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书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书谱 书谱书学论著。唐孙过庭撰并书。二卷六篇。现存题为“书谱卷上”的手书真迹一卷,文末称: “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功用,名曰《书谱》。”故有人认为此为序言,另有正文,称此为《书谱序》(《宣和画谱》);有人认为此即正文,分裱为两卷。其文阐述正、草二体书法及学习、创作的经验,见解精辟。其书得“二王”笔法,俊拔刚断,后世学书者极为重视。宋米芾赞: “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南宋姜夔著有《续书谱》一卷,论述真、行、草书的书写方法,亦为人所重视。 ☚ 王羲之传论 书后品 ☛ 《隋书·音乐志》/乐书要录/《通典·乐典》/羯鼓录/教坊记/乐府杂录/琵琶录/乐府古题要解/《旧唐书·音乐志》/唐会要/《旧五代史·乐志》/《新唐书·礼乐志》/乐书/梦溪笔谈/乐府诗集/碧鸡漫志/《通志·乐略》/白石道人歌曲/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梦粱录/事林广记/武林旧事/词源/《宋史·乐志》/乐谱/宫调谱/宫商字谱/律吕字谱/指法谱/减字谱/工尺谱/筚篥谱/旁谱/燕乐半字谱/郭煌曲谱/白石旁谱 ☚ 翻调 《隋书·音乐志》 ☛ 《书谱》唐代孙过庭撰文并书草书墨迹。纸本,纵27.2cm,横898.24cm。351行,3500余字,衍文70余字。帖前宋徽宗金书题签“唐孙过庭书谱序”7字,卷首自题“书谱卷上”,篇末记“撰为六篇,分成二卷”,款署垂拱三年(687)写记。此卷流传有绪,经历代递藏,多有遗失。下卷早佚,上卷亦残缺“汉末伯英”以下166字和“心不厌精”以下30字。孙过庭此书用笔婉转秀逸,韵致幽远,草法精详,体势遒美。宋代米芾评其书说“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清孙承泽赞其为“有唐第一妙腕”。书谱不仅是一卷精彩的书法作品,更是一篇议论精辟,文辞优美,言简意赅的书法理论著作。《书谱》既被历代书法家视为宗以为法的经典范本,又被书法理论家奉为书论之圭臬。 书谱 297 书谱草书法帖及书学论著。唐孙过庭撰并书。二卷六篇,现存其手书真迹一卷。草书,纸本墨迹。其书继承二王笔法,笔势坚劲,后半卷愈益恣肆,历代习草书者多取为范本。此帖又是著名书学论著,该论著在序中论述正、草二体的笔法章法,以及学习和创作经验等,《书断》、《宣和书谱》称之为“运笔论”。又有南宋姜夔撰《续书论》一卷,阐述真、草书具体书写方法等十几则,近人邓散木有附图释文一书,更名为《书法学习必读》。 ☚ 书断 书法要录 ☛ 书谱 书谱书学论著。唐代孙过庭撰,自称撰为六篇,分为二卷,是其用毕生书法实践经验写出的书法史上第一部书法概论。传世的《书谱》真迹一卷,题作“书谱卷上”。《宣和书谱》则题作《书谱序》。对正、草二体的笔法、章法及创作经验等有独到的见解。其书继承二王笔法。 ☚ 书辑 法书要录 ☛ 书谱 书谱书法技巧论著。二卷。唐孙过庭撰。孙过庭(生卒年不详),字虔礼。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率府录事参军,一说官右卫胄曹参军。工正、行、草三体书,深得右军法。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撰《书谱》,阐述正草二体的笔法和章法,以及作者本人的实践经验。 ☚ 笔髓论 书断 ☛ 书谱 书谱唐孙过庭书,草书,纸本。帖前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标题: “唐孙过庭书谱序”。曾入北宋宣和内府和清内府收藏,其间辗转私人藏家之手,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书谱》是孙过庭所撰的一篇著名书论,又是其亲书著名草书作品。《书谱》的内容主要论述书法的源流,几十种书体的特点,评论书法艺术的标准,以及学习书法的经验,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被当时书家推奖为“故操翰者奉为指南”。其书前半部分较为规整,后半部分则渐次开放烂漫。总的面貌是草法周详,笔势坚劲流利,兼融飘逸与沉着、婀娜与刚健的不同艺术特点,做到质妍统一,墨法清润,颇有右军风度。明代王世贞称: “《书谱》浓润圆熟,几在山阴堂室。后复放纵,有渴猊游龙之势。”孙过庭,字虔礼,陈留 (今属河南)人,生卒年不详,官率府录事参军。工正、草、行书,尤以草书闻名,诗人陈子昂与其交谊甚深。陈子昂为其所作的墓誌铭中,可知孙过庭的生平大概: “四十见君,遭谗匿之议……将期老有述,死且不朽。于我何有哉! 志竟不遂。遇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 《书谱》除墨迹外还有多种刻本行世,如宋太清楼本、薛刻本及清安刻本。 ☚ 古诗四帖 上阳台帖 ☛ 书谱 书谱唐·孙过庭撰,这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书学论著,也是一本优美规范的草书字帖。自称撰为六篇,分成两卷,今只存真迹总序上卷。有人认为这是序文,故宋徽宗卷首题签为: “唐孙过庭书谱序”。有人认为今所存者即为《书谱》全文,因八法宗旨,已有所述。近人朱建新《孙过庭书谱笺证》将《书谱》分为六段,并加注释。 ☚ 书品 续书谱 ☛ 书谱草书帖。唐代孙过庭撰文并书。纸本墨迹。其书师法二王,结体遒美、笔势健丽,其书论精辟,为书法理论巨制。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书谱❶ 一卷。唐孙过庭(生卒年不详)撰。孙过庭,书末题“垂拱三年”(687),可推断孙过庭为武后时人;字虔礼(一说其名虔礼,字过庭)。富阳 (今浙江富阳)人。曾官至右卫胄曹参军。孙过庭文采博雅,尤好书道,工真、行、草三体,草书更胜一筹。孙过庭对自魏晋以来之众多论书著作“妍媸杂糅,条目纠纷”的状态,很不以为然;对其中内容“或重述旧章”,“或苟兴新说竟无益于将来”而“繁者弥繁,缺者仍缺”的弊病更是急欲改观,于是,“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工用,名曰《书谱》”。这便是孙过庭作《书谱》的主观动因。可是,现《书谱》仅存此一篇,三千五百余字,其余未见著录,大抵散佚。《宣和书谱》题此篇为《书谱序》,也有的认为此篇对“笔墨利病,推阐几尽”,称之为《书谱》上卷。《书谱》专门论述真草二体之书法、章法,兼论六书、八体,详尽而深刻。孙过庭对各色书体皆有研究,见解独到,剖析入微,如“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险而便”,诸体虽各具千秋,但达之皆需“禀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娴雅。”是书短散兼用,辞采宏丽,书、文并茂,见解精辟,言微意奥。虽然窦息之 《述书赋》一度诋毁,但自宋以后,一直被推为宗奉之本,被“操翰者奉为指南”。《书谱》对书法之源流、书体之特色、书品之标准、书之技法、创作标准以及各流派的优劣的论证,皆有所依据,故张怀瓘之《书断》评之为“穷搜远讨,博采旁证”。后代虽然认为其词语晦涩,阐释虚玄,但该书仍不失为我国书史上颇具影响之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石刻本见于各种著录,有真迹存世和影印本。历代书法名家、鉴赏家等为其笺证、注疏、传录、辨误、考证、释译和临摹等甚多。日本也有刻本和译注本。国内有《百川学海》本、《说郛》本、《书苑》本、石刻本、《四库全书》本,1982年又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朱建新笺证本。 《书谱》书学论著。1卷,唐孙过庭撰。自称撰为6篇,分为2卷。今存其真迹总序上卷,故有题作 《书谱序》者。此卷为书法史上之重要论著,其阐述正、草二体书法,见解精辟;其书继承二王笔法,俊拔刚断,为学者所重。因此,对《书谱》有书文双绝之称。孙氏对书法之精辟论述有三:(1)阐明了不同字体的功用和特点。认为“形质”是楷书的关键,所以点画为其法门;“性情”是草书的生命,“使转”是其要道。“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简而便”,把四体特征概括为20个字。明人杨慎以“鲸吞海水尽,落出珊瑚枝”来比喻其精辟总结。(2)他根据自己的经验,把书法的基本技法总结为“执”、“使”、“转”、“用”几个重要方面,进而论述“察之尚精,拟之贵似”的重要。(3)关于创作,他十分重视书法家的基本功,提出“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要做到“意先笔后,潇洒流利”,就要做到“运用尽于精熟,规矩寄于胸襟。”至于发展阶段,必须先求平正,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学到一定阶段,就要创新,这种创新是在“规矩”、“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入而能出”,即如郑板桥所说的“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