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告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 ![]() 告子(一)战国时期道德学家。姓告,名不害。一说名浩生不害。东汉赵岐《孟子注疏》言,“尝学于孟子。”在道德思想上,认为人的本质无善无恶,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立。他指出:“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告子上》)。认为人的本性是生理自然的,提出“生之谓性”和“食色,性也”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中的道德属性,是在人本身之外的,提出“仁内义外”的观点,与孟子的先验道德观中仁义礼智非由外铄的思想相对立。告子的道德思想保存在《孟子》书中。其说对后世儒家道德有一定影响。 (二) 《孟子》篇名。分为上、下两篇。记述了孟子与他的弟子告子在人性问题上的不同看法。告子主张人的本性是自然的和与生俱有的。他说:“生之谓性。”而人的本质属性也是与生俱有的自然属性,他说:“食、色、性也。”人的道德属性如仁、义是后天的社会规范,与人的先天本质无关。他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反对告子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先天地具有善的道德属性的。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进一步提出“四善端”说,指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四者“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在说明人为什么有善者有不善者的现象时,孟子提出后天存养的道德修养理论。他认为,为不善者是“放其良心者”,使良心(善性)不得养而“梏亡之”。因而,“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认为学问之道,在于“求其放心而已矣”。认为大人与小人的分别,来源于“养”,养其大者为大人,养其小者为小人。他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复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君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并提出天爵人爵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认为此“天爵”即为“人人有贵于己者”的“良贵”。在生命与生命价值问题上,孟子认为人的生命价值高于自然生命。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他还反对告子的“仁内义外”之说,提出“仁,人心也;义,人路也”的观点。这些思想对后世儒家学说有很大影响。其中关于人性本善的思想,为荀子所批判。 告子姓告,名佚;有人说名不害;战国时期伦理思想家。提出人性无善恶论,认为人生理上的基本欲望即是性,本身无所谓善恶;人的善恶品德是后天形成的。无著作传世,其伦理思想主要见于《孟子·告子》。参见“性无善恶论”。 告子 告子❶战国哲学家。姓告,名不害,其生活时代当在墨翟※与孟轲※之间。学术思想兼治儒、墨,又对儒、墨各有批评,表现了因任自然的道家倾向。提出性无善恶论,认为“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子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告子上》)提出“生之谓性”,“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同上)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与孟轲的“性善论”、“荀卿的“性恶论”,并称为先秦人性论的三大派别。由于告子与孟子关于人性论的辩论曾提及“牛山之本”,其地点当在齐国临淄,表明告子或曾游于稷下。 ☚ 员半千 何休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