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哈尼族传统伦理思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哈尼族传统伦理思想哈尼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及其道德观念的总称。哈尼族,自称“哈尼”、“豪尼”、“卡多”、“碧约”、“白宏”等。他称“僾尼”,史称“和尼”、“窝尼”等。与彝族同源于古代的氐羌人。1990年有1,253,952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等地,另在云南北部和中部地区亦有少量分布。解放前,部分发达地区已进入封建地主制经济发展阶段,哈尼族伦理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在哈尼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源于远古时期并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哈尼族史诗《奥色密色》(意译为《开天辟地》),就包含着该民族的一些传统伦理思想。该史诗认为,各民族皆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因而应友好相处。在另一部哈尼族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意译为《哈尼祖先的迁徙》)中,叙述了哈尼族祖先最先居住在诺马阿美地方,后来不断迁徙,逐渐分散开来,最后散居在今红河地区。迁徙是被迫的,其因是由于外族的欺骗、掠夺和迫害,哈尼人祖先虽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最终认为:“狗咬人,人不会咬狗,哈尼只愿平平安安”/“鸭子不能和老鹰共一林,人不能和魔鬼共一方”/“花鹿最宝贵的是角,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哈尼还有后代”。所以忍痛舍弃了自己的故乡,用劳动和智慧创建了新的家园。这是哈尼人向往和平、宽厚忍让的道德精神的生动表现。哈尼人还具有尊长爱老的道德风尚。他们每年要定期举行“老人节”(多在农历冬月15日):节日之晨,从山上挖来松树栽在选定的位置。傍晚时分,全寨老人聚于松树下,敬老仪式开始。铓锣齐鸣,青年男女手捧热气腾腾的米酒、茶水,中年男女端出香气袭人的糯米饭、鸡蛋,一齐敬献给老人。接着,小伙子弹三弦,姑娘唱歌,老人们也跳起欢快的舞蹈。之后,他们轮番讲叙子女们一年来对他们的赡养情况。最后,人们对孝敬老人者给予夸赞,对不敬不孝者予以批评。在婚恋道德上,哈尼人允许青年男女婚前自由恋爱、私定终身,但成婚则需经父母和头人同意。婚礼颇高,带有买卖婚性质。有些地区未婚青年还单独有自己的组织,男女头目须由男女分别推选。凡求偶定情者皆须征得男女头目的同意与帮助。头目享有领导、管理未婚男女社交活动的权利,并负责协调处理爱情纠纷,对违反传统道德准则的成员,有权进行批评教育,直至处罚。哈尼人倡行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父亲在家中操持家政大权。妇女地位则十分低下,她们必须辛勤劳动,善理家务,否则,就被人瞧不起,甚至没人娶她。成婚时,新娘进入男家须从丈夫胯下通过,以示婚后将服从丈夫管教。但凡遗妻再娶者,要受到道德舆论的强烈谴责,过去甚至要受到头人的处罚,多是令其向前妻娘家及舅家赔礼、赔罪。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些地区在狩猎时,盛行集体出猎,获取猎物后,兽头归猎手,余皆随行者人人有份。这当是哈尼人原始平均主义道德观念的遗存。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