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古离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离别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
 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
 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江淹是极善于写离别文字的。这首 《古离别》便曲曲折折地写出一个女子怀念游子时的复杂心理。
 开首二句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是对游子所至之处的想象。雁门关,在今山西省北部。然而,诗中并非实指。只是处于怀念、等待之中寂寞忧伤的女子对游子可能到的荒凉偏远地方的想象。想象中包含着对游子处境的担忧,对其困苦的关切,对其前路的揣测。推敲 “乃至”二字,无异于在说: 他远远地离开我,大约已经到了荒僻的雁门关,如果行行不已,前路若何,这些都牵动着我的心。
 既然行之已远,前程难测,那么,何不归来呢? 所以,女子又从想象转入对其归期的惦念。“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化用 《古诗十九首》 中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的句意,将游子的 “不顾返”——不想回家,变为自身殷切惦念的何时可还,一种离别已久、思之若渴的心情油然而出。
 思归思,盼归盼,此时女子却也明白 “何时”正是遥遥无期之时。因而,思维的镜头又在对归期的惦念中切入当初送别情景的回忆: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送别的日子距今已经很远了,从前边 “远与君别” 、“千里”相隔的诗意中已经看到。然而,送别的情景,送别时屋檐前团团的露珠却都留下那样深刻的印象,历历在目,如同发生在昨日一般。“檐前露已团”,只是分别时偶然看到的一幅小景,却最大限度地包含着泪眼相向、无语凝噎、执手而别、情意绵绵的人与情的回忆。归来重聚,正未有期,惟有这深情的回忆可以安慰她忧伤哀戚的心绪。这两句的回忆又与前边的想象、惦念在转折中有自然顺接之关系。
 当然,回忆所带来的一刹欢乐不仅是短暂的,而且在实质上仍是愁苦,甚至是更深的愁苦。紧接着的 “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两句就是对这愁苦的感叹。“蕙草”即香草,代指女子的青春容貌。“道里”指游子的行役道路。女子与游子相别已久,自知在空空的等待中青春容貌渐渐衰老,这是极可悲的事,也正是她愁苦的原因所在。然而,她却“不惜” 自己的美人迟暮之痛,而将心事放在对游子风餐露宿、羁旅困顿的悲念上,更见出情之可贵。
 再以下的“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四句,表示在长久分别之后能够“一见”的愿望。“琼树枝”喻珍贵难得之物,在古诗中常代指友人。那女子把实际上很渺茫的一次相见做为眼下最大的愿望,并且把它看作如琼树枝一样珍贵,其渴望之切、恩爱之深俱在其中。
 最后的“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两句,表示女子的坚贞之志。“菟丝”是一种缠绕在其它植物的寄生草木。“水萍”是依水而生的水草。她表示自己就如菟丝水萍一样,既然把终生寄托给游子,那不管他远别千里也好,不管他终生难还也罢,我的忠贞始终都不会移易。这种有别于《古诗》 中“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品德,是被作者赞许的所谓中国女子的传统美德。
 就这样,全诗有想象,有惦念,有回忆,还有感叹、愿望与坚誓,细致地展示了一个孤居女子复杂的心理流程。

《古离别》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古离别》

古离别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

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

兔丝收水萍,所寄终不移。

诗人曾留下一篇传世名作——《别赋》,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之情,人皆有之,它是一种最真挚、最能动人心魄的感情,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它伤神,为它落泪。可以说,离情别绪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之一。《别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具有动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而他的这首《古离别》可算得上是《别赋》的姊妹篇。

江淹长于拟古,《杂体诗三十首》就是拟汉、魏、晋、宋诸家的代表作品。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一首,拟的是古诗。《古离别》,属乐府《杂曲歌辞》,多写男女离别之苦。江淹的这一首,是写思妇怀念征夫的。作品以思妇的口吻,诉说了离别的痛苦和刻骨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

诗人先从夫妇的远别落笔: “远与君别者, 乃至雁门关。”把“远”字移至句首,是表示强调,是为了突出思妇的离别之苦。这个“远”字含有深厚的意蕴,它既有距离遥远、时间久远的意义,也包含思妇绵长的思念和深长的忧愁。这与欧阳修词中的名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踏莎行》)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开头简洁有力,开门见山地点明题意,使诗篇一开头就笼罩着一种忧苦的气氛。雁门关是西北边疆地区的要塞,两山对峙,山岩峭拔,中间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自古为戍守重地,厮杀的战场。这里的雁门关只是遥远的蛮荒之地的代称,一提到它,就会使人产生一种天涯海角,相见无望的感觉,因此惆怅不安的心情便油然而生。这样写还嫌笼统,所以接下去一句就具体写雁门关的景象,进一步渲染惨凄悲凉的情绪。 “黄云蔽千里”,一个“蔽”字写尽了古战场的惨状:沙尘蔽空, 天昏地暗,一片肃杀气象;白骨蔽野,阴风飕飕,鬼哭啾啾,一幅惨烈的景象……这很容易使我们想起李华《吊古战场文》的描写: “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黯兮惨悴,风悲日曛”, “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无贵无贱,同为枯骨。”这种惨相自然会在思妇的心灵上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所以急切地盼望在远方的游子能早日回到自己的身边。“何时”二字,包含着思妇多少忧虑与焦灼的心情啊!

希望毕竟不是现实,当幻想破灭的时候,思妇心头的忧苦就象大海上汹涌湃澎的波涛,更加难以抑制。送别的情景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送君如昨日”,这里既说明了离别时间的久远,又说明了送别情景的清晰真切。这本是两个矛盾的现象,但诗人用一个“如”字就巧妙地把二者联系在一起,突出了送别情景给思妇留下的印象的深刻。接着诗人选取“露已团”、“蕙草晚”、“道里寒”这些具有特征性的景物,有机地组成了一个典型的悲秋环境,有力地渲染了悲苦凄凉的气氛。“蕙草”,是思妇自喻。 “不惜”、 “所悲”,点破了思妇复杂的心理矛盾。一个容光焕发的少妇,就这样让青春年华在忧思中白白流逝,怎么能“不惜”呢? “不惜”,只是更反衬出“所悲”的强烈,感情的深厚。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古诗《冉冉孤生竹》)我们可以想象得出,象这样一位少妇,在看到檐前的露团,枯萎的蕙草,而自己又青春流逝,独守空房,内心的苦痛将是何等强烈!而少妇又从自身“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想到“游子无寒衣”(古诗《凛凛岁云暮》)。这种推已及人的方法,把思妇内心忧苦的感情,作了进一步的揭示。

接着诗人写思妇思念的殷切。天涯海角,人各一方,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这种分别,无疑就是永别离,更何况还有其他的社会因素呢?因此思妇不敢有生死相守的奢望,只是希望能见上丈夫一面,也就心满意足了。 “一”字突出了相思之苦,相望之殷。 “琼树枝”,是传说中仙山上的树,可以为人疗治忧愁。《古文苑》李陵《录别诗》: (“晨风鸣北林”)中有“思得琼树枝,以解长渴饥”句,诗人借用其意,表达了思妇对丈夫强烈的思念之情。这四句与首四句相呼应,但绝不是作无谓的重复,而是用错综变化的句法加深抒情,很好地运用了民歌中反复咏叹的手法,颇有一咏三叹的韵味。但是就这点起码的愿望,也不可能实现。因此悲伤之情便从思妇心底迸发出来,于是对天盟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爱情都忠贞不移。 “兔丝”,即女萝,是一种蔓生植物,缘树而生。 “浮萍”须寄水而长。这两个比喻,非常切合思妇的身份和心理状态,这是封建社会中广大妇女的共同愿望。曹植《闺情》中就说“寄松为女萝,依水如浮萍。”诗人用两个精巧的比喻,“借以表己志之贞”(沈德潜《古诗源》),把思妇蕴蓄在心底的激情倾泻出来,犹如长江大河,波涛翻滚,奔腾不息,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生死不渝的爱。

这首诗是一首拟古之作,可以说相当成功,深得《古诗》意境,颇能再现《古诗》的艺术风格。但也并非一味模拟,在抒情方面就有独到之处。全诗分为三层,第一层写游子所去之处的荒远和环境的恶劣。但思妇并无亲身体验,因此只能借助于想象来表达她对游子安危的忧虑。第二层写思妇对游子冷暖的惦念,是用触景生情,推己及彼的手法。而第三层则是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对爱情的忠贞。这种富于变化的抒情方式,使作品真实感人,富于形象性,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古代爱情诗词《》古离别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古离别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
 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
 兔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江淹最喜拟古,其 《杂体诗三十首》,拟汉、魏、晋、宋诸家五言诗,此诗即其第一篇。江淹又善写离情别绪,有极著名的《别赋》传世,此诗内容与之相同,写夫妇离别。
 “远与君别者”,起首便是一个远字,突兀而来,先声夺人,好似蓄积既久的感情火山猛然找到了爆发口,喷涌而出,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古人有“意在笔先”的说法,这便是一个例子。这个远字,有两重意思,一是距离之遥远,一是时间之久远。下文即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乃至雁门关”一句,指明了距离之遥远。乃,有竟然的意思。远到什么地方呢?竟然到了雁门关(汉代有雁门郡,在今山西省北部,郡有楼烦关,疑即雁门关)! 关外即塞北沙漠。在古人看来,这是极为荒凉辽远的地方,所以说距离遥远。“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两句,伸足上文,又有两层意思。一是勾勒了塞外荒凉。黄云,即大漠中狂风漫卷形成的沙雾,黄云而蔽千里,极言风沙之大。另一个意思,是表现思妇的愁绪。此愁也,即为丈夫担忧。长久滞留在大漠边关,生活一定是非常艰苦吧,不知何时游子才能归来? 又为自己担忧。古诗《行行重行行》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之句,写思妇怀疑丈夫另有外遇,不愿回来。江淹此诗,即隐含此意。“送君如昨日”四句,指明了时间的久远。如昨日者,不是说分别的时间短,而是说分别之时的情景历历在目,经久弥新,这正见出思妇对游子的刻骨怀念,“檐前露已团”一句,既提示时间,又启开下面两句。寒露普降,万物凋零,人亦萎顿。古诗《冉冉孤生竹》说:“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女主人公以蕙兰自比,蕙兰以芳香和颜色自重,过时不采,便如同秋草一样萎伤。女性的青春也如同蕙兰,不适时安排,便白白流逝了。江淹拓开一层,明明是思妇在感伤游子未归,空房难守,却又偏偏说“不惜蕙草晚”,而是担心丈夫旅途的空寂寒冷。比之古诗,意思更为婉转了。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两句,用往复回环的方式,再次强调了夫妇隔之远,望之深的情愫,形成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长别离”几个字,表达了思妇泪如雨下之际倾诉出来的失望和哀怨之情。漫长的别离,渺茫的归期,顺理成章地导出了女主人公的愿望,“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琼树枝,玉树枝,即传说中仙山上的树枝。典出所谓李陵与苏武的赠答诗。一见颜色,这在正常的夫妇生活中,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但此诗中的思妇却把它当成自己的最大希望,并且说如能实现这个希望,那将是对她的最大安慰和疗救,可见女主人公的思夫之情是极其强烈,极其迫切的。唯其如此,诗作结尾两句的思妇自誓,就显得极为自然和真诚。兔丝,一种柔弱的蔓生植物。就象水萍不能离开水来繁衍一样,兔丝也必须缠绕在其他植物的枝干上,才能生长。封建社会的礼教规定女性必须依附于丈夫,故封建文人常以兔丝比喻女性,如古诗《冉冉孤生竹》有“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之句,杜甫《新婚别》有“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之句,都是在这个意义上用的。一边是夫妇阻隔,一边是自誓不移,这就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传统道德。

古离别

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诗题首冠以标明时间阶段的“古”字,其实很可能写的现实之事,不过,这点本无须深究固求确凿,因为“离别”原系社会生活中一种极普遍的存在现象,几乎人们都有所体验、经历,它那伤感悲哀的情绪内容古今亦并无二致,关键在于诗人们如何去表现出来。就此衡量,韦庄的诗写得别具特色,颇见匠心和成熟敏锐的审美把握能力。
全诗撇开离别本事的正面铺写描述,只就周遭景物渲染烘托出某种特定的情调、氛围。春日晴朗,那氤氲的春气弥漫蒸腾,如烟一般笼罩着枝叶纷披的绿柳,艳丽的春光已经教人微曛。但,这却是宴别送行的时刻,持觞劝饮,和着浓浓的春意,无从言说难以料理的愁怀思绪,不觉便成“半酣”,只为“离情”无奈啊!按,“不那”,不奈,即无奈之意。李商隐《别薛宾》:“别离真不那,风物正相仍”。此时,被送的将行者轻轻举起马鞭,遥指“云外”的远方,说:“断肠春色在江南”!为什么呢?北地春来,风光都如此旖旎,连纷垂的柳枝长条竟也饱蕴着绵绵情意,不忍离别之苦;那么到了“江南”,“春色”更浓于酒,孤独相对,默默忍受着寂寞相思的煎熬,怎能不“断肠”!
这首诗首联暗用折柳伤别的旧典(《三辅黄图》:“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故背景地点当在长安。从结构上看,前三句为一个层次,写离筵饯别情景,先凭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柳”领起,再用“离情”二字径直点题,继以“更把玉鞭云外指”的动作微逗,便从现实时空场境轻轻过渡到另一个虚拟层次,悬想未来远方的风光和心情,拓出无限想象回味的地步,又反衬现时沉重的“离情”。至于那画面敷色设彩的清丽、造语的浅易畅朗,隐约笼罩着的虽深挚,但并不显得过分沉重的迷惘伤感情绪,都使全诗更委婉多味。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3:3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