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动脉血栓形成
由于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内膜粗糙不平、动脉腔变窄及动脉受损伤持续痉挛等原因,流经该处的血液凝结,造成局部动脉阻塞,称动脉血栓形成。其形成有三种类型:
❶原发性动脉血栓形成:由于血液本身的因素,如血液浓缩、血流缓慢及可能增加血凝的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等所引起,亦称为单纯性动脉血栓形成;或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肺炎、腹膜炎等合并症;
❷继发性动脉血栓形成:即在原有血管病变,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瘤等的基础上发生;
❸损伤性动脉血栓形成:因为急性动脉刺伤、挫伤或慢性损伤,如颈肋使锁骨下动脉反复受伤导致血栓形成。临床上以动脉硬化继发血栓形成比较常见,多为50岁以上的男性,好发于股浅动脉,其次为髂动脉和腘动脉。上肢动脉亦可发生。
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皮肤苍白、发凉、麻木、运动障碍及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肢体缺血现象,和动脉栓塞相仿。原发性或急性损伤性动脉血栓形成,起病急骤,迅速使血管腔完全闭塞,而侧支循环稀少,缺血症状严重,容易导致肢体坏死。反之在原有血管病变的基础上或慢性损伤性动脉血栓形成,起病缓慢,虽然亦可突然使血管腔完全阻塞,但是肢体已建立丰富的侧支循环,缺血症状比较轻缓,动脉血栓形成和动脉栓塞不同,前者特点是无心脏病或心律不齐病史;既往无类似发作史;肢体原有慢性动脉功能不全的症状; X线平片沿动脉走行方向可见到钙化阴影; 动脉造影显示有丰富的侧支血管。一般说来,凡原有慢性动脉闭塞征象或有急性感染性疾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脱水、休克、手术后长期卧床患者,突然发生急性肢体缺血症状时,均应考虑本症的可能。若有肢体骨折、脱臼及软组织损伤等征象时,则有助于急性损伤性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必要时可作动脉造影,以明确诊断。
由于病因不同,治疗方案也有区别。对原发性动脉血栓形成,血管虽无明显病变或仅有轻度炎症反应,而血栓形成范围较广,并且常分布于末梢动脉,主要是采取药物治疗。继发性和损伤性动脉血栓形成,则按其阻塞部位有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在急性期,一般均先采用药物治疗。
❶抗凝血疗法:通常按体重以1~2mg/kg肝素,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中作静脉滴注或稀释至5ml直接作静脉推注,每6小时重复使用,延长凝血时间至正常的1~2倍;以后若要继续维持抗凝血状态,可改为华法灵钠(Warfarin Sodium)口服,首次剂量为每日10~15mg,第二天用5mg,随后应每日抽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以调节剂量,一般为每日2.5mg,使其维持在正常的30%左右。由于此药在口服后第三天才逐渐发挥其最大效力,所以必须在用药后第二天才停用肝素。新抗凝(Sintrom)亦为香豆素类药物,发挥作用时间较快而积蓄作用少,一般用量为第一日12mg,分三次口服,以后每日2~4mg;
❷解痉疗法:在抗凝疗法的同时可加用罂粟碱30~60mg,每4~6小时口服或肌肉注射一次,以解除血管痉挛,或口服妥拉苏林25mg,每日3~4次,两者均可由阻塞的近端动脉内注入,可产生良好效果;
❸祛聚疗法:在上述治疗的同时或以后,每日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1000ml,可使血液粘稠度降低,有助于微循环疏通;
❹溶栓疗法: 若发病在三天以内,可应用链激酶使新鲜血栓溶解。首次剂量为50万单位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半小时内静脉滴注完毕,以后每6小时使用50万单位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滴注。一般持续3~5天即可取得良好效果,每天用药中应加用地塞米松5mg。近年使用尿激酶的效果更佳,第一天总量3~5万单位,分三次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以后每日维持剂量1~2万单位,共2~3天。在临床征象缓解后,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静注,以巩固疗效。在治疗过程中,应以柔软的棉垫保护肢体,避免外伤,且可保暖。有些病例,如动脉硬化继发血栓形成或在膝部以上的动脉损伤,若经5~6小时积极的药物治疗,症状未见改善者可考虑施行手术探查并作相应的处理。有些病例经药物治疗后,仍遗留严重缺血症状者,可根据动脉造影,以决定是否可施行血管重建手术,如动脉血栓内膜剥除术,阻塞段动脉切除移植人造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或作动脉旁路移植术。若肢体已经坏死,则应停用抗凝药物治疗,需施行截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