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对养生之研究
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期,一些思想家对于延长生命曾进行了种种探索。如《老子·道德经》第44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荘子·在宥》的“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汝)形,无摇女(汝)精,乃可以长生”,以及《刻意》的“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提出了精神安静、呼吸吐纳、运动肢体可以长寿的养生理论。孔子主张通过合理的生活安排来延长寿命,如《孔子家语》说:“寝处不适、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至于《管子·形势解》中记载的“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累而寿命损”,则明确提出养生的重要原则是按时作息、节制饮食与适应气候变化。这些原则在今日也是适用的。
战国后期出现的《吕氏春秋》对于如何养生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并且正确地认识到人的寿命有着一定限度。故于《尽数》篇说:“年寿得长焉。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于去害。何谓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除了提出注意饮食与气候变化之外,还认为剧烈的情绪变化能影响寿命。
《内经》中尤有不少老年学的记载。《素问》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与《生气通天论》专门叙述养生理论,既提到衰老的变化过程,又讨论了衰老的原因与延缓衰老的措施。其中有的说法至今仍有一定参考意义。人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衰老时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灵枢·天年》则更加详细地叙述了人的生长、发育、衰老与死亡,略谓“人之寿百岁而死……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人生十岁,五藏始定,血气已通……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三十岁,五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四十岁,五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颁白,平盛不摇……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由于四十岁后,五藏之气逐渐虚亏,故老人往往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如《灵枢·决气》中提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痠,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等。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男女两性的生长、成熟与衰老的情况不尽相同。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衰老虽然是存在于生物界的普遍规律,但是随着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它可以提前或延缓,故《上古天真论》又说“上古之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明确指出,如果生活无规律,就可促使衰老提前到来。《内经》还提到外界致病因子的侵入、饮食不适当或情绪变化,都能引起疾病,缩短寿命。古人认识到生物的生长衰亡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即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着自然条件的影响,如果人能适应自然条件的变化(当时人们还没有能力去改造自然),就可享其天年。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曾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四时不同的气候变化来保养身体,延长寿命。1973~1974年在长沙附近马王堆发掘的汉文帝初元12年(公元前168年)的墓葬中发现一些养生的资料,如彩绘导引图、“却谷”、“食气”的记载及一些体例与《内经》很相似的专门讨论养生的资料,说明在公元前我国人民对于养生已有了相当的研究。东汉王充于《论衡·气寿》中,对寿命的长短进行了讨论,提出“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其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他所说的禀气,指的是体质,与遗传有一定关系。说明早在汉代,已经认识到寿命与遗传有关。那时的名医如张仲景、华佗等,对养生也有一定论述。如张仲景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提出的“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与有病及早治疗的”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洽之”,对于指导养生颇具价值。华佗则提倡积极的体育锻炼,创造了医疗体操五禽戏,提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三国志卷29)。
自两晋至唐代,佛道两教颇为盛行,一些著名的研究养生的医家如葛洪、陶宏景、孙思邈等就是道家。当时采药、炼丹、养生甚至幻想要达到长生不老之风颇盛。在这个时期的养生书籍中,既有着可供后世参考的科学内容,又有属于迷信、荒诞不经的记载。由于当时上层社会中,炼丹与服用矿物药十分流行,这一方面促进了制药化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却出现了服食矿物药后的毒性反应,因而致病、致死者甚多。从此之后,炼丹、服食矿物药的风气才逐渐衰落下去。
四世纪,东晋的葛洪在他的著作《抱朴子内篇》中,用不少篇幅叙述养生的方法,并总结为如下的内容:“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利筋骨有偃仰之方,杜疾闲邪有吞吐之术,流行营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与夺之要,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然后先将服草木以救亏损,后服金丹以定无穷,长生之理,尽于此矣”(《极言》)。他的主张虽有一些错误,但起居有节,注意运动、情绪不要剧烈波动等提法是可取的。
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突出地提到气功导引。书中的全身按摩法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直到清代,甚至民国初年的养生书籍中,大多记载了他的全身按摩的方法。在至今尚存的养生学专著中,以此书与晋代许逊的《灵剑子》为最早。
唐代的孙思邈,是我国古代医生中寿命最长的一个,估计活至百岁以上。他的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的有关养生内容,几乎囊括过去与当时的养生论述,所以是研究我国在宋代之前于老年学方面所获成就的重要文献。孙氏受佛、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很大,故所著书中夹杂了一些迷信的内容,但仍不失为有价值的宝贵遗产。
宋代的陈直撰《养老奉亲书》, 以后经元代的邹鈜续增篇幅后改名为《寿亲养老新书》。内容颇为详尽,自老人应当如何保养,采用哪些饮食,内服什么药物,直到如何安排老人的生活起居与照顾老人,靡不毕备。
金元时代的有名医家朱丹溪在所著的《格致余论》中有篇“养老论”,专门讨论老年问题。他根据“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与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提出老人具有脾胃虚弱与阴虚火旺的特点,在摄入饮食与药物时,均应有所节制。对于燥热易于动火的食物与药物都要设法避免。
元代邱处机《摄生消息论》,根据四时不同的气候,分别叙述了在春、夏、秋、冬四季内,老人容易出现哪些疾病,在饮食、衣着、起居、用药等方面要注意些什么,并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关四季摄生的条文加以具体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是继《寿亲养老新书》之后的另一部更为全面的老年医学专书。书中摘录了古代诸家对养生的一些论述,从而使人能够了解明代以前各家对老年学的认识。有的材料至今仍有一定科学价值。如书中《清修妙论笺》提到“始而胎气充实,生而乳哺有方,长而滋味不偏,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始而胎气虚耗,生而乳哺不足,长而滋味过多,壮而声色恣放者,弱而夭”认为寿命与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在内,有一定联系,这种观点是符合实际情况的。高濂并对于按摩导引十分重视,提出“延年却病,以按摩导引为先”,书中列举各种按摩导引方法,包括从国外传来的天竺按摩法、婆罗门导引十二法等。
清代曹廷栋根据历代三百余家有关养生的著作,并结合自己的长寿经验,著有《老老恒言》。他从老年的生理特点出发,提出一些简单的养生方法,强调注意运动与节制饮食,对于指导养生有一定实用意义。郑官应于光绪16年(1890年)著《中外卫生要旨》。既收录我国历代的养生理论,又叙述西方医学的卫生方法。主张两者相互补充。综上所述,自春秋战国直至清代,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魏晋之前,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促进了养生学的产生与发展。诸子各家分别提出精神内守呼吸吐纳、运动导引、注意饮食起居等各种养生理论与方法。其中虽有一些是消极的、虚无主义的内容,但毕竟不是主流。这个时期在养生学方面的重要成就大多概括于《内经》中。故后世关于养生的进一步研究,几无不源自《内经》。
自魏晋至唐代,此为佛道两教盛行的时期,因而宗教的唯心主义思想对养生学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在炼丹修行,希图长生之风出现的同时,气功、导引等养生方法依旧受到重视。从孙思邈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以《内经》理论为基础的各种积极的养生方法仍有进一步的发展。
宋、元、明、清时代,养生学受到医家的普遍重视。养生专著大量出现,夹杂在养生学中的唯心成分逐渐减少,一些积极的养生方法与理论进一步得到提倡与发展。饮食、药物、运动、气功等用于养生、抗老、防治老年病等方面已蔚然成风。中医养生学逐渐发展成为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一门专门学科。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养生学得到一定的发展,对于这份宝贵医学遗产的各项研究正在积极进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