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作物冻害防御freeze injury preven-tion in ancient China中国传统的集约农业对寒潮、霜雪等气候性灾害的防护,是田间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当气温下降到超过作物的最大承受能力时便会出现冻害,对此中国先民很早就给予了相当地关注。远在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中已有“陨霜杀菽”等多次记载。秦汉以后作物冻害及其防御措施更是史不绝书,给后人留下了向自然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和简便有效的形式与方法。其中主要的有:❶牵绳拉拂。《氾胜之书》记载秋后夜霜,拂晓时两人相对持绳沿庄稼头上捋过,以去霜露,日出乃止,这样庄稼便免遭冻害。到14世纪初又发展到遇有沙雾时,将苘麻拴在绳上,两人对曳,抹去麦上沙雾,“则不伤麦”。 ❷熏烟。《齐民要术》栽树第三十二指出:“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表明人们对农业气象已经有过相当研究。为防园艺作物罹害,事先备好杂草、畜粪等,届时燃烧作煴,利用熏烟以增温消霜。此法历代都曾沿用。 ❸埋藏。葡萄、桃、杏等果树,抗寒力较弱,在北方很难露天越冬,故自深秋起则将植株掘坑埋藏,有的于近茎处还铺盖黍穰。或干土加强保温,至春始取出。“否则冻死”。 ❹包裹。自6世纪以来多种史籍记载,初种的栗、椒、石榴等性不耐寒的园艺作物,入冬时须用草秆将茎干及主枝包裹起来,至二月方解开,“不裹则冻死”。《农政全书》还说植橘“或用芦席宽裹根干,砻糠实之”。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还说:冬季对木瓜要“以谷草或稻草将树身包裹,用草绳或麻拴定,泥封,以糠秕培壅其根,免致霜雪冻损。” ❺适时播种。冻害与季节关系甚密,适期播种是防冻的重要措施之一。《齐民要术》指出芥子、芸薹、蜀芥三物,性不耐寒,经冬则死,当以二三月雨泽适度时种之为宜。古人尤其重视植棉的适时问题,因为播种早了,恐春霜伤苗,过迟,又怕秋霜损桃,王象晋《群芳谱》提出约于清明谷雨间为佳。 ❻覆盖。6世纪时,就有以谷壳、稿秆将蒜、胡荽等壅盖保暖越冬的。宋元以来,覆盖防寒更为普遍,如对苎麻、韭菜、菠棱等,多采取保温性能较强的驴马粪、禾穰、糠秕等杂物进行壅盖,这不仅“不致冻死”,而且还“暖而即长”。 ❼建立屏障。冷冻常伴随寒潮而至,故先民们往往采取种竹或植高秆作物等办法来障风抗寒,收到一定效果。所以王祯、徐光启等都提倡在蔬圃、果园北面培植蜀黍、修竹以御风寒。 ❽贮水。水分可以调节气温,早被人们所认识。庞元英《文昌杂录》(1085)说太湖洞庭橘“岁收不耗”,即因有水气“辟霜”之故。所以韩彦直《橘录》提出较寒地区植橘,可于其旁凿池贮水以防霜冻。水分对水稻防寒效果亦很显著。明末《沈氏农书》说:若值天气骤寒早霜,“无水之田,稻即秕矣”。 ❾搭棚。《农政全书》说橘极畏寒,故除设障或其他措施防冻外,搭棚也是“以护霜雪”的一种有效方法。每年霜降搭起,次年谷雨卸却,直到树大不便搭棚以裹干代之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