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吴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吴钩

典源出处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阖闾) 复命于国中作金钩,令曰:‘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血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王曰:‘为钩者众,而子独求赏,何以异于众夫子之钩乎?’作钩者曰:‘吾之作钩也,贪而杀二子,衅成二钩。’王乃举众钩以示之:‘何者是也?’王钩甚多,形体相类,不知其所在。于是钩师向钩而呼二子之名:‘吴鸿、扈稽,我在于此,王不知汝之神也。’声绝于口,两钩俱飞,着父之胸。吴王大惊曰:‘嗟乎!寡人诚负于子。’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
释义用法 春秋时吴王阖闾以重赏征求利钩 (一种似剑而弯的兵器),有制钩者贪求重赏,杀死自己两个儿子,用他们的血涂在钩上,献给吴王。吴王问他的钩有什么奇异之处,制钩者即呼二子之名,两钩飞起,贴在制钩者胸前。后以此典称锋利宝贵的刀剑。
用典形式
【吴刀】 宋·姚宽:“彩凤难双,红绡暗泣。回纹未剪吴刀涩。”
【吴钩】 南朝宋·鲍照:“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唐·李白:“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宋 ·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金 ·元好问:“少年锦带佩吴钩,独骑匹马觅封侯。”
【吴鸿】 唐 ·李白:“珠袍曳锦带,匕首插吴鸿。”
【祀双钩】 南朝梁·刘孝威:“衅妻成两剑,杀子祀吴钩。”
【著胸飞】 清·王士禛:“寒芒生海外,真见著胸飞。”

吴钩wú gōu

指珍贵锋利的刀剑。《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复命于国中作金钩,令曰:‘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血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王曰:‘为钩者众,而子独求赏,何以异于众夫子之钩乎?’作钩者曰:‘吾之作钩也,贪而杀二子,衅成二钩。’王乃举众钩而示之:‘何者是也?’王钩甚多,形体相类,不知其所在。于是钩师向钩而呼二子之名:‘吴鸿、扈稽,我在于此,王不知汝之神也。’声绝于口,两钩俱飞,着父之胸。吴王大惊曰:‘嗟乎!寡人诚负于子。’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郑锡《邯郸少年行》:唤人呈楚舞,借客试吴钩。杜甫《重送刘十弟判官》:经过辨丰剑,意气逐吴钩。李白《结客少年场行》:珠袍曳锦带,匕首插吴鸿。

吴钩

吴钩

钩,兵器,其形似剑而曲。吴钩,相传为吴王阖闾所征得的金钩。阖闾命国中制作金钩,有匠人杀死自己的两个儿子,用他们的血涂金钩,铸成二钩,锋利无比,献给吴王。后来就用“吴钩”泛指利剑。

☚ 《水浒全传》注释   车书 ☛
吴钩

吴钩

亦题《干将莫邪造剑》。东汉历史传奇小说。赵晔撰。原载《吴越春秋》卷二《阖闾内传》。李格非、吴志达主编《文言小说》录入。作品主要写的是干将和莫邪为吴王铸剑的故事。干将是春秋末著名剑工,战国时已有其传说,《荀子·性恶篇》即有“干将、莫邪良剑也”的记载;《战国策·赵策三》早记有干将所铸剑的犀利情况:“夫吴干(将)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薄之柱而击之,则折为三,质之石上而击之,则碎为百。”本则故事当是据历史传闻所写成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作品。作品描述:阖闾请干将铸造名剑二枚(把)。干将造剑,即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然后选择天时地利,待阴阳调和、百神临观之时,才开炉铸剑;不料,正铸时气温突然下降,炉膛凝结,铁汁沦流不出。干将不知其由,其妻莫邪指点说,铸炼出宝剑,需要以人为牺牲而后成。于是莫邪乃断发、剪爪,以代自身,投于炉中,遂铸成两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干将匿其阳剑,出其阴剑而献之。阖闾甚重“莫邪”之剑,复命于国中作金钩(似剑而曲的兵器)。吴人作钩者甚众,而有一钩师贪王之重赏,乃杀其二子以血衅成二钩,献于阖闾。待那个钩师诣宫门求赏时,其献二钩已混杂在众钩中,钩师向钩而呼二子之名,两钩从众钩中俱飞出,著父之胸……。小说通过干将夫妻铸剑的经过等情节的描写,主要反映了剑工们的牺牲精神。在生产水平低下的古代,冶铸宝剑这类技术性强、危险性大的工作,从事起来是相当困难的,因而铸剑传说中常有用人作牺牲来祭炉神这样的情节,并且作为牺牲的常常是剑工本人或剑工的妻、子。这篇小说所写干将之师“作冶,金铁之类不销,夫妻俱入冶炉中,然后成物(剑)”的情节,就是一例。这是何等壮烈的牺牲行为! 莫邪闻风而起,也“断发,剪爪,投于炉中”,“遂以成剑”。这“断发、剪爪”,则“是以自身的部分代替全体,也是以身为牺牲的意思,不过不是直接牺牲,而是成了宗教仪式的一种表现;虽是宗教仪式的表现,但发、爪在古代都被认为是人身的精华,损伤它们,对自身是大不利的,因而这种象征性质的牺牲,还是极其悲壮严肃的”(袁珂《古神话选释》)。一剑的铸造成功,往往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小说的后一部分,写钩师献钩,其中“杀其二子以血衅金,遂成二钩”的情节,姑且不论钩师铸钩目的的功利性质,单就以二子作牺牲铸成两宝钩的事情来说,其宝钩的价值何等昂贵!作品中对两宝钩俱从众钩中“飞出,著父之胸”的浪漫主义的奇异描写,使小说带上了浓重的悲剧色彩。这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很大。唐陆广微《吴地记》(《汉唐地理书钞》辑录)记同一干将铸剑的故事,把莫邪“发、爪代身”衍饰成“莫邪闻语,跃入炉中”的直接牺牲的情节,更加重了故事的壮烈色彩。

☚ 伍子胥奔吴   干将莫邪造剑 ☛
吴钩

吴钩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复命于国中作金钩,令曰:‘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血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王曰:‘为钩者众,而子独求赏,何以异于众夫子之钩乎?’作钩者曰:‘吾之作钩也,贪而杀二子,衅成二钩。’王乃举众钩而示之: ‘何者是也?’王钩甚多,形体相类,不知其所在。于是钩师向钩而呼二子之名:‘吴鸿、扈稽,我在于此,王不知汝之神也。’声绝于口,两钩俱飞,着父之胸。吴王大惊曰:‘嗟乎!寡人诚负于子。’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后以此典泛指宝贵锋利的刀剑。南朝宋·鲍照《代结客少年场行》:“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南朝梁·刘孝威《陇头水》:“衅妻成两剑,杀子祀双钩。”

☚ 无弦有琴   吴市倾 ☛

吴钩

典源出处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阖闾) 复命于国中作金钩,令曰:‘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血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王曰:‘为钩者众,而子独求赏,何以异于众夫子之钩乎?’作钩者曰:‘吾之作钩也,贪而杀二子,衅成二钩。’王乃举众钩以示之:‘何者是也?’王钩甚多,形体相类,不知其所在。于是钩师向钩而呼二子之名:‘吴鸿、扈稽,我在于此,王不知汝之神也。’声绝于口,两钩俱飞,着父之胸。吴王大惊曰:‘嗟乎!寡人诚负于子。’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

释义用法 春秋时吴王阖闾以重赏征求利钩 (一种似剑而弯的兵器),有制钩者贪求重赏,杀死自己两个儿子,用他们的血涂在钩上,献给吴王。吴王问他的钩有什么奇异之处,制钩者即呼二子之名,两钩飞起,贴在制钩者胸前。后以此典称锋利宝贵的刀剑。

用典形式

【吴刀】 宋·姚宽:“彩凤难双,红绡暗泣。回纹未剪吴刀涩。”

【吴钩】 南朝宋·鲍照:“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唐·李白:“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宋 ·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金 ·元好问:“少年锦带佩吴钩,独骑匹马觅封侯。”

【吴鸿】 唐 ·李白:“珠袍曳锦带,匕首插吴鸿。”

【祀双钩】 南朝梁·刘孝威:“衅妻成两剑,杀子祀吴钩。”

【著胸飞】 清·王士禛:“寒芒生海外,真见著胸飞。”

吴钩

吴钩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复命于国中作金钩,今曰:“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血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王曰:‘为钩者众,而子独求赏,何以异于众夫子之钩乎?’作钩者曰:‘吾之作钩也,贪而杀二子,衅成二钩。’王乃举众钩而示之:‘何者是也?’王钩甚多,形体相类,不知其所在,于是钩师向钩而呼二子之名:‘吴鸿、扈稽,我在于此,王不知汝之神也。’声绝于口,两钩俱飞,着父之胸。吴王大惊曰:‘嗟乎!寡人诚负于子。’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后以此典泛指宝贵锋利的刀剑。高似孙《木兰花慢》:“愁里狂歌浊酒,梦中锦带吴钩。”

☚ 吴宫教阵   吴台游鹿 ☛

吴钩wú gōu

古代宝剑名,泛指良剑。张继《奉送王相公赴幽州》:“无因随远道,结束佩吴钩。”


吴钩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复命于国中作金钩,令曰:‘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血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王曰:‘为钩者众,而子独求赏,何以异于众夫子之钩乎?’……于是钩师向钩而呼二子之名:‘吴鸿、扈稽,我在于此,王不知汝之神也。’声绝于口,两钩俱飞,着父之胸。”后以此指锋利宝贵的刀剑。王维《燕支行》:“麒麟锦带佩吴钩,飒踏青骊跃紫骝。”

吴钩

吴钩wúɡōu

━━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既宝莫耶,复命于国中作金钩,令曰:‘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吴作钩者甚众。”后因以“吴钩”称锋利的刀剑。南朝宋·鲍照《代结客少年行》:“聪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唐·李贺《南园》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叶剑英《重读〈论持久战〉》诗:“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

☚ 吴干   吹毛 ☛

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吴鸿

吴钩

吴钩

古兵器。春秋战国始有钩,吴钩产吴地(今江苏南部),又名金钩。是一种状如新月的弯头刀。用时以钩杀人。陕西省博物馆有临潼秦俑坑出土的秦兵器,其中就有吴钩,约长60厘米。吴钩自秦至宋均有。


吴钩

☚ 杶结   金鼎朔 ☛

吴钩

指吴人做钩者杀子邀赏之事。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既宝莫邪,复命于国中作金钩。令曰:‘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吴作钩者甚众,而有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血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王曰:‘为钩者甚众而子独求,何以异于众夫子之钩乎?’作钩者曰:‘吾之作钩也,贪而杀二子,成二钩。’王乃举众钩以示之:‘何钩是也?’王钩甚多,形体相类,不知其所在。于是钩师向钩而呼二子之名:‘吴鸿、扈稽,我在于此,王不知汝之神也。’声绝于口,两钩俱飞著父之胸。吴王大惊曰:‘嗟呼!寡人诚负于子。’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后遂以之代称利剑。南朝宋鲍照《鲍参军集》三《代结客少年行》:“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

吴钩

吴钩

见葛党条。

☚ 吴刀   吞刀 ☛

吴钩

吴钩

吴钩越棘,纯钩湛卢。


——《吴都赋》

☚ 引来   金钩 ☛
古代名物 > 武備類 > 冷兵器部 > 格鬥器 > 吴鉤
吴鉤  wúgōu

本指吳人爲吳王所作利鉤。相傳闔閭發令,重賞製利鉤者,有人殺掉二子,以血塗鉤,鑄成二鉤以獻。後因以稱代利劍。晉·左思《吳都賦》:“吳鉤越棘,純鈞湛盧。”南朝宋·鮑照《結客少年行》:“驄馬金絡頭,錦帶佩吳鉤。”參見本類“鉤”。參閱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内傳四》、宋·吳曾《能改齋漫録·吳鉤》、宋·沈括《夢溪筆談·器用》。

吴钩wú gōu

一作“顺带”。宋代市语谓佩刀。《绮谈市语·器用门》:“佩刀: 吴钩; 顺带。”

吴钩

吴钩

钩,亦作“鉤”,兵器,形似剑而曲。相传吴王阖闾命国中作金钩,有人杀掉自己的两个儿子,以血涂钩,铸成二钩,献给吴王。见《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后来泛指利剑为吴钩。《文选》左思《吴都赋》:“吴钩越棘,钝钧湛卢。”——有吴钩、越戟,纯钧、湛卢宝剑。

☚ 吴都   吴娃 ☛

吴钩

春秋时吴国所造的一种弯形刀。后泛指锋利的刀剑。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收取关山五十州。”

利刀

利刀

快刀 利刃(手持~) 锐锋
利剑:吴钩
锋利的刀:白刃素刃 千牛刀 防身刀
明亮锋利的刀剑:霜刃 雪刃
白亮锋利的刀:霜锷
雪亮锋利的刀:霜刀
明亮锐利的刀剑:霜锋
刚磨砺的锋利的刀:霜硎
精铁制成的锋利刀:镔刀
一种锋利的刀:铎鞘 铎韒
顶端尖锐锋利的刀:尖刀
(锐利的刀:利刀)

☚ 刀   刀的各部 ☛

吴钩wú gōu

吴地所造的一种弯形的刀。《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既宝莫邪,复命于国中作金钩,令曰:‘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血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把~~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吴钩

本指吴人为吴王所作利钩。相传阖闾发令,重赏制利钩者,有人杀掉二子,以血涂钩,铸成二钩以献。后因以称代利剑。晋代左思《吴都赋》: “吴钩越棘,纯钧湛卢。”南朝宋鲍照《结客少年行》: “𩨂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参阅汉代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四》、宋代吴曾《能改齐漫录·吴钩》。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0: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