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古朗月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射九鸟,天人请且安。阴精此论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惨怆摧心肝。 《朗月行》是乐府古题,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杂曲歌辞》类。南朝宋鲍照依此题作《代朗月行》 (据《鲍参军集》),李白依此题作《古朗月行》 (据《李太白诗》)。诗题前分别加入“代”字,“古”字,表明作者仅采古题,并不沿袭古题内容。 鲍照的《代朗月行》,描写朗月初生,照我绮窗,窗中佳人,靓妆帷坐,对月弦歌。描写的内容,全在地上人间。用的是写实的手法。李白的《古朗月行》则不同。他从人间移到天上,着力描写的是朗月自身。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对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将一轮朗月写得十分可爱,从而为我们留下一个意蕴丰厚美妙瑰丽的艺术形象。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传诵不衰。 诗人一开始便以儿童的天真的口吻咏道: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信口写来,却极富情趣。唯少小才“不识月”,才错将朗月“呼作白玉盘”。 “白玉盘”团团圜圜,柔和洁白,既形象地表现出朗月的质地和形状,又唤起人们心中美的感受。然诗人却未就此停笔,又把它比作“瑶台镜”,让它高高地挂在天上。这就使得朗月具有了照人的特质,皎皎可爱。句中的“呼”字,“疑”字, “飞”字,极为贴切形象,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飞”字不仅托出了儿童的天真的想象力,更把诗人的笔触极巧妙地过渡到天上的朗月。关于月亮,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神话传说中,有多少奇妙动人的故事啊! 《太平御览》卷四引《虞喜安天论》: “俗传月中仙人桂树,今视其初生,见仙人之足,渐已成形,桂树后生焉。”诗人将其化作韵语,“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极为形象地描绘出朗月升起,月官里一片奇丽动人的情景。月亮高高挂起,月宫中的景象看得更清了。月宫是美妙的,令人神往的。 《太平御览》卷四引傅玄《拟天问》: “月中何有?白兔捣药。”诗人对此充满一片深情,在他的《把酒问月》中曾经这样写道:“白兔捣药冬复春,姮娥孤栖与谁邻?”在这首诗里,更情不自禁地设问:“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赞美关切怜爱之至。这四句诗,意境美好,物象动人,充分展现出月宫中仙境般美好境界,激起人们对朗月的憧憬和喜爱。然而,好景不长在,令人沮丧的事,随之而至。“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圆影被蚀,大明残损,渐渐晦暗不明。蟾蜍,即癞蛤蟆;大明, 《文选·海赋》李善注: “大明,月也。”民间传说有蟾蜍蚀月之说,月蚀即由此而造成。诗人引之入诗,无限怅恨之情,不言自深。因而他呼唤古代神话中的大英雄出世,“羿昔射九日,天人请且安”。据《淮南子》记载,尧之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于是尧乃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 日中九乌皆死·故留其一日,万民皆喜。诗人在这里引出这样一位神性英雄出来,特别地怀念他,可见诗人心中感情的深沉强烈。诗人多么希望昔日的英雄,重现神能,为之一扫,令今日天、人免灾除难,清而且安。然而昔日的英雄而今安在? “清且安”又在哪里?当他仰观天上的朗月,朗月已没有了先前的皎洁, “阴精此论惑,去去不足观”,它沉沦而迷蒙不明,失去了光彩,没有什么可看了,只好离之而去。其实, “去去不足观”也是迫于无奈。诗人内心的矛盾,愤懑、忧伤,并未因此而稍减,相反愈加强烈沉重, “忧来其如何?惨怆摧心肝”。心断肠折,忧心如焚,便是此时此刻诗人心情的真实写照。 《古朗月行》通篇都未曾离开对朗月的描写。其间感情变化,层层曲折,却是耐人寻味。诗人以一片童心写对朗月的稚爱,多么纯真;以爱怜之笔写朗月升起而明亮起来,充满向往之情;待到蟾蜍蚀月,大明夜残,诗人痛伤之余,转而呼告英雄,免灾除难,直至卒章不得不直呼胸臆,以吐积忧。诗人的感情无不随着对朗月的描写而升沉起伏,爱憎之心无不随着朗月明晦而加减,情事宛然,意韵悠长,真乃感物抒怀的高手杰作。 这首诗大概是基于对当时朝政的昏暗而有所感发。唐玄宗晚年之时,杨玉环、高力士、杨国忠等人弄权于内,边将擅权于外,致使朝政日非。诗人每常痛切忧时。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对这一现实的讽刺。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说, “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则概乎言之矣。 《古朗月行》包括了不少月亮的神话传说。有关月亮的传说,五彩并呈,很难一是。诗人采其所当采,择其所当择,编缀成篇,曲折开合,行云流水,清新俊逸,不留斧痕,在前人咏月诗中是难得一见的。非大家里手,莫能臻此。可见诗人才诣不同寻常了。 古朗月行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境①,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②。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③?蟾蜍蚀圆影④,大明夜已残⑤。羿昔落九乌⑥,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⑦,去去不足观⑧。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⑨。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朗月行》为乐府旧题,鲍照有此题诗。诗前半回忆幼时观月之印象,运用丰富想象及神话传说构成瑰丽诗境,纯用童稚口吻,清浅真率。后半写月蚀,仍用神话传说,以蟾蜍蚀影喻指朝中奸佞,希望有后羿般的人射落九乌,廓清天下。意境含蓄。 【注释】 ①瑶台:神话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②仙人二句:古代传说月亮中有仙子和桂树,月初生时只见仙人两足,变圆后才能见仙人和桂树全形,见《太平御览》卷四引虞喜《安天论》。何:一作“作”。团团:圆形貌。③白兔二句:传说月亮中有白兔捣药。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 白兔捣药。”与谁:一作“谁与”。④蟾蜍:《淮南子·精神训》:“月中有蟾蜍。”高诱注:“蟾蜍:虾蟆也。”传说月中蟾蜍食月造成月蚀。圆形,指月。⑤此句谓月在夜间已是残月。大明:《文选》卷十二木华《海赋》:“大明摝辔于金枢之穴。”李善注:“言月将夕也。大明,月也。” ⑥此句谓上古时后羿曾射落九个太阳。古代传说唐尧时十个太阳并出,草木焦枯。尧令羿射落九个太阳,其中的三足乌都被射死,羽毛纷纷掉下。后人就把乌作为太阳的代称。⑦此句谓月亮遭遇如此灾难,失去了光彩。阴精:指月亮。张衡《灵宪》:“月者,阴精之宗。”沦惑:灾难,蒙蔽。⑧去去:催人速去之词。⑨二句为月被蚀而忧伤。凄怆:一作“侧怆”。 古朗月行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下一篇:清平乐 → 诗词简介: “古朗行”,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65作《朗月行》,以之入《杂曲歌辞》。李白一生与月结下不解之缘。咏月所作,琳琅满目,而这首开篇四句却独具意味,朴实厚重,率真自然。这里的关键在“不识”二字,孩童所见东西不多,从月亮的白和亮,构成天真、稚气的想象基础,不由惊喜地呼出:“白玉盘”!接“又疑”二字甚妙,表现出发育还不完全的理智,已具有一定的判断力,故而生疑。在儿童的心灵(或说脑海)里又产生了另一种幻想:觉得那也许是(瑶台上)神仙的镜子飞挂在青云上! “瑶台”,传说中神仙的居处。这景况出诸李白笔下,正见诗人的童心未泯;而从另方面说,诗人也是另有所寓,非只是驰骋想象和绘景也。接四句所写从古代传说中来。《初学记》卷一引虞喜《安天论》: “俗传月中仙人桂树,今视其初生,见仙人之足渐已形成,桂后生焉。” (此说又见《太平御览》卷四。)传说中的玉兔捣药,并见于傅玄《拟天问》: “月中何有?白兔捣药。”以上八句是对童年的回忆,或说用神话传说、轶闻趣谈,生动地描绘出儿童的心理情态,这里的意象,美丽、纯洁、明净、怡悦、舒畅,“表里俱澄澈”,充满着幸福的憧憬。那么此刻的诗人为何有如此美妙的感觉呢? 转入下半,景况大异,先前的朗月,完全变了样子,“蟾蜍独圆影,大明夜已残。”“蟾蜍”,两栖动物,俗称癞蛤蟆。又,传说蟾食月而有月食。后因用为月的代称。诗故接曰: “大明夜已残。”大明,月也。接二句再用神话传说。《淮南子·本经训》: “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乃使羿射,落九日,民赖以安。”诗再云月失去皎洁的光辉,不甚令人欣赏了。“阴精”,指月亮。“沦惑”,沉迷。诗最后以忧伤“摧心肝”结。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