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古代英雄的石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英雄的石像

古代英雄的石像

短篇小说。叶圣陶著。发表于1930年《中学生》1卷1期。作品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古代英雄的石像由傲视脚下的石块到倒塌铺路的故事。由艺术家凭想象雕成的古代英雄的石像,在市民们盲目地崇拜下,自以为地位“特殊”而骄傲,从而激起压在他脚下的石块们的不平与非议。后来,石像在半夜里忽然倒下,碎成“大大小小的石块”,同原来压在他下面的石块“平等”地挤在一起,“铺成真实的路,让人们在上面高高兴兴地走”。作者通过上述故事表现了这样的思想:“本来是一个整体”的人们不应分化成“高高在上”的“英雄”和被压在脚下的“群氓”,生活应当是平等、团结、脚踏实地造福社会。作品想象丰富,构思新奇,寓意深刻。

☚ 一九三○年春上海   从空虚到充实 ☛
古代英雄的石像

古代英雄的石像

叶绍钧著。1931年6月上海开明书店初版。收《古代英雄的石像》、《书的夜话》等短篇小说9篇。

☚ 麻姑   时代的影子 ☛

古代英雄的石像

 

叶圣陶


 因为纪念一位古代的英雄,大家请雕刻家给这位英雄雕一个石像。
 雕刻家答应下来,先去翻看有关于这位英雄的历史,想象他的状貌,更想象他的性情和志概。雕刻家的意思,随随便便雕一个石像不如不雕,要雕就得把这位英雄活活地雕出来,让看见石像的人认识这位英雄,明白这位英雄,因而更崇敬这位英雄。
 成功往往跟在专心的背后。雕刻家一壁参考,一壁想象,心里头石像的模型渐渐完成了。他决定石像的姿态应该怎样,面目应该怎样,小到一个小指应该怎样,细到一丝头发应该怎样。惟有依照这决定的雕出来,才是有活气的这位英雄本身,不只是死的石像。
 雕刻家到山中采了一块大石就动手工作。他心里有完成的模型在,望到那块大石,什么地方要留着,什么地方要凿去,都清楚明白。铁凿一下一下地凿,刀子一刀一刀地刻,大的石块小的石块纷纷离开,掉在地上。像神仙显现一样,起初模糊,后来明晰,这位英雄的像终于站在雕刻家面前了。一丝也不多,一毫也不少,正像雕刻家心里想定的模型一样。
 这石像抬起了头,眼睛直望远方,表示他的志概远大无穷。嘴张开,好像在那里喊“啊!”左臂圈向里,坚实有力,仿佛围抱着在他手下的群众。右手握拳,伸向远方,筋骨突露出像老树干,意思是谁敢侵犯他一丝一毫的,来领受这家伙——拳头!
 市的中心有一片旷场,大家就把这新雕成的石像立在旷场的中心。石像的基台用石块砌成,就是雕刻家雕像时凿下来的大大小小的石块。这一种新的美术建筑法,雕刻家说比较用整块的方石垫在底下好得多。基台非常高,人从市外跑来,第一望见的就是这石像,犹如跑进巴黎第一望见那铁塔。
 雕刻家从此成了名。他能够给古代英雄雕一个石像,满大家意。
 为了石像成功曾开一个盛大的纪念会。市民在石像下行礼,欢呼,唱歌,跳舞,还喝干了几千坛的酒,拉破了几百身的衣裳,跌伤了好些人的膝盖额角。从这一天起,大家心里有这位英雄,眼里有这位英雄,作一切的事好像比以前特别带劲,特别有意思。无论谁从石像下经过,总是停步,恭恭敬敬鞠躬,然后再走去。
 骄傲,若非圣人或愚人就难得免。那块被雕成英雄像的石头既不是圣人,又不是愚人,只不过一块石头罢了,见大家这样崇敬他,当然遏不住他的骄傲。
 “看我多荣耀! 我有特殊的地位。高高地超出一切。所有的市民在下面向我鞠躬行礼。我知道他们中间没有一颗心是虚伪的。这种荣耀最难得,没有一个神圣仙佛能够比得上! ……”
 他这话不是向浮游的白云说,白云无心,不能懂他的话;也不是向摇摆的丛林说,丛林絮语,没空听他的话。他这话是向垫在他下面的伙伴大大小小的石块说的。骄傲的架子要在伙伴面前摆,也是世间的老规矩。但是他依然抬起了头,眼睛直望远方,并不略微低头凑近他的伙伴,这就见得他的骄傲太过了分。他竟不屑再近他的伙伴,咽住在他喉间没有说出的一句话当然是“你们,垫在我下面的,算得什么呢!”
 “喂,在上面的朋友,你给什么东西迷住心了?你忘记了以前!”在基台一角的一块小石头慢吞吞地说,宛如唤醒醉人,每个字音都发来清楚、着实。
 “怎么样?”上面那石头觉得出乎意料,但不肯放弃傲慢的声气。
 “从前你不是同我们混和在一起的么?也没有你也没有我们,我们是一整块。”
 “不错,从前我们是一整块。但是经雕刻家的手,我们分开了。铁凿一下一下地凿;刀子一刀一刀地刻,你们纷纷掉下了。独有我,成为光荣尊贵,受全体市民崇敬的雕像。我处现在这特殊地位正是应当的。你们在我下面垫底作基台,也适合你们的身份。难道你们同我平等么?如果你们同我平等,先得叫地和天平等!”
 “嘻!”另一小石块忍不住,出声笑了。
 “笑什么?没有礼貌的东西!”
 “你不但忘记了以前,也忘记了现在!”
 “现在又怎么样?”
 “现在你其实并没有同我们分开。我们还是一整块,不过改了个样式。你看,从你的头顶到我们最下层,不是胶粘在一起么?并且,因为改成现在的样式,你的地位很不安稳。你立足在我们身上,只要我们抛开你,你就不得高高地……”
 “除开你们,世间就没有石块了么?”
 “再不用寻别的石块了。那时候你一交跌下来就没有了你!碎作千块万块,同我们毫没分别。”
 “没有礼貌的东西! 休得瞎说威吓人家!”上面那石头动了怒,又想自家的尊严不可损失,故而大声呵喝,象对着罪犯奴隶。
 “他不相信,”砌成基台的全数石块一齐口,“马上试给他看,我们就此抛开他吧!”
 上面那石头惊得忘记了动怒,也忘记了自家的尊严,只提高声音央求道,“慢! 慢! 彼此是朋友,混和在一起胶粘在一起的朋友,何必作难! 我相信你们的话全是真的,你们切莫抛开我!”
 “哈! 哈! 你相信了?”
 “相信了,完全相信。”
 危险算是过去了。骄傲像隔年的草根,寒冬方过,又透露一丝的芽。上面那石头故意把语声发得软和点,商量一般说道,“我总觉得我比你们高贵些,因为我代表一位英雄,他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
 一块小石带笑带讽说,“历史全靠得住么?几千年以前的人,独个儿在那里想的心思,写历史的人都会知道,都会写下来。我看历史能不能全信?”
 另一块石头接着说,“尤其是英雄,也许是个庸人,也许是个坏东西,给写历史的人高兴这么一写,就变成英雄了; 反正谁也不能倒过年代来对证。更有趣的,并更没有这个人,明明是空虚,也会成为英雄。哪吒,孙行者,武二郎武松,不都是英雄么?这些虽说是小说里的人物,然而却已生存在人们的心里,这就小说和历史相差不了多少。”
 “我所代表的那位英雄不见得是空虚吧?”上面那石头有点心寒,竭力想安慰自己,“看市民这样纪念他,崇敬他,应该是历史上真实的英雄。”
 “哪里说得定呢?”六七块石头同声接应。
 一块伶俐的小石又加上一句道,“市民最大的本领就是纪念空虚,崇敬空虚!”
 上面那石头十二分不安,喃喃地独语道:“那么我上当了!那个雕刻家叫我代表了空虚,却把我高高矗起,算给我光荣尊贵的地位。我起初不明白,还以为足以骄傲。我上当了!”
 砌成基台的许多石块也喃喃地说道,“我们又何尝不上当!一辈子堆叠在空虚的底下,有什么意思!”
 大家不再开口,各自想心思。
 半夜里,石像忽然倒跌下来,像游泳家从高处跳入水中。离地高,跌得重,碎作千块万块,不再存石像的一丝踪影。同时基台也解散,坍到地上,依旧是大大小小的石块。
 明天朝晨,市民预备经过石像下恭恭敬敬鞠躬,却见广场中心堆满乱石块,石像不知那里去了。大家呆呆相看,说不出一句话,身体里好像被抽去一半精神,做事就觉懒懒地没有意思。
 雕刻家来到乱石堆旁边大哭一场,算是哀吊他生平最伟大的成绩。并且宣告说,他从此不雕刻了。的确,他以后不曾雕过一件小东西。
 乱石块堆在广场中心很讨厌,有人提议用来筑市外往北去的道路,大家都赞成。新路筑成之后,市民由此往各处去更觉方便,不免高兴,又举行庆祝的盛会。
 晴美的阳光照在新路上,每一石块露出一个笑脸。他们轮替地赞美自己道:
 “我们真个平等!”
 “我们毫不空虚!”
 “我们集合在一块,铺成真实的路,让人们行走!”


 一八,九,五。
 (原载1920年1月1日《中学生》第1卷第1期)


 
 【赏析】
 在过去,《古代英雄的石像》被归类为童话。童话,顾名思义是给儿童阅读的。它所包含的深度自然也就是有限的了。而本篇通过神奇曲折的情节,栩栩如生的形象,不仅概括了生活中带有普遍意义的现象,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生活哲理,对人具有警世的作用,蕴含着无限的深度。所以,在我看来《古代英雄的石像》的文体,不如归类为寓言体小说更恰当。
 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是叶圣陶先生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时期他的创作很多,著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等。《古代英雄的石像》也是在这时期创作的。
 《古代英雄的石像》写的是一尊石像的故事。全篇以石像为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铺陈开去。自雕刻石像的原委写起,一直到石像倒塌变成大大小小的石块铺成石路造福人类为止,故事完整,情节波澜起伏,层次清晰,结构紧凑。
 从本篇的结构来看,第一部分是小说的开端,写石像雕成。这个部分主要写石像的雕塑过程。从雕刻家接受雕塑英雄的石像这个任务,“翻看有关这位英雄的历史”,研究英雄历史,“想象”英雄形象,采石动工,精工细雕,雕成的石像终于高高地立在市中心旷场的中心,在这个“第一眼望见的”,最显眼的位置上,受到市民们的顶礼膜拜。在这部分中间,作者多次使用了“想象”这个词,突出表明这石像乃是雕刻家想象的产物,是臆造出来的英雄。
 第二部分写石像的倒塌。这是小说的主干,情节的发展。作者先围绕石像的如何骄傲来写。石像由于受到人们崇拜后骄傲自大,盛气凌人:“看我多荣耀! 我有特殊的地位,站得比一切都高。所有的市民都在下面给我鞠躬行礼。我知道他们都是诚心诚意的。这种荣耀最难得,没有一个神圣仙佛能够比得上!”石像因为自己有“特殊的地位”而大摆其“骄傲的架子”,认为:“我高高在上是应当的,你们在我下面垫底,就你们的身份说也是应当的。”甚至狂妄地宣称:“如果你们想跟我平等,就先得叫地跟天平等!”真乃不可一世,尾巴翘到天上去了。但当遭到小石块们的回击,听到要把他扔下去时,他如五雷轰顶,吓坏了“暂时忘了自己的尊严”,“用哀求的口气”谦卑地要求小石块们千万不要把他扔下去。但是石像只是一时的收敛,骄傲的根子并未挖除,他还有赖以骄傲的第二根精神支柱:“我代表一位英雄,这位英雄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因为“很有名”,便觉得又有了骄傲的资本,以为“受人崇拜总是光荣的。”谁知这条理由也被小石块驳得体无完肤,原来那“很有名”也不过是“空虚”。这时,石像对自己的过去发生了怀疑:“难道我上了当……”石像开始觉悟了,他的沉默是跟骄傲的告别;他的深思,孕育着新生活的开始。作者虽然没有言明石像和小石块们此刻“都在想”些什么,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们在酝酿怎样改变这一状况,怎样改变空虚的生活,怎样不再上当、受罪,预示着情况将要发生变化。终于,“半夜里,石像忽然倒下来”,“碎成千块万块”,连同下面的台子,“变成大大小小的石块”,堆在地上。这一行动,表示着石像的幡然悔悟,同过去的彻底决裂。
 第三部分是故事的结局。主要写石像倒塌后的情况,最后被用来筑成一条新路。“块块石头都露出笑脸,他们都赞美自己说:‘我们真平等!’ ‘我们一点儿也不空虚!’ ‘我们集合在一块儿,铺成真实的路,让人们在上面高高兴兴地走!’”
 小说作者借助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幻想,运用拟人化的写作手法,构思了雕刻石像、石像倒塌、铺成石路这么一个虚构的故事。构思是很见特色的,是从现实到神奇,而后又回到现实。小说第一部分叙述一个雕刻家雕成一位古代英雄的石像,为市民们崇拜敬仰。这似乎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小说第二部分,作者使被雕成英雄像的大石块和作为台基石的小石块“活”了起来,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语言的“人”,这就蒙上了神奇的色彩。最后部分似乎又回到了现实,人们把碎石块铺成道路。这种巧妙的构思,既曲折新奇,又寓意深刻。作者又通过富于个性而又简洁的对话,来巧妙地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性格。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品的主题,也通过对话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叶圣陶是主张“为人生”而创作的。这篇小说的主题,作者就人们提出的问题,曾经作了明确的答复:“我当时认为主要的意思放在这篇东西的末了儿。无论大石块、小石块,彼此集合在一块儿,铺成实实在在的路,让人们在上边走,这是石块的最有意义的生活。”叶圣陶短篇小说的结尾的独具匠心,是构成他作品的艺术风格特征之一。钱杏邨(阿英)说过: “叶绍钧的小说,往往在收束的地方,使人有悠然不尽之感。”(《现代中国文学作家·叶绍钧的创作的考察》)确实,叶圣陶短篇小说的结尾,有的含蓄精警,发人深省;有的画龙点睛,明示主题。例如《前途》,写一个毕业从事教育工作的小学教师惠之,生活的穷困压得他气也透不过来。他虽然崇尚颜渊的安贫乐道的精神,但饭不能不吃,也得有个栖息的住处,抽屉里只剩下两块六毛钱,领薪水还不知道在何年何月! 军阀混战,开不成学,学款用作军饷,教师不得另找出路维持生计。可是托人找事的希望如肥皂泡般的破灭了,教师的出路又在何处啊! 小说的结尾写道:


 惠之心头突地一沉,万分地怅惘,仿佛掉了一件最贵重的宝贝。前边什么境界也没有了,只是一片黑,黑得像墨,像没星没月亮的夜。

这个结尾隐喻了当时黑暗的中国,正像伸手难见五指的沉沉黑夜,没有一丝光亮,哪里会有小学教师的出路呢! 这就是旧中国的现实。
 《古代英雄的石像》的结尾是小说整个艺术构思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表示了作者对生活认识的深刻。作者提出了一条朴素的、亘古永恒的真理,这就是平等、团结、为人们做实际的事才是有意义的生活。正如作者曾说过的一样:“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要文字虽完了而意义还没有尽,使读者好像嚼橄榄,已经咽了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又好像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那才是好的结尾。”本篇的结尾在突出主题、深化主题方面,在加强小说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方面,都起到了文尽意未尽的作用。

古代英雄的石像 - 外国童话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古代英雄的石像

 

叶圣陶


 〔梗概〕为了纪念一位古代的英雄,大家请雕刻家给这位英雄雕一个石像。
 雕刻家答应下来,他到山里采了一块大石头。用他的聪明智慧雕成了一座石像,把凿下来的石头子儿垫在底下做台子。
 市中心有一片空场,大家就把这新雕成的石像立在空场的中心。并且开一个盛大的纪念会。市民都聚集到市中心的空场,在石像下行礼,欢呼,唱歌,跳舞;还喝干了几千坛酒,挤破了几百身衣裳,摔伤了很多人的膝盖。从这一天起,大家心里有这位英雄,眼里有这位英雄,做什么事情都像比以前特别有力气,特别有意思。无论谁从石像下经过,都要站住,恭恭敬敬地鞠个躬,然后再走过去。
 人是最容易骄傲的,除非圣人或傻子。那块被雕成英雄像的石头既不是圣人,又不是傻子,只是一块石头,看见人们这样尊敬他,当然就禁不住要骄傲了。
 “看我多荣耀!我有特殊的地位,站得比一切都高。所有的市民都在下面给我鞠躬行礼。我知道他们都是诚心诚意的。这种荣耀最难得,没有一个神圣仙佛能够比得上!”他这话是向垫在他下面的伙伴大大小小的石块说的。骄傲的架子要在伙伴面前摆,也是世间的老规矩。但是他仍旧抬着头,眼睛直盯着远方,对自己的伙伴连一眼也不瞟,他看不起自己的伙伴。“你们,垫在我下面的,算得了什么呢!”
 “从前你不是跟我们混在一起吗?也没有你,也没有我们,咱们是一整块。”
 “不错,从前咱们是一整块。但是,经过雕刻家的手,咱们分开了。钢凿一下一下地凿,刀子一下一下地刻,你们都掉下去了。独有我,成了光荣尊贵的、受全体市民崇拜的雕像。我高高在上是应当的,你们在我下面垫底,就你们的身份说也是应当的。难道你们想跟我平等吗?如果你们想跟我平等,就先得叫地跟天平等!”
 “嘻!”另一块小石头忍不住,出声笑了。
 “笑什么!没有礼貌的东西!”
 “你不但忘了从前,也忘了现在!”
 “现在又怎么样?”
 “现在你其实也并没跟我们分开。咱们不是一整块,不过改了个样式。你看,从你的头项到我们最下层,不是粘在一起吗?并且,正因为改成现在的样式,你的地位倒不安稳了。你在我们身上站着,只要我们一摇动,你就不能高高在上,就会摔下来。”
 上面那石头吓了一跳,顾不得生气了,也暂时忘了自己的尊严,就用哀求的口气说:“别这样!彼此是朋友,连在一起粘在一起的朋友,何必故意为难呢!你们说的一点儿也不错,我相信,千万不要把我摔下去!”
 但是,他总认为自己代表着一位古代的英雄,自己怎么也比垫在底下的小石头子儿高贵。他心里想什么,底下的石头都知道,他们决心一起治治他。
 半夜里,石像忽然倒下来,像游泳的人由高处跳到水里。离地高,摔得重,碎成千块万块。石像,连下面的台子,一点儿原来的样子也没有了,变成大大小小的石块,堆在地上。
 第二天早晨,市民从石像前边过,预备恭恭敬敬地鞠躬,可是空场的中心只有乱石块,石像不知哪里去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说不出一句话,无精打采地散了。
 乱石块堆在空场的中心很讨厌,有人提议用它筑市外往北去的马路,大家都赞成。新路筑成以后,市民从那里走,都觉得很方便,又开了一个庆祝的盛会。
 晴和的阳光照在新路上,块块石头都露出笑脸。他们都赞美自己说:
 我们真平等!”
 “我们一点儿也不空虚!”
 “我们集合在一块儿,铺成真实的路,让人们在上面高高兴兴地走。
 〔赏析〕这座古代英雄的石像是用一块大石头雕成的,把凿下来的碎石头垫在底下做台基,所以,石像与台基本是同一块石头。但是在上面的石像,因为地位不同,就认为自己高高在上,万人敬仰,瞧不起下面台基里的同胞,最后终于摔了下来。这个故事批评了大石块,因为地位改变过高地估计自己,趾高气扬看不起群众的丑恶思想。告诉人们,只有和大家在一起,平等相待,人的生命才有意义。
 〔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年10月—1988年2月),男,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教育家、作家。自“五·四”运动以后,就用白话文写作,有《膈膜》、《火灾》等多部短篇集。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开拓了我国童话创作的道路。他的创作态度严肃认真,创作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秀的语文艺术家”之称。
古代英雄的石像

《古代英雄的石像》gudai yingxiong de shixiang

现代童话。作者叶圣陶。写于1929年秋。“五四”运动以后,叶圣陶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接受了新思想新思潮的洗礼,当他看到蒋介石叛变革命以及反动文人为虎作伥,向人民灌输愚昧的忠君思想,非常气愤和忧虑,便以文艺为武器,积极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在这篇作品中,作者通过古代英雄的石像从雕刻到倒塌,成为铺路石的描写,批判了几千年来顽固踞守在人们头脑里的高下等级观念和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教育人们应当有铺路石的精神,不要脱离群众,骄傲自大,要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为人类造福,从而体现了作者的平等思想和唯物史观。
作者通过细致传神的描绘,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骄傲自大、盛气凌人、脱离群众的古代英雄的雕像,并通过雕像与小石块的对话,充分地暴露了一个骑在人民身上、作威作福的人物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同时也喻示着:水,能载舟,水,也可以覆舟的深刻道理。在这里,作者以小石块富有哲理的对话,尖锐地批判了唯心的英雄史观,并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了人民。最后,以石像与台基倒塌,变成碎石被人们用来铺成一条新路,点明了人们应当有铺路的精神,脚踏实地,为人类造福的深刻主题。
作品构思精练,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采用夸张拟人手法来塑造形象刻画人物性格,使人物性格鲜明生动,情节曲折离奇,寓意深刻。

☚ 夜   背影 ☛
古代英雄的石像

《古代英雄的石像》gudai yingxiong de shixiang

短篇童话。作者叶圣陶,发表于1931年。童话描写了一位雕刻家用一块巨石凿成了一个古代英雄的雕像,用余下的碎石砌成石台。雕像因为总是受到人们的赞美和敬仰而非常骄傲,开始鄙视自己脚下砌成石台的碎石。然而,一天夜里,石像倒下摔得粉碎,人们用所有的碎石铺成了一条新路。原本就是采自一块巨岩的石头们终于有了实实在在的平等价值。这篇童话是叶圣陶后期童话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对某种普遍的历史现象及社会心理进行了精辟的剖析和准确的概括,具有寓言特征和现实意义。寓严肃深刻的人生哲理于活泼通俗的形式中,不仅剖析了不平等现象的社会根源及人为因素,挖掘及抨击了大众心理中愚昧盲从的一面,也使读者自然得出结论:人生的真正价值正在于摒弃虚荣、踏踏实实地做事、实实在在地做人。在艺术表现风格上,作品明快、隽永,运用象征讽喻的手法,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 稻草人   大林和小林 ☛
0000575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2: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