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吐蕃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吐蕃 吐蕃(bo波)中国古代藏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权。存在于公元七至九世纪,地在今西藏自治区一带。八世纪后半叶赞普墀松德赞时最为强盛,九世纪中叶因统治集团分裂和奴隶起义而瓦解。宋、元及明初时,史藉仍沿称青藏高原及当地土著族为吐蕃或西蕃。 ☚ 渥洼 枣骝 ☛ 吐蕃 今藏族祖先,居住在青藏高原一带。“吐蕃”之称始于唐,其后史籍沿称青藏高原及当地土著族、部为“吐蕃”或”西蕃”。吐蕃作为古代藏族政权,是6世纪来由雅隆(今西藏山南地区)农业部落为首的部落联盟发展而成的奴隶制政权。 7世纪初,松赞干布平息内乱,并以武力降服古代羌人苏毗、羊同诸部,定都逻些(今拉萨),建官制,立军制,定法律,创文字,确立了以赞普为中心的奴隶制政权。641年(唐贞观十五年)与文成公主联姻,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了唐蕃关系。8世纪初赞普弃隶缩赞与金城公主联姻,稳定内部,与唐和好。733年(唐开元二十一年),唐蕃划界立碑互市。8世纪后半期,赞普墀松德赞时,国力鼎盛,统辖青藏高原各部,势力远达安西四镇及河西陇右地区。传至墀祖德赞,复与唐朝息兵修好,设市互易。823年(唐长庆三年),赞普可黎可足建唐蕃会盟碑。 9世纪中期,赞普达磨死后,统治集团分裂,奴隶、平民大起义,吐蕃瓦解。生产以农牧业为主,手工业有冶铁、毛织和制陶等,接受了大量汉族工艺技术。原信“本”教。松赞干布时佛教传入,而逐渐崇尚佛教,至墀祖德赞时大盛,王朝事务把持在僧人钵阐布之手。吐蕃时期的文献有碑铭、木简、文书,以及汉梵佛经、医术、历算等藏译本,保存至今。 吐蕃tǔbō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生活在今青藏高原一带。 吐蕃【同义】总目录 吐蕃西蕃 吐蕃我国古代藏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权。 吐蕃古代藏族政权名,系向唐自称“大蕃”的音译。7世纪至9世纪时建于青藏高原。是由以兴起于西藏究结一带的雅隆部为首的部落联盟发展而成的奴隶制政权。7世纪初,松赞干布以武力征服古代羌人苏毗、羊同诸部,迁都逻些(今拉萨),正式建立吐蕃王朝。为适应当时社会需要,松赞干布制定了法律、军政制度,统一度量衡,创制文字,奴隶制社会日趋强盛。8世纪后半期,吐蕃实力最强,统辖范围除青藏高原外,还包括安西四镇及河西陇右等地。9世纪中期,社会矛盾开始激化,9世纪后半叶,一场席卷吐蕃全境的奴隶平民大起义彻底摧毁了奴隶制社会。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有烧炭、冶铁、毛织等手工业。与唐关系密切,受唐册封。唐文成、金城两公主先后下嫁吐蕃;促进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原信本教,后佛教传入。至今仍有大量当时碑铭、木简、文书、经卷保留,这些都是研究吐蕃的珍贵资料。吐蕃崩溃后,宋至明的史籍仍称当地人为吐蕃或西蕃。 吐蕃自称“大蕃”。古代藏族政权名。七至九世纪时建于青藏高原。是由雅隆农业部落(在今西藏穷结)为首的部落联盟发展而成的奴隶制政权。七世纪初赞普*松赞干布降服青藏高原上各族、部,定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创制文字,建立军政制度,颁行法律,奴隶制政权日臻强盛。八世纪中叶*墀松德赞为赞普时, 统辖范围远达*安西四镇及河西陇右(今甘肃省)地区,为吐蕃实力最强时期。九世纪中叶社会阶级矛盾激烈,赞普*达磨被刺杀后王室分裂,计传位九代,凡二百余年。随后经过奴隶平民大起义,奴隶制社会瓦解。生产以农牧业为主, 有冶铁、毛织等手工业。唐*文成、*金城二公主先后与吐蕃赞普联姻,促进了唐蕃间经济、文化交流。松赞干布还受唐封爵和官职。原信本教。七世纪时佛教正式传入,势力渐盛。吐蕃时期的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尚有大量保留至今,是研究吐蕃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料。“吐蕃”原为唐人据吐蕃自称“大蕃”而对这一政权的称谓(吐,汉语“大”字之唐音;蕃,藏族自称)。自吐蕃崩溃直至明初, 汉文史籍仍沿用 “吐(土)蕃”称说古代藏族和广大藏族地区,或称“西蕃(番)”。 吐蕃 吐蕃蕃(bo)古政权名。自称大蕃。唐音“吐”、“大”相近,因音译为吐蕃。7世纪初,雅隆(今西藏穷结)部落首领*松赞干布降服青藏高原苏毗、羊同各族,定都逻些(今西藏拉萨),正式建立奴隶制政权,即吐蕃王朝,并创制文字,建立军政制度,颁行法律。赞普为其最高集权中心。强盛后,向唐发动一系列进攻。8世纪后半期墀松德赞为赞普时,势力达到顶点,地域除青藏高原,西达*安西四镇,北抵陇右之河西。9世纪以后,社会矛盾激烈,苯教与佛教的斗争十分残酷。禁佛崇苯的赞普达玛被刺杀后,王室分裂,旋经奴隶平民大起义的打击,王朝崩溃。计传位九代,凡200余年。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与吐蕃松赞干布和墀德祖赞联姻,加强了唐蕃政治上的密切关系,促进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吐蕃原信苯教,7世纪后佛教传入,逐渐成为全民信仰。生产以农牧业为主,有冶铁、毛织等手工业。自吐蕃崩溃至明初,汉文史籍仍沿称古代藏族及藏区为“吐蕃”或 “西蕃(番)” 。 ☚ 苫国 归义军 ☛ 吐蕃 132 吐蕃古代藏族政权名称。七至九世纪时建于青藏高原。公元六世纪时,兴起于山南(今西藏穷结)的雅隆悉补野部先后兼并周边诸部。七世纪初松赞干布赞普定都逻些(今拉萨),设官建制,颁行法律,创制文字。至墀松德赞时最为强盛,其疆域东以陇山为界与唐相接,北邻回纥,西连大食,南并南诏,自称“大蕃”。842年,赞普达玛被杀后王室分裂,共传位九代,历二百余年。长期与唐朝友好往来。唐文成、金城两位公主先后与吐蕃赞普联姻。唐高宗时曾册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原信奉土著本教,七世纪佛教正式传入,势力渐盛。吐蕃时期的写卷文书、碑铭简牍等大量历史文献一直存留至今,为研究吐蕃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料。 ☚ 台吉 南诏 ☛ 吐蕃 吐蕃Tubo中国藏族祖先在青藏高原建立的边疆民族政权。藏族祖先部落众多,主要从事高原畜牧业与高原农业,能制造金、银、铜器,也能用铁制造精良的武器。隋末唐初,藏族祖先由部落联盟发展为奴隶制政权,君主称赞普。唐贞观三年(629),赞普松赞干布降服苏毗、羊同等部落,统一了青藏高原,吸收先进的封建文化,创立文字,制订法律,建立官制,统一度量衡,建都逻些(今西藏拉萨),确立了奴隶制中央集权国家。吐蕃赞普多次向唐朝遣使求婚,贞观十四年(640),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许婚,结成和亲关系。中宗时,又以宗室女金城公主许婚。两位公主入藏时和入藏后,大量的手工业品、科技书籍、工匠、锦帛、蔬菜种子等被携带和陆续传入吐蕃。和亲期间,双方贸易、经济、文化往来逐渐增加,两族间的联系和团结得到加强,对吐蕃文化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唐中叶以后,吐蕃势力不断扩张,与唐多次发生冲突。安史之乱后,又乘虚占领唐陇右、河西之地。唐、蕃曾几次会盟,以解争端,划定边界。唐穆宗长庆元年至二年(821-822),双方再次会盟,并于长庆三年建立了“唐蕃会盟碑”,至今屹立在拉萨的大昭寺门前,成为汉、藏两族情谊的历史见证。9世纪中叶,吐蕃内乱,王朝遂瓦解。自松赞干布起,共9赞普,历时218年(一说214年)。 ☚ 契丹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 吐蕃 吐蕃Tufan隋唐宋元时期生活在我国西部青藏高原的少数民族之一。公元六、七世纪之交,吐蕃主要从事牧业,部分定居从事粗放农业,种植青稞、小麦、荞麦、碗豆等,已形成早期奴隶制政权,王称为赞普。七世纪初期朗日论赞和他的儿子松赞干布先后征服了苏毗、羊同诸部,统一了西藏高原。松赞干布统治时期,创制了文字,制定成文法,建立官制,正式建立吐蕃奴隶制国家,定都逻些(西藏拉萨)。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与唐宗室文成公主和亲,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成为唐蕃友好往来的开端。松赞干布死后,吐蕃贵族一度攻占唐安西四镇,唐蕃失和。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又以金城公主与吐蕃和亲。墀松德赞普时,正逢唐安史之乱后,吐蕃先后占据唐陇右、河西大片土地,征服了许多邻近民族,势力达到西域,是吐蕃最强盛时期,佛教也开始普遍流行。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唐蕃再次会盟,此次会盟碑保存至今,存于拉萨大昭寺。唐宣宗大中时期(847—859)吐蕃统治集团内乱,国家分裂,河湟地区人民纷纷起义回归唐朝。宋代吐蕃各部与宋仍有密切联系,元代中央政府设立了吐蕃宣尉司都元帅府,直接统治,明代开始称藏族。 ☚ 宦官专权 唐诗 ☛ 吐蕃中国古代藏族政权名。7至9世纪建立在青藏高原上的奴隶制政权。松赞干布时定都拉萨,8世纪末最为强盛,辖有青藏高原各部落。9世纪中期瓦解。 吐蕃 吐蕃唐代前期散住在青藏高原的居民被松赞干布统一后建立的国家称谓,后历代称其辖民为吐蕃人。始于唐玄宗开元(713 年)前期,吐蕃谋图东侵,为唐军击败。后来趁安禄山叛乱、陇右唐军东调参与平叛之机,再次大举东侵,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 年)占据整个陇右,致今天水境内长时期内被吐蕃统治。吐蕃占据陇右后,施行落后的农奴制,压迫当地居民,导致大部被迫远徙。吐蕃统治者遂迁其居民于陇右各地,强占农田,以牧为业,供养戍兵。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 年),秦州东部被唐收复后,其西部(今甘谷、武山)和北部(今秦安东北陇城等地)仍为吐蕃部落占据,较著名的部落有安家、药家、大马家、小马家、宗哥、大石、小石、鬼留、他斯麻等。至北宋初,因生产、生活习惯的变化和羁縻关系的改变,邻近秦州界者,依附于宋,习俗渐与汉民相近,过着定居生活,史籍中称其为“熟户”,由宋委任部落头领为官,但仍若即若离。其余仍以牧或牧猎为业,坚持吐蕃人习俗并保持独立者,称“生户”。宋建隆年间(960—963年),宋军与吐蕃部落曾在秦州西发生木材争夺战。后至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4 年),宋收复秦州以西、以北地,原居其地的吐蕃部落大部分西迁,少数“熟户”与汉族交融。 ☚ 休官 民族人口 ☛ 吐蕃 吐蕃中国古代西南民族的名称,现代的藏族即渊源于吐蕃。有人说吐蕃发源于上古的发(bo拨)羌,有人说是南凉秃发氏南迁后,与西羌融合而成,统治家族姓勃悉野。七世纪初,松赞干布统治时期,吐蕃迅速壮大,征服西北方的苏毗、羊同(又译“象雄”)等部,定都于逻些(今西藏拉萨市),订立军事制度,设立各级官府,创造文字,制定法律,建立了吐蕃奴隶主贵族统治。娶唐朝文成公主为妻,学习和汲取先进的汉文化。征服青海和罗布泊东南的吐谷浑,使其成为属部。唐高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曾与西突厥和突骑施叛唐势力勾结,多次侵扰西域,曾经攻残西域18州,使唐朝受到惨重的损失。弃隶缩赞统治时期,又曾娶唐朝的金城公主为妻,但因与唐朝颇多磨擦,夫妻并不融洽。“安史之乱”后,唐朝无力顾及西域,吐蕃曾与回纥争夺北庭都护府。回鹘汗国崩溃后,吐蕃又曾攻下安西都护府所属地区。九世纪后期,吐蕃内乱频仍,势力急竭衰落,终至各部瓦解。宋朝初期,青海湖周围有董毡、唃厮啰等吐蕃地方割据政权。元、明时期,西藏本土往往被称为乌斯藏,归属于中央政府统治。清朝始称其人为藏族,主要居住地为西藏。 ☚ 突骑施铜钱 女国 ☛ 吐蕃 吐蕃我国古族名。7世纪初,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各部,建立政权,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公元676年吐蕃军进入鄯湟水流域、廓 (今青海同仁北),统治了这里的羌、党项等族, 同时也迁来了一部分吐蕃部落。吐蕃军事力量继续向东推进,756年攻占洮河以西广大地区,763年推进到平凉、泾川一带,整个甘肃皆为吐蕃所控制。9世纪中叶,吐蕃赞普达磨被刺杀后王室分裂,乞离胡赞普和尚恐热之间发生战争。849年,由于陇右各地大量吐蕃兵马及部落随尚恐热回军西进, 吐蕃驻秦 (今天水)、原(今平凉北部)、安乐(今宁夏灵武一带)三州及六关的官兵部落归降于唐朝。与此同时,沙州人张议潮也率众起义反对吐蕃统治,原没于吐蕃的11州又归于唐。留居于秦陇一带的吐蕃部众大部南迁宕、迭及其以西,少部分未迁走的逐渐同化于汉族和其他民族。河湟、洮岷迭宕一带的吐蕃部落仍保留了自己的习俗,并与当地的羌、党项、吐谷浑等族人长期共同生活, 逐渐形成了后来甘肃境内的藏族。 ☚ 吐谷浑 沙陀 ☛ 吐蕃tu boTibetan regime in ancient China 吐蕃唐代汉文史籍对今西藏之称谓。“吐”,一说系汉语“大”之唐音;“蕃”,藏族自称。亦指古代藏族政权。藏学界一般指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起,至9世达磨赞普时止。此后汉文文献虽偶有以吐蕃(或土蕃、特蕃)称之,但已非原意。7世纪初,松赞干布继其父囊日松赞执政,降服青藏高原各族、部,定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建立军政制度,颁布法律,行父子王位传承制。设4大军政区,军民通摄,称“四如”,亦谓“四翼”。各“如”设“如本”(如官),各有军队,领之于正副军事长官。在吐蕃境内设会盟制,令各地掌权之王族贵戚定时会盟。划分社会为奴隶及贵族两大阶级,奴隶阶级中又划分成各种等级,分属于各贵族所有,并使之法律化。开始接受佛教信仰,建大小昭寺。力主与唐朝友善,与唐通婚,迎娶文成公主,并向唐朝学习汉文化、佛学、医学、历算、工艺等。历代赞普基本上继承和发展了松赞干布的内政及外事政策,赤德祖赞(704—755年在位)时,迎娶唐金城公主,推进了唐蕃联姻关系。赤松德赞(755—797年在位)时,曾出兵占领河西走廊的不少地区,唐蕃关系一度紧张,但其晚年已逐渐改变此扩张政策。赤祖德赞(815—838年在位)时,与唐举行长庆会盟,与唐结为“甥舅之谊”。至达磨赞普时,吐蕃奴隶大起义,吐蕃王朝崩溃,其势力退至今西藏辖区之内。吐蕃时期的宗教及佛教文化的发展亦具有特色,主要寺院多建于赤松德赞及赤祖德赞时期,大量封赐寺院土地、奴隶和寺院“七户养僧”制、格西为赞普师僧制、僧人受戒制、译经制等,亦多建于此时。佛教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西藏各种工艺的相应发展,为后世留下如敦煌文献的珍贵遗产,也消耗了大量的财富和限制了人口的发展。加之吐蕃晚期王族争位,外戚篡权,王妃干政,加速了吐蕃崩溃的进程。至9世纪末,吐蕃王朝终于倾覆。 吐蕃自称“大蕃”。古代西北和西南民族。由雅隆部落(在今西藏穷结)为首,联合其他西藏农业和牧业部落发展而成。七世纪初赞普松赞干布降服青藏高原上各族、部,创制文字,建立军政制度,颁行法律,成为一民族体。以农牧业为主,有冶铁、毛织等手工业。原信奉本教。七世纪时佛教正式传入,势力渐盛,影响较大。与唐朝有联姻关系。自吐蕃崩溃直至明初,汉文史籍仍沿用 “吐(土)蕃”称说当时的藏族和广大藏族地区,或称 “西蕃 (番)”。 吐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中叶藏族在我国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名称。史称藏族为西羌之属,有许多部落。大约在隋代,居住在今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部落进入奴隶制。在松赞干布任赞普时,降服苏毗、羊同等部,定都逻些(西藏拉萨),创立文字,制定法律、职官、军事制度,统一度量衡,建立了以赞普为中心的奴隶制中央集权国家。吐蕃人原信钵教,此时佛教传入,后发展成主要宗教。唐太宗将宗室女文成公主许婚松赞干布,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友谊和经济文化交流。中宗时,又以金城公主妻吐蕃赞普弃隶缩赞。但自高宗时起,吐蕃灭吐谷浑,威胁唐之陇右河西,双方发生过多次战争。吐蕃第五代赞普墀松德赞即位时,中原爆发安禄山叛乱,唐西北边兵东撤平叛,吐蕃乘虚据有河西、陇右。不久,安西、北庭亦被占领。此时,吐蕃达最强盛,其控制区域,除青藏高原诸部外,西达中亚,北至今新疆南部。为了对付吐蕃,唐联合回纥,通好南诏,使之处境孤立,势力逐渐削弱。至穆宗时,双方会盟,罢兵言和。唐会昌六年(846)赞普达磨死后,吐蕃统治集团分裂,奴隶及平民起义,吐蕃瓦解。计传位九代,历时二百余年。吐蕃王朝瓦解后,宋、元及明初史籍仍沿称青藏高原及当地人民为吐(土)蕃或西蕃。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