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古代急救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急救术

古代急救术

古代以“急救、救急、拯急、救卒”等名词作为书名的书籍甚多,但其内容往往有不属于急救者。现在所说急救,指人们在突发急病或遭受伤害时为抢救生命、改善病况和预防并发症所采取的紧急医疗救护措施。我国古代在急救方面有许多丰富的经验,尤其是通过手法或借助器物进行急救,多获良效。
人工呼吸法 公元三世纪,我国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急救自缢的病人时,创造性的应用了人工呼吸的方法。他强调急救时要: 徐徐抱住自缢者,轻轻放下,不可断绳造成自缢者掉下,然后妥善安放床上仰卧。一人以脚踏其两肩,以手挽其发;一人以手按其胸上,作一压一松运动;一人持其两臂作屈伸运动,一人持两腿作屈伸运动。若自缢者已僵,可以渐渐强制使其作屈伸运动,并按压其腹部。这样抢救约一小时,气从口出,呼吸恢复,眼睛睁开。这时还要继续施行上述人工呼吸法,医者不可因苦劳而懈怠。再等须臾,可给予桂汤、粥清含之,令喉润,渐渐能咽,方可停止。同时还介绍了用两管吹耳的方法,并说明这种方法也是最好的,用之急救无不成功。
这种人工呼吸抢救法到晋唐时期有了进一步的改进。葛洪的《肘后救卒方》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改按压胸腹呼吸法为“塞两鼻孔,以芦管内其口中至咽,令人嘘之,有倾其腹中袭袭转,或是通气也……”。姚僧垣的《集验方》又加改进,强调:“仰卧,以物塞两耳,以两竹筒内死人鼻中,使两人痛吹之。塞口傍无令气得出。半日,所死人即噫噫,勿复吹也”。这些人工呼吸急救术在当时医学家的著作中得到广泛的记载和应用。除《金匮要略》、《肘后救卒方》外,《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均作了较详的论述。
休克的急救 休克在我国医籍中有许多名称,如尸厥、卒死、脱气、昏沉、昏绝等。《内经》在论述由于不恰当针刺的问题时,叙述了“脱气”、“尸厥”、“烦闷”等,并指出“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脱气是一种轻型的休克,尸厥则是休克之严重者。其急救方法与扁鹊治虢太子的尸厥一致,有针灸、按摩、热熨和吹耳等方法。晋·葛洪等在抢救卒死时,强调了保温的重要。他们应用铜器、瓦器盛热汤或茅草火,隔衣熨贴腹上,冷则易以热汤,显然是很有科学道理的。元·危亦林强调了骨折、脱臼整复或骨科手术中剧烈疼痛引致的休克(昏沉),他还出色地“用盐汤或盐水与服立醒”的方法进行救治,这对恢复体内电解质平衡和纠正脱水显然是很有意义的。也正是能获“立醒”效果的科学依据。十七世纪初,我国蒙族医学家绰尔济抢救身中三十余箭,昏绝欲死的都统武拜,置患者于剖开的驼腹内,得到“顷刻间苏醒”效果,是古战场急救休克的一种很杰出的贡献。
急救溺死 晋·葛洪的《肘后救卒方》和晋宋间陈延之的《小品方》等关于急救溺死病人的方法和技术。至今也并非完全失去了意义。《外台秘要》 中说: “肘后疗溺死一宿者尚可活方: 取瓮倾之,以死者伏瓮上,令口临瓮口,燃以芦火二七把,烧瓮中当死人心下,令烟出,小入死者鼻口中,鼻口中水出尽则活,芦尽更益为之,取活而止。常以手候死人身及瓮,勿令甚热。冬天当令火气能使死人心下得暖。若卒无瓮,可就岸穿地,令如瓮烧之令暖,乃以死人著上。亦可用车毂为之,当勿隐其腹,乃令得低头,使水出。并熬灰数斛以粉身,湿即易”。《小品》疗溺死若身尚暖者方:“掘地作坑,中熬灰数斛,内坑中,下死人覆灰,湿彻即易之,勿令灰热烙煿人,冷即易之,半日即活”。这些急救法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损伤缝合术 这种急救手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一千多年前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缝合线的选择上,也逐步由桑白皮线发展到丝线,明代还应用银丝线作为战伤骨折缝合用线。以下仅举数例说明:
肠断裂缝合术 公元610年,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在论述有关创伤救治时,强调了肠断裂若一断端不见者不可救。若两断端可见者即可缝合。并较详细地讲了缝合的步骤、方法和要求,强调肠吻合要通畅,不可漏气等,包括术后饮食护理等方面的要求均较明确,其腹壁的分层缝合要求尤为具体。元·危亦林创救肠断裂的手术缝合也明确要求“肠及肚皮破者,用花蕊石散敷线上,轻用手从上缝之,莫令粪出。用清油撚活(按摩使肠管恢复蠕动),放入肚内”,“肚皮裂开者,用麻缕为线或捶桑白皮为线,须用从里重缝肚皮,不可缝外重皮。留外皮开,用药掺,待生肉”。
气管缝合术 有因战伤或自杀刎颈而致气管断裂者,我国外科学家在十六世纪初已有出色的缝合术记载。明·王肯堂叙述说:“凡割喉者,以丝线先缝内喉管,却缝外颈皮,用封口药涂敷,七、八日接住肉,剪去线。”又一位明代著名外科学家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作了更确切的描述。他说:“自刎者,乃迅速之变,须救在早,迟则额冷气绝,必难救矣。初刎时,气未绝,身未冷,急用丝线缝合刀口。……高枕,使刀口不开,外再用绢条,围裹三转,针线缝之”。
落耳缝合术 明清外科学家类似再植术者有多处,如耳被打落的缝合再植,鼻被打落的缝合再植,指、趾断落的再植,以及阴茎的断裂缝合再植等均有记载。从所描述来看,这些并非是没有根据的空想,很可能还有过成功的案例。王肯堂的《外科准绳》明确记载:“凡耳打落,有一端尚连者,即以鹅翎、竹夹子缚定。缚时要两耳相对,轻缚住。缺耳先用麻药涂之,却以剪刀剪去外些皮,即以绢线缝合,作两截缝合”等。
止血术 是外伤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止血术对大出血之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
烧烙止血 烧烙用于外科手术(本身即可达到止血效果),远在秦汉前已相当普遍,但作为自觉止血的手段则较晚。孙思邈在论述“牙齿涌血出”的治疗时强调:“烧钉赤,炷血孔中即止”。《外台秘要》引《养生论》也有“便烧铁篦烙之”的记载。严用和的《济生方》中: “稽大夫治内翰疳疮,初发如莲花痔,根小垂大,治以勾刀决断其根,以烧铁器令赤七八,烙之以止血”。这是烧烙止血用于外科手术的最早记录。烧烙止血以其效果可靠的优点得到不断的发展,器械也有所改进。申斗垣的《外科启玄》运用烧烙止血术于肿瘤摘除术中的出血,并设计制造了烧烙止血的专门器具银烙匙,也有用金制成者,当时外科医家强调:“不拘金、银打成烙铁,每用艾火燃烧通红,乘热烫患上,再燃再烫”。
结扎止血 具有历史意义的创造性贡献是《诸病源侯论》中记载的血管结扎术。巢元方在该书中描述腹腔大网膜切除手术时指出:“若肠腹𦙽从创出……𦙽下不留, 安定不烦,喘息如故,但疮痛者,当以生丝缕系,绝其血脉,当令一宿,乃可截之勿闭其口,膏稍守之”。这是我国腹腔外科手术中运用血管结扎术以止血的最早最明确的记录。此外,危亦林在急救一般外伤出血时,还强调了“在伤处以帛子(绷带)扎之血止”,“皮裂开以桑白皮线缝合”等止血方法。明代外科专家陈实功也强调:“刀刃所伤,或磁锋割损,深者筋(血管)断,血飞不住。治宜如圣金刀散掺伤处,纸盖绢扎血即止”。这种方法之应用是最普遍的一种。止血药和压迫止血等不在此叙述。
异物剔除术 有以下二方面:
咽喉异物剔除术 本术历史悠久,而且所设计的器具和方法也很丰富。葛洪《肘后救卒方》对误吞钗、针哽于咽喉而不出,使用了口含磁石的办法。他说:“今吞针哽在喉中,若含磁石口中,或吸针出耳。”明代汪机改进了葛洪的方法,对“误吞针,用磁石如枣核大,磨令光,钻一孔,用线穿含之,针自口出”这样就可以使磁石更接近针而吸出,并不至于造成磁石再哽塞咽喉。清代赵濂曰: “铁针入肉,以大吸铁石吸之,立出”,是该术的继续。
咽喉食道异物之剔除术所用器械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上所述外,还有琥珀珠巧取误钩术。《外台秘要》记载了公元四、五世纪时一位和尚用琥珀珠巧取一患者误吞渔钩的急症,其术是以琥珀珠“贯著钩绳,推令前入,至钩所,又复推,以牵引出矣。”这种急救措施在一千多年前是十分高明的。又如乌龙针剔除咽喉异物的急救术,唐代孙思邈救治异物哽塞咽喉的急症时,设计制造的,其方法是用鹿筋条揉作团球状物以线网之,另一头留在口外,令病人将鹿筋团吞下,使铁针异物入团内以提出。明代陈实功改制的乌龙针与孙氏的鹿筋团在指导思想上是一致的,而制作水平和治疗效果则有明显的提高,陈氏指出:“乌龙针治骨哽于咽下难出者,用细铁线烧软,双头处用黄蜡作丸龙眼大,裹铁线头上,外用丝绵裹之,推入咽内哽骨处,其骨自然顺下矣,不下再推,”“误吞针刺哽咽疼痛者,用乱麻筋一团,搓龙眼大以线穿系,留线头在外,汤湿急吞下咽,倾刻扯出,其针头必刺入麻中同出。如不中节再吞再扯,以出为度”。又如钩取咽古钱术。即不慎误吞古钱入咽的急救术。十三世纪初,张戴人(字子和)精心设计了一种医疗器械,以抢救古铜钱入咽不得出的患者。“一小儿误吞一钱,在咽中不下,诸医皆不能取,亦不能下,戴人熟思之,忽得一策,以净白表纸,令卷如箸,以刀纵横乱割其端,作鬅髻之状,又别取一箸,缚针钩于其端,令不可脱,先下咽中,轻提轻抑,一探之,觉钩入钱窍,然后以纸卷纳入咽中,与钩尖相抵,觉钩尖入纸卷之端,不碍肌肉,提之而出”。这种设计的特点是套管式,并藏钩于管内,使之既能钩钱眼剔除异物,却不会钩伤食管或咽壁,这种设计已有了食管镜的雏形。
创伤内异物剔剔除术 《诸病源候论》说: “若碎骨不去,令人痛烦,脓血不绝”,“骨破碎者,须令箭镞出,仍应除碎骨尽,乃傅药下尔,疮永不合”,“金疮有永不瘥者,……其疮内有破骨……缺刃、竹刺、久而不出,令疮不愈,喜出青汁,当破出之,疮则愈。”
肛门闭锁急救术 肛门闭锁亦称锁肛,是一种先天性畸形,若不予以紧急处理,一定会造成患儿的死亡。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也可算作一种急救术。明·王肯堂曾用金簪通透法急救。他强调:“凡初生儿不大便,若用按摩导引,而仍不通者,即是肛门内合,当以物透而通之,金簪为上,须刺入二寸许,以苏合香丸纳入金簪所透之孔中,粪出为快”。其后,清·顾世澄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急救手术,认为:“小儿初生,谷道不通,有一种内有薄膜遮住胎粪,不能大便,通之胎粪自利,可生;有一种肛门长皮,并无窍眼者,惟有用金刀割开,胎粪自利,亦可生者。必须知觉早,方能有效。若迟延胸腹胀突,面色青白,不能吮乳者不治”。
导尿术 导尿对于尿闭者亦应为急救之一种,因为完全的尿闭对患者生命之安危也是十分紧迫的。葱叶导尿是唐代医家孙思邈的一大发明,指导他作出这一重大发明的思想,可能是他对人体泌尿系解剖知识的了解,也可能是从已遗《救急方》的启示。该书记有:“取印成盐七颗,捣筛作末,用青葱叶尖盛盐末,开便孔内叶小头于中吹之,令盐末入孔即通,非常之效”。我们再看孙氏如何作了进一步的关键改进。孙思邈《千金要方》强调:“凡尿不在胞中,如胞屈僻,津液不通。以葱叶除尖头,内阴茎孔中深三寸,微用口吹之,胞胀,津液大通,便愈”。其论述显然有不尽正确之处,但不能不算作现代导尿管和导尿术发明之嚆矢。

☚ 外治法的发展   伤寒学派及经方派 ☛
0001334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1: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