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台湾艺术研究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台湾艺术研究会 台湾艺术研究会文化团体。1932年3月20日成立于日本。该会由旅日文学家苏维熊、张文环等组成,以“图台湾文学及艺术的向上为目标”,并创刊《福尔摩沙》杂志,强调“建立台湾独特的文学,积极整理及研究乡土文艺”,针对殖民主义的文化统治,致力于建设中华文化延伸的台湾本土文化。主要成员有苏维熊、张文环、巫永福、王白渊等。1934年合并于“台湾文艺联盟”后该会宣告解散。 ☚ 南音社 台湾文艺协会 ☛ 台湾艺术研究会 台湾艺术研究会1931年3月成立于日本。成员均为台湾留日学生,有王白渊、林新丰、林兑、叶秋木、吴坤煌、张丽旭等。1932年3月出版《台湾文艺》,提出“以文化形体,使民众理解民族革命”的口号,但仅出一期即停刊,该会亦随之夭折。同年,张文环、苏维熊、吴鸿秋、巫永福、黄坡堂、王白渊、刘棣、吴坤煌、苏学习、陈兆柏、杨基振、曾石火等人又在日本东京另行组织台湾艺术研究会。1933年7月创办文艺刊物《福尔摩沙》。该会以“文艺改进事业自评,大胆的自立为先锋”,力图从两个方面入手来推进台湾新文学的发展:一是“整理研究从来便微弱的文艺作品,来吻合于大众脍炙的歌谣传说等乡土艺术”;一是“从心里新涌出我们的思想和热情”,创作出“真正台湾人所需要的新文艺”(《〈福尔摩沙〉创刊号“宣言”》),竭力倡导台湾乡土文学。在小说创作上,张文环的影响较大,他主要用日文写作,二、三十年代,除了在《福尔摩沙》上发表《落蕾》、《父亲的颜面》外,又曾在日本的其他刊物上发表了《自己的坏话》、《哭泣的女人》、《父亲的要求》、《过重》、《部落的元老》、《猪的生产》等中短篇小说。其中《父亲的颜面》曾获日本《中央公论》小说征文第四名。以后,又创作了长篇小说《山茶花》。四十年代,他的《夜猿》获皇民奉公会第一回“台湾文学赏”;《阉鸡》被改编成话剧在台北公演,对台湾的话剧起了推动作用。张文环的作品擅长透过日常的家庭生活和台湾的风俗习惯,表现出凝聚在人的心灵中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因此,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此外,吴希圣在《福尔摩沙》第3号上发表的《豚》,亦被人们称誉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 海派作家群 社会剖析派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