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性形成identity formation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术语。个体进入青年期(12~18岁)后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程。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个体在进入青年期后,生理上的成熟总是破坏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平衡,人格上需要新的整合。此时,自我的发展已相当强大,足以遏制强有力的本我,同时也能认出自身的界线,分清是非。自我逐渐形成一种过去经验与现在经验的混合体。到青年期末,同一性基本形成,否则就会出现同一性混乱。根据埃里克森的假设,自我发展具有三种形态: 内投作用(发生于儿童早期)、认同(自居)作用(发生于青年期以前各发展阶段)、同一性形成(发生于青年期)。而美国心理学家玛西亚提出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四种状态是: 弥散型同一性、排他型同一性、延缓型同一性和成就型同一性。四种类型的发展水平由低到高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