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品种提纯purification of varieties针对作物品种在繁殖和栽培过程中的混杂退化现象,采用选择等方法恢复其优良种性的技术措施。品种混杂退化,是品种遗传性的变异而引起部分(或全部)丧失原有的优良性状、典型性和一致性的现象,如产量下降、品质变劣、生育期改变、抗性降低、整齐度变差等。 退化的遗传机制 品种是来自同一祖先的人工繁育群,具有一定的特征特性和利用价值。品种的遗传组成是以该群体基因库内所拥有各种基因的频率表示的。20世纪初叶已证明群体在没有外来影响和自身突变的情况下,世代间遗传组成保持不变。这一论断被称为群体遗传平衡定律。这个定律为品种繁殖推广过程中保持种性稳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后,费希尔 (R.A. Fisher)、赖特(S,Wright)和霍尔丹(J.B.S. Hal-dane)等人研究了群体遗传组成的变化,建立起群体遗传的动态模型,为阐明品种种性变异提供了依据。改变群体遗传组成,引起种性变异的原因有: ❶迁移:不同品种间基因的交流,为品种退化最主要的原因。分为孢子体迁移和配子体迁移两种。在品种繁殖中,称前者为机械混杂,后者为生物学混杂。有性繁殖蔬菜机械混杂如不及时控制,又会进一步引起生物学混杂。不同繁殖类型的蔬菜中,在良种繁殖的各个环节上随时都可能发生机械混杂。生物学混杂主要发生在异花授粉和常异花授粉蔬菜的花期,自花授粉蔬菜也有一定的发生机率。针对机械混杂,在种子收获、脱粒、清选、加工、包装、贮藏、运输、播前处理和播种过程中,应严格按相应技术规程认真操作,防止混杂。加强品种纯度检验,去杂去劣。防止生物学混杂的根本措施,是在严防机械混杂的基础上实行品种间隔离繁殖。 ❷选择: 有利于群体内某些个体生存和繁衍的任何自然的或人工的过程。自然选择对种性变异的作用比较缓慢,主要是对适应性有关的性状发生影响。栽培条件和农业技术对品种内不同基因型个体具有选择淘汰作用。良种繁育与推广,应在有利于品种性状发挥的地区和农业技术条件下进行。不恰当的人工选择,会引起群体遗传组成的巨大变化。选留种株,应严格按照品种的特征、特性,逐代按生育阶段分次进行。 ❸突变: 群体内某些个体染色体一定位置上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变化,包括单基因的点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对表现型影响较大的突变一般频率很低,但微效突变的频率却较高。突变中出现的有利变异较少,而不利变异很多。突变可分为频发突变和非频发突变两类。频发突变对古老品种群体遗传不会有明显影响,但可能改变新育成品种的遗传性;非频发突变,如突变个体不能被自然或人工选择所保留,则会在繁殖过程中自行消失,但突变体有一定的优越性,在选择过程中有可能改变群体的遗传性。在良种繁殖中,应注意对劣变植株的淘汰。 ❹漂移: 在一个小繁殖群体中,由于随机的波动而引起的基因或基因型频率的变化。世代间的遗传平衡是建立在大群体的基础上的。但是,蔬菜作物的品种繁殖通常是以极少数个体作为种株的。留种植株只是品种群体的一个样本,故必然存在着抽样误差,从而导致上下代间种性的变异。在良种繁殖上留种群体要大。选留种株时,除首先注意品种典型性和主要经济性状一致性外,在一些次要的性状上应有一定的多型性,以保持品种丰富的遗传性,避免生活力衰退和适应性降低,防止连续近亲繁殖而导致有害隐性基因的纯合。 提纯技术 选择符合品种优良特征特性的个体,按照良种繁殖技术繁殖,以恢复品种的典型性与一致性的操作方法。当优良品种一旦发生品种退化、种性变异时,应针对其混杂退化的程度、发生的原因和作物授粉习性等,采用相应的提纯技术。❶根据混杂退化程度:轻者,去劣去杂,保留性状整齐一致,符合品种特征特性的植株混合留种;重者,按品种特征特性严格选留单株,进行单株(自交作物)或母系选择法(异交作物)留种。下一年分株系进行后代比较试验,淘汰不良株系、从优系中再选择优良单株留种,当系内整齐一致时,按系扩大繁殖或优系混合留种。品种完全丧失原有优良性状者,应从外地或原育种单位引入原种,经过试种鉴定,扩大繁殖。 ❷根据引起混杂退化的原因: 如系机械混杂引起,则严格去杂,选留符合本品种特征、特性的植株留种。如系生物学混杂引起,除认真选留其符合本品种特征、特性的植株作为种株外,还需进行后代的比较试验,再选优隔离留种。 ❸根据作物授粉习性: 自花授粉蔬菜的混杂退化,多由机械混杂引起,生物学混杂较少发生,只需按品种的典型性进行选株留种。由于这类作物自交退化现象不明显,可采用单株选择法提纯。异花授粉蔬菜的混杂退化,除机械混杂外,主要由生物学混杂所引起。提纯除需重视当代的去杂选优外,还需重视淘汰下代可能出现的分离重组变异。需经多代去杂选优,并保证隔离采种,以免再次发生生物学混杂。由于这类作物自交退化明显,应避免用连续单株选择法,可根据情况采用一次单株选择法、母系选择法或混合选择法提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