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鹤绂1914—1997山东掖县人 曾任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副所长兼室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物理组织员,上海物理学会理事长,美国伊利诺大学物理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有《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受控热核反响》、《哥本哈根学派量子论言论摘编》、《高能粒子物理学漫谈》等。 字:合夫 卢鹤绂愿催桃李争春来——访问物理学家卢鹤绂教授 卢鹤绂来贵州前后 | 杜晓庄 庆 安 | 文汇报1979年11月22日 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第196页 |
卢鹤绂卢鹤绂(1914— )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卢鹤绂在上海逝世 卢鹤绂(1914— ) | 张德龙主编 李维民主编 《中国科苑英华录》 编写组 | 上海高等教育系统教授录第183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8)第78页 中国科苑英华录——新中国之部(上)第 17页 | 学部委员:卢鹤绂(1914— ) | 复旦大学校志编写 组编 | 复旦大学志第二卷第747页 | 卢鹤绂 | 王增藩主编 | 复旦大学教授录第18页 |
卢鹤绂1914~物理学家。山东掖县人。1936年燕京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毕业后,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留学。1941年回国,先后在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国立广西大学理工学院、国立浙江大学理学院、齐鲁大学杭州分院、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任教授。先后兼任理论物理、原子物理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副所长兼室主任, 《原子核物理》杂志副主编。参与制定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30年代,使用时间积分法测定锂7、锂6丰度比的准确值。40年代,撰写《重原子核内潜能及其利用》和《关于原子弹的物理学》,被美国人称为“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50年代,研究发现放射链长度相等的假定能够取得与事实符合的结果。 卢鹤绂 卢鹤绂卢鹤绂(1914— ),中国物理学家。字合夫,山东掖县人。193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留学美国,入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1938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广西大学、浙江大学和齐鲁大学杭州分校教授。解放后,除在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任教外,还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副所长。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上海物理学会理事长,美国物理学会会员,《物理译报》、《原子能》 和 《物理学报》 编委,并任 《原子核物理》 副主编。 卢鹤绂在物理学许多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1937—1938年,自制180度聚焦型质谱仪,并用以研究热盐离子源的发射性能,发现热离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因而能准确测定锂同位素丰度比及钾同位素丰度比。用时间积分法测定出锂7锂6丰度比的准确值,纠正了许多前人所测得的数值存在很大差异的现象,并经国际会议承认,被定为国际同位素表上的公认准确值。1939—1941年,提出扇状磁场对入射带电粒子聚焦作用的一般原理,据此制造了新型60度聚焦高强度质谱仪,分离出硼10及硼11,制备硼10及硼11同位素靶,以核实核反应来源。在研究低温气压下氢及三氟化硼的紧缩弧放电中,成功地发现了硼离子的强源。1946年研究出估算原子弹及原子堆临界大小的简易方法。1947年发现重原子核裂变两产物轻重不对称问题,可从核稳定分布区得到解释。通过计算核结构模型,提出质子壳中子心模型,并列举证据说明此模型比传统的均匀模型更能与事实协调一致,首次明确肯定核半径公式应改为R=1.23×10-13 A1/3厘米。卢鹤绂首次推出霍尔假定的客变弛豫方程,并对经典流体动力学方程进行扩充,以容纳容变粘滞性。这些理论应用到声传播和吸收现象上取得初步成效,后又伸延到全部频率范围上。曾自制电子收集型平行板电离室及浅性脉冲放大器,实验研究铀核裂变现象; 发明一种用以测定铀自发裂变半衰期及铀裂块在氧化铀中射程外推法,还用自己的容变不可逆性方程进一步研究容变粘滞弹性的唯象结论,用分子论观点研究自己提出的容变粘滞弹性理论对所有热、结构、化学三种分子弛豫过程的普遍性; 推广热力学关系并用以推出热弛豫和化学弛豫所致的声吸收公式,后者扩充了爱因斯坦的化学弛豫学说。卢鹤绂用热力学原理及微观运动方程研究磁场与高温等离子体的边界面是否能稳定存在的问题,发现由于不可能排除产生径向电场,这个边界面不可能稳定存在,否定了用稳态磁场束缚控制热核反应的可能性。 ☚ 钱伟长 卢嘉锡 ☛ 卢鹤绂 卢鹤绂卢鹤绂 (1914—),中国物理学家,字合夫,山东掖县人。193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留学美国,入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1938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广西大学、浙江大学和齐鲁大学杭州分校教授。解放后,除在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任教外,还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副所长,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上海物理学会理事长,美国物理学会会员,《物理译报》、《原子能》和《物理学报》编委,并任《原子核物理》副主编。 卢鹤绂在物理学许多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1937—1938年,自制180度聚焦型质谱仪,并用以研究热盐离子源的发射性能,发现热离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因而能准确测定锂同位素丰度比及钾同位素丰度比。用时间积分法测定出锂7锂6丰度比的准确值,纠正了许多前人所测得的数值存在很大差异的现象,并经国际会议承认,被定为国际同位素表上的公认准确值。1939—1941年,提出扇状磁场对入射带电粒子聚焦作用的一般原理,据此制造了新型60度聚焦高强度质谱仪,分离出硼10及硼11,制备硼10及硼11同位素靶,以核实核反应来源。在研究低温气压下氢及三氟化硼的紧缩弧放电中,成功地发现了硼离子的强源。1946年研究出估算原子弹及原子堆临界大小的简易方法。1947年发现重原子核裂变两产物轻重不对称问题,可从核稳定分布区得到解释。通过计算核结构模型,提出质子壳中子心模型,并列举证据说明此模型比传统的均匀模型更能与事实协调一致,首次明确肯定核半径公式应改为R=1.23×10-13A1/3厘米。卢鹤绂首次推出霍尔假定的客变弛豫方程,并对经典流体动力学方程进行扩充,以容纳容变粘滞性。这些理论应用到声传播和吸收现象上取得初步成效,后又伸延到全部频率范围上。曾自制电子收集型平行板电离室及浅性脉冲放大器,实验研究铀核裂变现象; 发明一种用以测定铀自发裂变半衰期及铀裂块在氧化铀中射程外推法,还用自己的容变不可逆性方程进一步研究容变粘滞弹性的唯象结论,用分子论观点研究自己提出的容变粘滞弹性理论对所有热、结构、化学三种分子弛豫过程的普遍性; 推广热力学关系并用以推出热弛豫和化学弛豫所致的声吸收公式,后者扩充了爱因斯坦的化学弛豫学说。卢鹤绂用热力学原理及微观运动方程研究磁场与高温等离子体的边界面是否能稳定存在的问题,发现由于不可能排除产生径向电场,这个边界面不可能稳定存在,否定了用稳态磁场束缚控制热核反应的可能性。 ☚ 钱伟长 卢嘉锡 ☛ 000047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