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录尚书事 参录尚书事参,参与。录,总领。尚书,官名,战国时始置,或称掌书,尚即执掌之意。秦为少府属官,汉代其地位渐高。东汉时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执掌朝政的官吏,其权重于三公。自安帝顺帝后,大将军及三公秉政的都加录尚书事。后来诸帝的外戚专政,三公仅得参与,故称参录尚书事。 ☚ 司隶校尉 垂帘听政 ☛ 参录尚书事cān lù shàng shū shì官名。东汉尚书权重于太傅、三公(司徒、司空、太尉)和大将军。此五官中无论那官执政,都必须加"录"或"参录"。"录"即"掌管""总领","参录"即"参与掌管"。《后汉书·顺帝纪》:"(永建元年)丙戌,太常桓焉为太傅;大鸿胪朱宠为太尉,参录尚书事。"《后汉书·胡广传》:"灵帝立,与太傅陈蕃参录尚书事。"尚书,始于战国,或称掌书。"尚"即"执掌"。秦朝尚书为少府属官,掌殿内文书。汉承秦制,职位也很低。汉武帝提高皇权,尚书在皇帝身边办事,地位逐渐提高。汉成帝时设尚书五人,分曹办公,群臣奏章都经尚书;到东汉,尚书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参看"尚书"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