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原文化南播唐代中原文化向江南地区的传播。唐中后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动荡不安,为逃避战乱,中原人口进一步向长江中下游及岭南、四川迁移,这种大规模人口南迁至唐末和五代十国时仍在继续,致使中国南方人口第一次达到同北方平分秋色的地步。据统计,从唐天宝初年到北宋太平兴国年间,黄河中下游人口减少了半数左右,江淮之间不变,而从四川及湘、赣,直至江南广大地区看,人口有明显增加。以唐宪宗元和年间(806年~820年)与天宝年间比,京兆府总户数比战乱前减少1/3,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的十几个州户数仅为乱前的1/4,黄河下游减至1/8,山西境内也减少2/3。与此同时,襄州(襄阳)增加一二倍,江西境增长1/4,苏南、浙江增加60%,长江流域第一次取代黄河流域成为中国人口重心,给江南增添了劳动力。移民把北方的生产工具带到南方并加以改造,如犁由直辕改为曲辕,砺礋、碌碡以坚硬的木制代替石制等,还大修水利工程。至唐后期,南方经济发展实力已超过北方,手工业、商业及对外贸易都较北方空前繁荣,粮食也通过漕运关中来维系唐朝政权,南方茶叶等的北运,使南北城乡饮茶成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