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木部 > 枝葉 > 桑葉 桑葉 sāngyè 亦稱“鐵扇子”。桑科植物桑木之乾燥葉。卷縮。完整者卵形或寬卵形,面黄緑色,略帶光澤;背色淺,密生細毛。主治風温發熱,肺熱咳嗽,目赤口渴,風痹,癮疹。始載於秦漢典籍。《神農本草經·中經·桑葉》:“主除寒熱,出汗。”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木部·鐵扇子》:“陰乾後,色青黑,風吹作鐵風氣,故名鐵扇子。”清·楊時泰《草木便方·木部·桑葉》:“桑葉甘寒能明目,祛風燥濕退熱速。清利頭目止盗汗,虚勞代茶消温服。” 草木叶 草木叶树叶:木(木叶;木衣) 林衣 树衣 桑叶:桑柔 柳叶:柳眉 柳脸 柳颊 黛蛾 松叶:须鬛 松毛 松针 龙髯 草叶:乇 草衣 豆类植物的叶:藿(豆藿) 靃 树干树叶微小:蔽芾 ☚ 绿叶 荷叶 ☛
部分树名 部分树名杨树:杨(垂~) 水杨:蒲(蒲柳;风蒲) 松树:松(~涛;~竹;~鹤;青~;苍~;乔~;劲~;古~;霜松;孤~) 苍官 木公 十八公 封禅树 五大夫 大夫松 大夫枝 偃盖山 苍髯叟 支离叟 松、竹、梅三者:岁寒三友 刚劲苍郁的松树:铜松 虬枝盘曲的松树:髯龙 高大的松树:云松 傲霜挺立,树冠如车盖的松柏:霜盖 柏树:柏(侧~;刺~;古~;翠~;劲~;霜柏) 鞠 椈 苍官 陵墓上的柏树:陵柏 陵栢 植于墓旁的柏树:鬼廷 桂树:桂(桂子;桂花;缅~;金~;汕~) 樨(木樨) 桂树的一种:丹桂 银桂 雪桂 桑树:桑(~叶;~枝;~林;~葚) 小桑树:女桑 丛生的桑树:苞桑 梧桐:桐(桐木;桐树;青桐;霜桐) 梧(碧~) 榇 荣 龙树 鸣凤条 高大的梧桐树:鸿梧 槐树:槐(黄~;刺~;洋~) 玉树 不平生 银杏:檘 鸭脚(鸭脚子)火橐木 公孙树 棕榈:梠 果树:树核 ☚ 部分树名 柳树 ☛ 桑叶folium mori辛凉解表药。出《神农本草经》。见《抱犊集》。又名铁扇子、冬桑叶、霜桑叶。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叶。生用或蜜炙用。中国各地均产。苦、甘,寒。入肺、肝经。功能疏风清热,平肝明目。主治:❶外感风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与杏仁、沙参、豆豉、栀子等配伍,如桑杏汤(《温病条辨》)。 ❷肝热传眼, 目赤流泪,常与菊花、白蒺藜、青葙子等配伍。牛、马15~50克;猪、羊6~15克。为末或煎汤灌服。叶含芸香甙(rutin)、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甙、桑甙(moracetin)、伞形花内脂、东莨菪甙、东莨菪素、胡芦巴碱、胆碱、矢车菊素-3-葡萄糖甙、绿原酸和维生素C、B1、B2及叶酸(folicacid)、多种氨基酸、谷胱甘肽(glutathione)。还有草酸、延胡索酸(fumaric acid)、酒石酸、柠檬酸、琥珀酸、羟基香豆精(hydroxycoumarin)以及铜、锌、硼、锰、挥发油等。有解热、利尿作用。体外对伤寒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能抑制葡萄球菌生长。煎剂对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芸香甙及槲皮甙对病毒、真菌在试管内呈现抑制作用,对多种酶也有影响;丁香油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痢疾、大肠、变形、结核等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桑叶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冬桑叶、霜桑叶、铁扇子。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叶。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苦、甘,寒。入肺、肝经。疏风散热、清肝明目。 ❶治风热感冒,咳嗽,头痛,眩晕,咽喉红肿。煎服:4.5~9g。 ❷治目赤肿痛。煎服或煎水洗眼。鲜桑叶摘破叶脉后渗出的白色液汁名桑叶汁,又名桑叶滋、桑脂,涂敷痈疖,外伤出血,蜈蚣咬伤。叶含芸香苷,槲皮素,槲皮苷,桑苷(Moracetin),伞形花内酯,东莨菪素,东莨菪苷,胡芦巴碱,胆碱,牛膝甾酮,菜油甾醇,羽扇豆醇,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绿原酸,内消旋肌醇,维生素C、B1、B2,叶酸,多种氨基酸等。还含挥发油,内含丁香油酚、愈创木酚等。对大鼠实验性糖尿病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水煎剂体外抗钩端螺旋体。连续给小鼠注射对内脏器官有一定损害。 桑叶mulberry leaf系桑科植物桑的叶。内含有腺嘌呤、胆碱、胡萝卜素、异槲皮甙、麦角甾醇等。本品有解散风热、清头明目的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晕目眩、头痛目赤、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等。应用时多与其他药物配伍,用量为3~12g。 桑叶sāng yè《本草纲目》木部第36卷桑(4)。药名。 【基原】为桑科植物桑的叶。 【别名】铁扇子(《百草镜》)。 【性味】苦甘,寒。 ❶《日华子本草》:“暖,无毒。” ❷《本草纲目》:“味苦甘,寒,有小毒。” ❸《医林纂要》:“甘酸辛,寒。” 【归经】入肺、肝经。 ❶《本草纲目》:“手足阳明经。” ❷《本草经解》:“入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 ❸《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功用主治】祛风清热,凉血明目。治风温发热,头痛,目赤,口渴,肺热咳嗽,风痹,瘾疹,下肢象皮肿。 ❶《本经》:“除寒热,出汗。” ❷《唐本草》:“水煎取浓汁,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 ❸孟诜:“炙煎饮之,止渴,一如茶法。” ❹《本草拾遗》:“主霍乱腹痛吐下,冬月用干者浓煮服之。细锉,大釜中煎取如赤糖,去老风及宿血。” ❺《日华子本草》:“利五脏,通关节,下气,煎服;除风痛出汗,并扑损瘀血,并蒸后罯;蛇虫蜈蚣咬,盐挼敷上。” ❻《本草图经》:“煮汤淋渫手足,去风痹。” ❼《丹溪心法》:“焙干为未,空心米饮调服,止盗汗。” ❽《本草蒙筌》:“煮汤,洗眼去风泪,消水肿脚浮,下气,利关节。” ❾《本草纲目》:“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 ❿《本草从新》:“滋燥,凉血,止血。” ⓫《百草镜》:“治肠风。” ⓬《本草求真》:“清肺泻胃,凉血燥湿。” ⓭《本草求原》:“止吐血、金疮出血。” ⓮《山东中药》:“治喉痛,牙龈肿痛,头面浮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一钱半至三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成分】含芸香苷。 桑叶sāngyè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别名冬桑叶、霜桑叶。为桑科植物桑Morusalba L. 的叶。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苦、甘, 寒。入肺、肝经。疏风清热, 清肝明目。治风热感冒, 咳嗽, 头痛, 眩晕, 咽喉红肿。煎服: 4. 5 ~9克。治目赤肿痛, 煎服或煎水洗眼。本品含芸香苷、槲皮素、槲皮苷、桑苷、伞形花内酯、东莨菪素、东莨菪苷、胡芦巴碱、胆碱、挥发油等。对大鼠实验性糖尿病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桑叶 桑叶桑叶,又名铁扇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叶。以经霜者为好,药材称“霜桑叶”或“冬桑叶”。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本品味苦、甘,性寒。归肺、肝经。功能疏散风热,清肝明目。主治外感风温之发热头痛,肺热咳嗽,肝经风热之目赤流泪,肝虚眩晕等证。桑叶能疏散在表之风,清泄肺经之热,常用于风温袭肺,发热头痛,咳嗽咽疼,与菊花、薄荷、桔梗同用,如桑菊饮;又治燥热伤肺,咳嗽少痰,口干咽燥之证,常与杏仁、贝母、麦冬等同用,如桑杏汤。本品能疏风清肝,一切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头风疼痛之由于肝经风热者,皆可用之,常与菊花、决明子等配伍。肝虚引起的头昏目花亦多用之,可与滋养肝阴的黑芝麻同用。此外,本品治血热吐血,有凉血止血的作用。治风痹疼痛,有通利关节的功能,多作外用,如《日华子本草》谓: “除风痛……蒸后罨”; 《本草图经》谓: “煮汤淋渫手足,去风痹”。煎服,5~10g。风寒咳嗽勿用。 实验研究: 桑叶含黄酮类: 芸香甙、槲皮素、异槲皮甙、槲皮素-3-三葡萄糖甙、矢车菊素-3-葡萄糖甙; 香豆精类: 伞形花内酯、东莨菪素、东莨菪甙、羟基香豆精; 有机酸成分: 草酸、延胡索酸、酒石酸、柠檬酸、琥珀酸、绿原酸、棕榈酸及其乙酯等; 植物甾醇类: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菜油甾醇、牛膝甾酮、蜕皮甾酮;三萜类: 羽扇豆醇以及腺嘌呤、胆碱、胡芦巴碱、内消旋肌醇。还含挥发油,内有愈创木酚、水杨酸甲酯、邻苯甲酚、间苯甲酚、丁香油酚等。又含溶血素、蔗糖、果糖、葡萄糖、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等。另含谷胱甘肽140~400mg%,维生素C200~300mg%,叶酸105μg%,5-甲酰四氢叶酸22μg%,维生素B1460μg%,维生素B2 300~800μg%和微量的锰、硼、锌、铜等。 桑叶和蜕皮甾酮对四氧嘧啶引起的大鼠糖尿病,或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抗胰岛素血清引起的小鼠高血糖症均有降血糖作用。蜕皮甾酮促进葡萄糖转变为糖原,但不改变正常动物的血糖水平。有人认为桑叶中所含某些氨基酸能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以降低血糖。蜕皮激素能促进细胞生长,刺激真皮细胞分裂,产生新生的表皮并促进昆虫蜕皮。对人体能促进蛋白质合成,排除体内胆甾醇,降低血脂。桑叶中的植物雌激素,喂饲小鼠可减慢生长率。桑菊饮能提高巨噬细胞吞噬指数,使嗜酸性白细胞增多。 ☚ 薄荷 菊花 ☛ 桑叶mulberry leaf
桑叶mulberry lea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