字词 | 中央民族歌舞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央民族歌舞团中国以演出少数民族歌舞为主的专业表演团体。1952年9月1日在北京成立。其主要任务是,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创作并演出具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点的歌舞,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各族人民四化建设的发展。中央民族歌舞团还培训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表演艺术家,为祖国的文艺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央民族歌舞团中国音乐舞蹈表演团体。1952年9月2日在北京成立。首任团长吴晓邦。全团共有演职人员300余人(2000),其中,少数民族演员60%以上,包括蒙、回、藏、维吾尔、壮、朝鲜等30多个民族成分。40多年来,创作、改编演出了《草原上的热巴》、《灯舞》、《苗族青年舞》、《凉山巨变》等100余部中国各民族的舞蹈、舞剧。到2000年底,已为各民族演出1万多场,观众达3000多万人次,行程1200多万km。先后到世界5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演出。 中央民族歌舞团 278 中央民族歌舞团中国各民族的歌舞艺术表演团。1952年该团原属中央民族学院的文艺工作团。1956年中南民族歌舞团并入之后正式定名为中央民族歌舞团。吴晓邦是第一位团长,贾作光也曾担任过该团的领导,现任团长是著名歌唱家蒋大为。该团的艺术家是从中国56个民族之中选拔的,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有米娜娃(维吾尔族)、宝音巴图(蒙古族)、欧米加参(藏族)、金欧 (苗族)、张曼茹 (汉族)、春英 (锡伯族)、许明月(朝鲜族)、贡吉隆(回族)、杨丽萍(白族)等。该团经常深入各地,收集学习各族的民间舞蹈,因此,他们创作、演出的节目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各具特色民族风格,深受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喜爱。该团曾出访过30多个国家,获得国外友人的赞扬和友谊。《草原上的热巴》和《追鱼》等舞蹈曾在国际和国内的比赛中获奖。 ☚ 中央歌舞团 中央歌剧院 ☛ 中央民族歌舞团 中央民族歌舞团隶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以创作演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为主的专业表演团体。建立于1952年。原名中央民族学院民族文艺工作团,1954年中南民族歌舞团并入后正式定名为中央民族歌舞团。吴晓邦为第一任团长,贾作光、宝音巴图、欧米加参曾先后任该团领导。符盛松为现任团长。社会知名人士费孝通、萨空了曾指导该团工作。该团成员一度多达38个民族,有“祖国民族大家庭缩影”之誉。为进行演出、学习和辅导,足迹遍及全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为增强民族团结、加强各民族间文化交流和促进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该团作品与表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曾赴30多个国家进行访问演出。创作的优秀舞蹈节目有:维吾尔族的《打鼓舞》、《拉克》、《摘葡萄》;藏族的《丰收》、《草原上的热巴》;朝鲜族的《扇舞》、《顶水舞》、《红云》; 苗族的《婚礼舞》、《苗族青年舞》、《放排》;蒙古族的《灯舞》;傣族的《追鱼》、《雀之灵》、《火的女儿》、《莲花女》等。其中《双人孔雀舞》、《草原上的热巴》、《追鱼》、《雀之灵》、《牧马人之歌》、《火的女儿》、《莲花女》在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和会演中获奖。优秀舞蹈家有:维吾尔族的米那娃、藏族的欧米加参、苗族的金欧、朝鲜族的许明月、满族的张曼茹、锡伯族的春英、回族的贡吉隆、蒙古族的许文林、白族的杨丽萍、苗族的龙老太、傣族的毛相、壮族的詹月娟、藏族的阿旺克村等。 ☚ 中国歌舞团 东方歌舞团 ☛ 中央民族歌舞团 中央民族歌舞团中央民族歌舞团是中国音乐舞蹈表演团体,以创作演出少数民族歌舞为主。原名中央民族学院文艺工作团,1952年建于北京。1955年中南民族歌舞团并入,正式定名为中央民族歌舞团。第一任团长吴晓邦,现任团长蒋大为。该团成员来自32个民族。演出的节目大多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少数民族风格,创作演出的受欢迎的舞蹈节目有: 藏族舞蹈 《草原上的热巴》、苗族舞蹈 《放排》 和 《苗族青年舞》、朝鲜族舞蹈 《红云》、傣族双人舞《追鱼》、蒙古族独舞《灯舞》 和 《牧马人之歌》 等。其中 《草原上的热巴》 和 《追鱼》 等曾在国际、国内舞蹈比赛中获奖。通过创作实践,歌舞团培养出一批舞蹈艺术人才。如米娜姬 (维吾尔族)、宝音巴图 (蒙古族)、欧米加秀 (藏族)、金欧(苗族)、张曼茹 (汉族)、春英 (锡伯族)等。中央民族歌舞团曾先后对亚洲、非洲、美洲的30多个国家进行访问演出,获得国际舆论的好评。 ☚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中国歌剧舞剧院 ☛ 中央民族歌舞团central nationalities song and dance ensembl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