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吃虫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吃虫节 吃虫节仡佬族、仫佬族节日传说。见《广西风物志》。农历每年六月初二,仡佬、仫佬族人将蝗虫、蚂蚱、蝶蛹等害虫捉回,用油炒炸而食,谓之庆“吃虫节”或“捉虫节”。相传古时山冲连年虫害成灾,无法治防,人民苦甚。一年,正值农历六月初二,有嫁往外乡妇女名甲娘者,带孩子回娘家,家贫,无礼物可带,乃将孩子沿途捉玩之蚂蚱,权作礼物,用油炒食。食之,香脆可口。此事传开,乡人争相捉食蝗虫、蚂蚱等虫类,竟制服虫害,获得农业丰收。甲娘受到奖赏,后人更立“吃虫节”,以兹纪念,相沿成俗。 ☚ 红衣人 红豆和相思子 ☛ 吃虫节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是仫佬族的吃虫节。这天,各家的饭桌上摆着几碟风味菜——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蝶蛹,还有蚜米泥鳅等。全家人团团围住,家长说一声:“吃!”随即,一家人一齐动筷,痛痛快快地吃了起来。 传说古时候,仫佬山乡虫灾连年,五谷歉收。人们面对虫灾又恨又怕,无能为力。寨老们经过计议,悬下重赏:谁若能除掉害虫,赏三头肥猪。红榜一出,首先是公鸡前来揭榜,谁知公鸡到了田里,未吃到几只虫,早被露水打湿羽毛,冷得直打哆嗦,就红着脸回来了。接着鸭子揭榜,可是,鸭子在水田里游,害虫在禾苗上飞,它把脖子伸得老长老长,也逮不住几只虫,回来无话可说。最后是道士揭榜,然而,天生性野的害虫哪里听得懂法经,道士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眼看着一年的收成又要被害虫吃掉,这时。也就是六月初二这天,有一个意外的发现,一个名叫甲娘的穷家妇女带着孩子回娘家来探亲。由于家穷,她没有礼物带给父母,心里很难过。她一边走一边想:在路上拣点什么东西作见面礼呢?当她走到自家田垌时,更发愁得走不动了,就坐在田坎上休息。几个孩子见妈妈不走了,就到田里去捉虫玩耍,一下子捉了好几包。甲娘见了,心里突然闪出一个念头:就用这几包虫作礼物吧!于是,她把虫带回家去炒了请大家吃。大家都觉得清香可口,这食谱一下就传开了,人们都争相去捉虫来吃。害虫自然大减,那年取得丰收。寨老们赏给甲娘三头肥猪,甲娘谢绝不受,把猪杀了用来回敬乡亲父老。后来,甲娘死了,人们在田垌中间立庙,以作纪念,这庙叫“吃虫庙”。 从那以后,每年的六月初二,仫佬族各村各寨都要过吃虫节。这一天,出嫁的妇女都要回娘家来过节,并且一路走一路拾虫。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吃虫庙,唱歌跳舞。整个田垌充满着欢乐的气氛。 吃虫节 吃虫节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是仫佬族的吃虫节。这天,各家的饭桌上摆着几碟风味菜——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蝶蛹,还有蚜米泥鳅等。全家人团团围住,家长说一声:“吃!”随即,一家人一齐动筷,痛痛快快地吃了起来。 ☚ 仫佬族的传统节日风俗典故 衣饭节的传说 ☛ 吃虫节 360 吃虫节仫佬族的传统节日,指阴历六月初二日。届时,家家以蝗虫(蚂蚱)、蝶蛹、泥鳅等等作菜,家人围坐而食。已出嫁的女儿是日回娘家,路中要捉昆虫。人们还聚集“吃虫庙”跳舞唱歌。据传说,古代闹虫灾,一个名叫甲娘的妇女在回娘家的路上捉了许多昆虫,以其做菜吃,人们争相效法,保住了庄稼。后人为甲娘立庙,并抓虫做菜,相沿成俗。 ☚ 特毛且 依饭节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