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咄咄怪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咄咄怪事宋词典故·咄咄怪事 【出典】 见“书空”条。 【释义】 晋朝殷浩镇守寿阳,因将士多叛逃,经大司马桓温奏请,被罢黜为民。殷被废后住在信安,每日在空中书写“咄咄怪事”四字,以抒其愤懑。后世多用作身遭废黜、心怀愤懑之典。 【例句】 ①名利鼎,从渠沸。穷达路,非人致。又何须咄咄,向空书字。(京镗《满江红·次卢漕高秋长短句,并呈都大》1842)这里反用殷浩书空作“咄咄怪事”之典,意为官场的升降沉浮大多非人力所能左右,何必书空作字,自寻烦恼呢?②料情侔杨恽,乌乌拊缶;意轻殷浩,咄咄书空。(京镗《洞庭春色·次宇文总领韵》1846)作者不满殷浩有愤懑不敢表达,只是书空作字;他赞成杨恽击缶作歌,直抒不满。③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1879)作者被废置闲居近十年,但他也不满殷浩终日书“咄咄怪事”,意为这样作毫无用处。④西风咄咄怪事,吹不散烟霭。(李曾伯《水调歌头·丁未沿檄过颖寿》2797)这里的“咄咄怪事”主要用其字面之义,但亦暗示自己有愁云笼罩心头即使书空作咄咄怪事也无济于事。⑤咄咄衰翁,向羽书中,又过一春。(李曾伯《沁园春·乔宾王有和,再用韵》2822)这里用本典表明自己正心怀愤懑,此时又逢好友远去,则更不堪其愁。⑥古剑埋光,孤灯倒影,咄咄树犹如此。(仇远《夜行船》[十二阑干和露倚]3404)这里用“咄咄”表示心中的不平与不用于世的苦闷。意为看到树木的成长更痛切地感岁月流驰之速,因此也更为自己如古剑沉埋的生涯而痛苦。 咄咄怪事 咄咄怪事《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怪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后以此典形容内心怨愤不平,难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人惊诧。李后《水调歌头·丁未沿檄过颖寿》:“西风咄咄怪事,吹不散烟霾。” ☚ 多寿多福多男 咄咄书空 ☛ 咄咄怪事泛指令人惊奇、难以理解之事。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 “而被凌于人之人,旋即可以为凌人之人,咄咄怪事,咄咄妖孽。” 咄咄怪事duōduō-guàishì咄咄: 惊叹声,未语先惊的语气词。“咄咄怪事”,意即“哎呀呀,竟有这等怪事!”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窥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咄咄怪事duōduō-ɡuàishì令人惊讶、不可思议的事。 咄咄怪事东晋名将殷浩抒发胸中郁闷之词。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载,殷浩被桓废免,“在信安,终日以手于空中作字,扬州吏民寻火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口部》:“凡言咄嗟、咄唶、咄咄怪事者,皆取猝乍相惊之意。”意指令人惊讶、感慨的怪事。 咄咄怪事duō duō guài shì〈成〉使人惊讶的怪事。陶曾佑《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噫! 一小说之微,而竟有如斯之法律,以圭臬于著述界之前途,亦咄咄怪事,咄咄怪事。”粱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向被凌于人之人,旋即可以为凌人之人,咄咄怪事。” 鱼跳出来吃猫——咄咄怪事猫喜吃鱼。喻闻所未闻、不可思议的事。 咄咄怪事咄咄:叹词,表示惊诧。形容事情令人惊诧气愤。东晋孝武帝时,大将殷浩曾任扬州刺史,他英勇善战,为国家立了不少战功。后来殷浩打了一次败仗,因遭受谗言被贬为平民,居住在信安。从此,他整日一个人呆在屋子里用手不停地在空中划着写字。有人偷看,发现他写的是“咄咄怪事”四个字。(见《世说新语·黜免》) 咄咄怪事duō duō guài shìan absurd and strange thing; a stange happening; monstrous absurdity; the devil rides on a fiddlestick; a ridiculous thing; what a strange business (/situation/thing/wonder) 咄咄怪事duō duō ɡuài shì咄咄:表示惊奇。形容不合常理,使人难以理解的怪事。monstrous absurdity, indeed out of the ordinary, a strange happening, a ridiculous thing, outside the pale, What a wonder! 咄咄怪事duō duō guài shì【解义】咄咄:叹词,表示惊讶。使人惊奇、难以理解的事。 咄咄怪事duō duō guài shì形容令人惊讶的怪事。“咄咄”,令人惊讶的声音。《晋书·殷浩传》:“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咄咄怪事殷浩,字渊源,东晋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东北)人。他出身名门贵族,擅长论谈,很有虚名,但起先一直不肯在朝廷担任官职。 咄咄怪事duō duō ɡuài shì咄咄:叹词,表示惊诧。形容令人惊奇而又难于理解的事情。《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窃视,唯作‘咄咄怪事’。” 咄咄怪事duō duō ɡuài shì【释义】表示惊讶。使人惊讶的怪事。 咄咄怪事duō duō ɡuài shì咄咄:叹词,表示惊诧。指令人惊讶难解的事。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一:“而上海竟有某些书坊把它收集起来,刊行《黎大总统政论文选》,岂非~!” 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咄咄怪事格式 会意式。 咄咄怪事duō duō guài shì咄咄:叹词,表示惊诧。形容令人惊奇而又费解的事情。 咄咄怪事duōduō-guàish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载:晋殷浩被桓温废免,一天到晚用手在空中虚划字形,别人发现他写的是“咄咄怪事”四个字。咄咄:叹词,表示惊讶。后以“咄咄怪事”形容使人惊讶的怪事情。 咄咄怪事duō duō ɡuài shì使人感到很惊讶的怪事。也作“怪事咄咄”。 咄咄怪事duō duō ɡuài shì指使人惊奇并难予理解的怪事。 咄咄怪事duō duō ɡuài shì【解义】 咄咄:叹词,表示惊讶。使人惊奇、难以理解的事。 咄咄怪事duō duō ɡuài shì咄咄: 因惊诧而发出的声音。连声称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中说: 东晋殷浩罢官后,一天到晚用手在空中作写字模样,别人暗中观察,发现他写的是“咄咄怪事”四字。后就用来形容令人难解的怪事。通常含有委屈、不满、气愤等情绪。宋·杨万里《明发栖隐寺》诗:“如何今晨天地间,~满眼前。” 咄咄怪事duo duo guai shi咄咄:叹词,表示惊讶。使人惊讶的怪事。 KKX1【咄咄怪事】duō duō guài shì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咄咄:表示吃惊的声音。 咄咄怪事duōduō-guàishì〔偏正〕 形容使人惊讶、费解的事情。张贤亮《小说中国》:“没有一个政治家或‘政客’不‘讲政治’的,某个政治家或‘政客’不‘讲政治’反而是~。” 咄咄怪事duō duō guài shì咄咄:叹词,表示惊讶。形容令人惊讶的稀奇古怪的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