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均、庠、序、校chengjun yang xu xiao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传说的唐虞以前的五帝时代,其名曰“成均”。
传说中的尧舜时代,舜命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命夔典乐,教胄子,命伯夷为“秩宗”主持“三礼”,都是重要的教育活动。传说这时的学校主要有:“米廪”,“米廪,有虞氏之庠也”(《礼记·明堂位》),以藏养人物而以善养人,成为当然的教育机关。“庠”,“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礼记·王制》),“国老”“庶老”德高望重,掌握丰富的生产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成为教育下一代的教师,“庠”就自然有了学校的含义。
夏人尚武,以射造士,它的主要学校是“序”。“序者,射也”(《孟子·藤文公》),“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礼记·王制》)。另外;夏的学校还有“校”、“夏曰校” (《孟子》),“校者,教也”(《孟子》)。夏朝作为奴隶社会的开端,其社会条件与学校的产生条件是相适应的,有学校是可信的。
商朝已初步形成学校制度,教育机构除有中央和地方之分,还有“大学”“小学”之分。殷人的主要学校是“学”,这较之“庠”“序”来,教育的性质更加突出。“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礼记·王制》),注云:“右学即大学,在西郊,左学为小学,在国中王宫之东”。由于殷人“率民以事神”,所以重“以乐造士”,故特设“瞽宗”,以司祭祀礼乐。此外,殷人中央学校还有“辟雍”、“西雍”、“明堂”等名。地方学校主要有有虞氏的“庠”和夏后氏的“序”。“庠”是养老,因教以明长幼之序,“序”是习射,要讲究合符乐和君臣长幼之次,因教以明君臣之义。
西周集前代之大成,汇合各种学校,构成了一套较完备的学制系统。综合各家所述,西周学校制度、主要设有“国学”和“乡学”,国学又有天子国学和诸侯国学,天子国学还分为大、小两级。
❶国学。是天子和诸侯在其首都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学校。天子国学分为大、小两级。“小学在公宫南之左”(《礼记·王制》)。“古者八岁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大戴记·保傅》)。“大学在郊”(《礼记·王制》),有辟雍、学宫、射庐、大池、成均等名,似各有其用,大抵习射作东。也有所谓“四学”、“五学”之说,认为这些学校是修在一起,各处一方,各司其用的:东边的东学,取夏代学制名“东序”,是学习乐舞的地方;北边的北学,取有虞学制名“上庠”,是藏书和教授文献的地方;西边的西学,取殷人学制名“瞽宗”,是学礼节的地方;南边的南学,取五帝学制名“成均”,是大司乐教以乐德,乐语、乐舞的地方;中间的中学名“辟雍”,是周天子学习的地方。并且认为各学都有不同的教育精神:“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入南学,尚齿而贵信;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入太学,承师而问道”(《大戴记》)。在这种四学或五学里,是“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大戴记·保傅》)。诸侯的大学叫“頖宫”,也写作“泮宫”,以其三面环水而名。西周国学“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教育内容为“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礼记·王制》),所设科目有“三德”(至德以为道本,敏德以为行本、孝德以知逆恶)、“三行”(孝行以事父母、友行以尊贤良、顺行以事师长)、“六仪”(祭祀、宾客、朝廷、丧纪、军旅、车马之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这“德行仪艺”四方面,“六艺”则是更为基本的内容。西周国学的教官由大司乐总其事,下设大乐正、小乐正、大胥、小胥、大司成、龠司、太傅、少傅、师氏、保氏等分司其职。
❷乡学。西周乡学是按照当时的地方行政区划,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学校,设置较为简单,只有小学 一级。古籍记载不一,综合各家,大概在西周学制中、与国学并存的乡学主要有乡庠、州序、党校、里塾是可信的。塾中优异者可升入庠,庠序中优异者可升入国学。西周乡学的教育内容主要有“三事”(正德、利用、厚生)、“三物”(一曰六德:知仁信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妊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基本精神与国学一致,均体现出以礼乐道德又兼及文化和技能的文武兼备的特点。乡学教官,由大司徒总其事,下设乡师、乡大夫、州长,党正组织不同级别的学校,并聘请致仕(退职)的大夫与士担任乡学教师,称为“文师”“少师”。总之“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学校设在宫廷、官府之中,官师合一,礼器、乐器、图书都收藏在官府,教育对象限于贵族子弟和极少数经过挑选的平民子弟。这是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共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