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呼吸系统动力学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呼吸系统动力学 呼吸系统动力学呼吸系统动力学是研究呼吸系统在进行气体交换过程中的力学问题,是生物力学的一个分支。呼吸系统包括肺、肺外呼吸道部分和胸腔。胸腔是指由胸廓和膈肌围成的腔。 表1 标准大气压下空气组份的分压值
液间进行气体交换,以隔膜弥散的方式进行。气体的宏观弥散是由于浓度存在着梯度,而气体压力与浓度有关,因此弥散与压力梯度有关。气体隔膜进行交换的规律,遵从 Fick弥散定律, ![]() 式中V是单位时间 内气体透过膜的容积值,D为弥散系数,A为气体弥散交换的膜面积,S为膜厚度,p1和p2分别是作用于膜两侧的气体压力。从Fick定律看出,通过增大交换面积A和减小薄膜厚度S,可以提高气体交换的效率。肺占有的空间有一定的限度,成年人平均在6L左右。为了在一定的空间增大交换面积,天然肺内由膈膜隔成许多小格子空间,并能相互通气。这样的小格子单元在形态学上称为肺胞,膈膜称为肺泡膈膜。成年人约有3×108个单元肺泡,其特征尺寸平均为0.3mm。这些肺泡膈膜形成的表面积,与不加膈膜的同等空间相比,增大了三个数量级。空气与血液间的膜很薄,因而有利于空气与血液进行O2和CO2的交换;但膜的总厚度不小于毛细血管的管径。毛细血管应允许红细胞通过其间,其特征尺寸约为8μm,故肺泡膈膜总厚度的典型尺寸约为10μm左右。 气道系统的结构 人体气道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从鼻至气管称为上呼吸道,自气管至终末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由此以下止于肺泡单元的部分称为呼吸区。从气管开始,以一分为二的方式陆续分下去。按照E.R.Weibel的规定,以气管为零级,主支气管为一级,则各级的支气管数可表示为N(z)=22,式中Z为级数,E.R.Weibel将测量的结果用两种模型表示: 对称化模型A和非对称模型B。模型A是将每一级的气管的管径和管长取平均值,作为模型各级的管径和管长,具体数据见表2。一根主管分成两根子管,其管径和管长一般并不相同,但从统计的观点看,气道的几何尺寸,从气管到外周有一定的规律,即气管系统非对称二分管系统,管 表2 气管分支对称化模型
径按立方根规律变细,管径>0.2cm的各级支气管,其夹角在60°至72°之间。在管径<0.2cm的支气管,其夹角 在72°与100°之间。这些都符合流体动力学中的优化原则,即对于一定的空间,作为传送气体的管系,若占有空间过多,就必然会减少气血间交换气体的空间;反之管路若是过小,要保证一定的流量,就会增大能量的消耗,因此管系应有合适的几何结构。 气体在气道中的流动与弥散 在呼吸道中,气体主要以流动的方式运动。整个系统因阻力引起的压力降不过几十个帕斯卡(Pa),并且主要集中在上呼吸道。据估计,在整个下呼吸道系统的压降只占压降的四分之一左右。 根据能量守恒原则, 对于一根管中的流动有 ![]() ![]() ![]() 式中附标1、2表示管中1和2处的截 面位置,D为粘性引起的能量耗散率。 ![]() ![]() u为管截面上一点的法向流 速,q为管截面上一点的流速。对于一根等截面的直圆管,若流动是Hagen-Poiseuille型, 则D=8πμū2L 。 其中μ为流体的动力粘性系数,u为平均流速,L为管长。在气管系中,由于有许多分支和弯曲,以及具有管口处的进口效应等因素,因此不同于Hagen-Poiseuille型,这些因素都会引起能量耗散的增加。为方便起见,将气道中的能量耗散率写为D=ZDp,式中Dp为Hagen-Poiseuille型流动的能量耗散率,Z为一修正因子,由半经验方法确定,其值>1。 气体流动的同时,由于新鲜空气的组份与存留在肺中陈气的组份不同,因此会伴随有弥散,并且这种弥散传质作用随级数增大至呼吸区而趋显著。G,I.Taylor分析了流动与弥散的耦联作用,并证明: 对于充分发展的层流,总的纵向混合可以作为弥散来描述。当流体A以平均流速u作层流运动时,另一物质B加入后的弥散,相当于平均浓度c在以u运动的动坐标系内作纯分子弥散运 动,其表观弥散系数在圆管的情形为 ![]() 为管径,Dmol为B物质的分子弥散系数。从式中看出Dmol愈大,纵向混合的Dapp愈小,这是因为Dmol愈大,横向弥散愈大,因而将较多一部分原在中心高速区的物质转移到靠近管壁的低速区,以致影响弥散效果。 呼吸系统的顺应性 顺应性是压力差变化一个单位时 相应容积的变化值, ![]() 气体在气道中流入和 流出,则是通过胸腔容积变化来完成的。胸腔是一个气密的腔,胸腔容积改变时,胸腔内压随之改变,因此作用于肺表面的压力与肺内压的差——跨肺压也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肺容积的改变和相应肺内压的变化,促使气道内气体运动。因此,在一定压差作用下,呼吸系统,主要是组成它的胸腔和肺容积的变化大小,是反映呼吸能力的一个重要指征。 设PB为体表压,PPL为胸腔内压,PL为肺内压,则胸 腔壁的顺应性为 ![]() 肺的顺应性为CL= ![]() 若令呼吸系统在松弛状态的顺应性为 ![]() 式中ΔVT为呼吸系统整体 的容积变化, ![]() 该式说明,整体的顺应 性总是小于各组份的顺应性。要确定具体的顺应性值,需要知道容积值所对应的PPL和PL及PB。此外还要确定实测中需要的肺总容量TLC,机能余气量FRC和余气量RV。 通常的测量方法是使受试者静卧,松弛呼吸系统,从外来气源将肺充至肺总容量TLC肺位,然后逐次等容积放气,在静态时记下PPL和PL的对应值,然后按顺应性定义逐一计算,即得图1所示的关系。 图1 胸腔的压力与容积关系 ![]() 图2 离体肺的压力与容积关系 离体肺的顺应性 一个在气管处悬 挂的离体肺,置于 一体积描记器中, 若用充气的方式在 肺内加压,压力与 容积变化的关系如 图2所示。实验表 明,用空气充气加 压,肺容积变化有 明确的上限和下 限。对于成年人而 言,当肺内压(相当 于肺外压)接近于 3kPa时,进一步加 压不会引起容积的 明显增大,但有使 肺组织撕裂漏气的 危险; 当肺内压降 至与肺外压相等, 即跨肺压为0时, 若进一步抽气降 压,使肺内压低于肺外压,也不会抽出多少气体及使肺的容积明显减小,这是因为进一步降压,使肺内的部分小气道塌陷,以致潴留在支气管远端的气体因下游处塌陷,而不能向外流出。同时对于一定的压力值,在肺内降压过程中,与升压过程相比,对应的肺容积大一些,说明肺容积在降压过程中相应的变化滞后于压力的变化。出现滞后的原因,一是肺组织在受到拉伸(加压过程) 和回缩(降压过程)作用的过程中有滞后现象; 二是肺在低肺位时有不少肺泡单元处于闭合状态,充气时会迫使其开放充入气体,但放气时却不能立即排空而恢复到原来的闭合状态,这种情况反映在压力——容积关系上,也是一种滞后现象。但是引起滞后现象最明显的原因,是由于肺泡膈膜表面存在着一种表面活性物质。若将离体肺用生理盐水灌注来加压,其压力——容积关系与空气加压不同,为了维持一定的肺容积所需要的跨肺压,比用充气加压时小得多。当用空气加压时,肺泡膈膜表面处的气液交界面上的表面张力参与肺内外的压力平衡。若是用生理盐水代替空气进行灌注加压,这样表面张力就不明显了。实验证明,在肺泡膈膜所覆盖的液层上,聚集有一种活性物质,主要成分为饱和和非饱和的卵磷脂。由于表面活性物质在低肺位(此时气体-液体交界面较小)时大大降低了表面张力,因而提高了肺的顺应性,这就使得在通常吸气时扩张肺容积所作的功可以大大减少。反之,若在肺中不存在这种物质,肺要扩张就困难得多。在患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的肺中,就缺少这种表面活性物质。对于实际的肺,无法测定肺泡膈膜在呼吸过程中的面积变化数据,因而无法直接确定在各肺位处的表面张力值。一种计算表面张力与肺容积关系的方法是,首先设跨肺压PT与肺组织的弹性回复力和气液交界面上的表面张力平衡,即PT=P8t+P8u,式中PT为跨肺压,P8t是弹性回复力平衡的部分压力,Psu是表面张力平衡的部分压力。当用生理盐水灌注加压时,由于不存在明显的表面张力,故跨肺压只是由肺组织的弹性回复力来平衡,即PT水=Pst,式中PT水表示用生理盐水灌注所产生的跨肺压。于是,P8u=PT-Pst=PT-PT水。即表面张力的平衡压力P8u,等于用充气加压和用生理盐水加压维持同一肺位时的差值。不同肺位具有不同的差值。式的右边两项可以通过实验来确定,它们是肺容积的函数,据此可求得表面张力与肺容积的关系。 ☚ 循环系统动力学 软组织力学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