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反义词词典︱论反义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反义词词典︱论反义词
  • 位置: 首页/附录库/反义词词典

论反义词

(代自序)
 一、反义词的性质和范围


 1. 什么是反义词
 什么是反义词?语言学界对此有种种不同的回答。 有一种是最狭隘的理解,“反义词就是意义相反的词。”也有不用“相反”而用“对立”来说明的,“反义词是意义对立的词。”“语言中含有对立意义的词叫做反义词。 ”他们认为,只有对立关系才能组成反义词。例如布拉霍夫斯基说:“人们理解的反义词不是可以用否定的附加词来表示的简单的对立(例如‘白的’:‘不白的’;‘说’:‘不说’;‘平静的’:‘不平静的’等等),而是用不同的词根表示的意义的对立(例如‘穷’:‘富’;‘干’:‘湿’;‘陈旧’:‘新鲜’……”(转引自高名凯《普通语言学》下册,61页)
 大部分语言学家认为, “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叫反义词。”从逻辑来看,就是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一种不相容的关系,例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和“骄傲”、“进步”和“落后”,两个概念互不相容,这一概念排斥另一概念。
 处在不相容关系中的,有矛盾关系和对立关系,这是两种不同的关系。 下面我们加以分析。
 矛盾关系就是互相排斥的关系,如“A”和“非A”,前一个是肯定的,后一个除否定前一个外,并不肯定什么。反映在词汇意义上,就是相对的。 矛盾关系往往包含有第三者,即“非A”是“B、C、D……”的总和。 我们来分析一下“非A”的三种情况。 第一种以“好”和“不好”为例,“不好”就包含了“坏”、“较坏”、“一般”等说法。 这种矛盾关系构成反义时,要舍弃第三者,往往是两个极端,即“好”和“坏”构成反义关系,变成下面讲的对立关系。 第二种以“中波、短波、长波”为例,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相对关系,也可以看成是反义词。 在意义上,“中波”与“非中波”形成矛盾关系,“非中波”就包含了短波、长波等,都与“中波”有相对关系,组成反义词。 这不同于前者,即所有“非A”都可与“A”组成反义词。 第三种以“男”和“女”、“兄”和“弟”为例,它们之间虽然允许有第三者存在,但事实上没有第三者,它们之间没有相反的意义,只有相对的意义。“女”和“非女”,“非女”就只有男了。
 对立关系是互相否定的关系,它们处在对立的两端,中间不可能有第三者,任何一方既否定对方,又肯定自己。 反映在词汇上,就是意义相反的,如“对”和“错”、“生”和“死”、“出席”和“缺席”等。 不可能既“不对”又“不错”,既“不生”又“不死”,既“不出席”又“不缺席”的现象存在。 对立关系是“A”和“非A即B”的关系,“非A”即“B”,“非B”即“A”,“是A”即“非B”,“是B”即“非A”。 对立的两方之间即使有第三者,也不可能形成反义关系,如“好”与“坏”在意义上是完全相反,好的否定是坏,坏的否定是好,即使有“不好不坏”的东西存在,但不与“好”或“坏”构成反义关系,它们不可能象“中波”“短波”“长波”那样,有第三者存在,第三者也能与对立的两端构成反义关系。 这种舍弃第三者形成的反义词,“非A”也就即“B”了,就成了“对立关系”了。
 2. 什么不是反义词
 上面我们说了反义词是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一组词。 但并不是说,只要意义上相反或相对,就是反义词。 组成反义词的不仅要有逻辑上的矛盾关系和对立关系,还得有语言上的若干因素。
 A. 意义相反、词性不同的不能构成反义词。
 反义词要求一对反义词要词性相同,即动词都要动词,形容词都要形容词,不能只管逻辑上具有矛盾关系和对立关系,而不管它们词性是否相同。 这一点比同义词严格得多。 对于同义词,人们对它的词性一致,要求并不严格,如“公开”是动词,“公然”是副词,它们词性不同;又如“孤独”是形容词,“孤立”是形容词,兼作动词,“独立”是动词,它们的词性也不同,但人们都把它们看成是同义词。 而反义词就不能这样,只要词性不同,就不看成是反义词,如“前进”只能与“后退”组成反义词,因为都是动词,而不能与“落后”组成反义词,因为“落后”是形容词。 同样的,“光辉”不能与“黑暗”组成反义词,因为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形容词。
 B. 词性相同、范畴不同的一般不能构成反义词。
 组成反义词的一组词总是属于同一个意义范畴的。 只有同一意义范畴,才能有所比较,呈现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对立的关系。 比如: “聪明”和“愚蠢”,指的都是人们的智力情况;“长”和“短”,指的都是长度;“东”和“西”指的都是方位,等等。而“高大”和“愚蠢”就不能组成反义词,因为“高大”指的是人的身躯,“愚蠢”指的是人的智力,两者不是同一意义范畴。 同样的,“长”和“窄”、“好”和“臭”也不能组成反义词,因为“长”指的是“长度”,“窄”指的是“宽度”,“好”指的是性质,“臭”指的是“味道”,两者都不是同一意义范畴。 虽然是同一意义范畴,但如果不是同级的概念,也不能构成一组反义词,如“黑”和“白”是反义词,因为它们都是颜色这一范畴的同一等级的概念。 但“浅黑”“暗黑”“浓黑”等就不能与“白”构成反义关系,因为“浅黑”“暗黑”“浓黑”是“黑”这一颜色(上位概念)的下位概念,与“白”不同级。
 C. 意义相反、结构不同的不构成反义词。
 ①音节不同的不能构成反义词。
 汉语是用方块字书写的,一个字一般代表一个音节,构成一组反义词的词的音节数量,一要相等形成齐整的对称形式,才能组成反义词,如果音节数量不相等,词的结构就不相同,就不能组成反义词,如“慢”和“迅速”、“开”和“关闭”、“党员”和“非党员”,就不能构成反义词。 外国语言,如英语、日语等,由于它们是拼音文字,就是日语,虽然也有用当用汉字书写,但也夹有片假名书写的,就是音节数量相同,拼写出来的文字长短仍然不一,仍然显出不整齐的样子,所以它们并不要求音节数量相同才构成反义词,如英语:invective (痛骂,抨击)←→praise(赞扬,表扬)honor (尊敬,敬意); commendatory(称赞的,赞扬的);日语:集まる〔あっまる〕(集合)←→散る〔ちる〕(离散);俄语:победа(胜利)←→поражение(失败)。 但我们汉语就要求严格,虽然有一部分语言学家认为象“革命”和“反革命”、“道德”和“不道德”、“党员”和“非党员”(以上“反革命”、“不道德”、“非党员”都是词,不是词组)都看成是反义词,例如高庆赐就认为“如果‘不’跟后边的成分结合成一个词,比方‘爱者’和‘不爱者’,我们认为也可以把它们算作反义词的一个类型”。 他引鲁迅的《野草》做例子: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见《同义词和反义词》,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第53页)但由于方块汉字所形成的我国民族要求齐整的心理特点,一般人不把这类音节数量不等的词看成是反义词,本书也尊重这一心理特点,不把这意义相反,词性相同,范畴一样但结构不同的词看成是反义词,不收入本书。 这类词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些,以提供些资料,以备今后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如:半导体←→导体、半封建←→封建、半流体←→流体、半文盲←→文盲、不等号←→等号、不等式←→等式、不定根←→定根、不动产←→动产、不经意←→经意、不景气←→景气、不人道←→人道、不送气←→送气、不随意肌←→随意肌、不吐气←→吐气、不成文←→成文、不成文法←→成文法、被除数←→除数、纯金属←→合金、绝缘体←→导体、未定稿←→定稿、不定冠词←→定冠词、反质子←→质子、反中子←→中子、非金属←→金属、非晶体←→晶体、孤立木←→林木,等等。
 ②词和词组不能构成反义词。
 象“坏”和“不坏”、“优秀”和“不优秀”、“前进”和“不前进”等,如果从意义上来说,是相反的,它们同样可以表现事物之间的矛盾对立关系,但是因为“不坏”、“不优秀”、“不前进”等都不是一个词,而是由副词“不”加上另一个词所组成的词组,所以不能说“坏”和“不坏”、“优秀”和“不优秀”、“前进”和“不前进”各是一对反义词。 这一类词的否定式与上面的不同,上面的否定式都还是一个词,而这里的否定式都不是词,而是词组。
 词与词组不能构成反义词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它们的意义对立,不是靠否定式来实现的,而是以另外一种词组的形式出现的,如“坏”和“很好”、“漠不关心”和“关心”、“警惕”和“麻痹大意”。 “很好”是自由词组,“漠不关心”、“麻痹大意”是固定词组,而“坏”、“关心”、“警惕”都是词,词和词组结构不同,不能构成反义词。
 3. 确定反义词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确定反义词的原则有逻辑和语言的两个方面。 逻辑原则主要有两条:一是反义词所指的范畴相同,二是在意义上必须相反或相对。 语言原则也有两条:一是反义词的词性相同,二是反义词的结构相同。 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将反义词定义为:意义相反或相对、所指范畴相同、词性相同、结构相同的一组词叫反义词。
 本词典就是根据上述原则来严格收词的,但是就整个反义词来说,我们又必须注意到它的灵活性,特别是在具体语言环境里,在上下文对照中,只要具有意义相反或相对这一反义词的根本特征,哪怕违反上述某一原则,也可以从宽看成为反义词。 但本词典对这一类反义词一般是不收的。
 词性不同的:
 我推推坐在身旁的小高,笑着说:“你那个纸箱的秘密,现在该公开了。 ”(小学《语文》第十册《彩色的翅膀》)
 这里,“公开”是动词,“秘密”是名词,但在上下文对举中,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一对反义词。
 范畴不同的:
 目前国际国内的形势,在我们和中国人民面前显示了光明的前途,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这是显然的,毫无疑义的。 但是同时,依然存在着严重的困难条件。 谁要是只看见光明一面,不看见困难一面,谁就会不能很好地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光明”的反义词是“暗淡”、“黑暗”,它们的范畴是光线的强弱。“困难”的反义词是“容易”、“顺利”,它们的范畴是办事阻力的大小。 两个词范畴虽然不同,但在上下文中,“光明”和“困难”却是对立的,可以看成是一对反义词。
 结构上不同的:
 却得姑爷姑奶奶,一位如此的周旋,这位再如彼的一指点,九兄又从中作个代东陪客,我就居然得高坐长谈了。 (文康:《儿女英雄传》)
 在这里,“姑爷”与“姑奶奶”结构不同,但可以看成是反义词。 又如:
 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这本来是对抗性的矛盾。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在这里,“剥削”与“被剥削”结构不同,但可以看成是反义词。
 修辞运用的:
 帝国主义和我们,除了它的奴才之外,那一样利害不和我们正相反,我们的痈疽,是它们的宝贝,那么,它们的敌人,当然是我们的朋友了。 (鲁迅:《我们不再受骗了》)
 这里,“宝贝”的反义词是“痈疽”,这是反义词运用的灵活性、创造性,是为文章修辞上的需要而临时相对的。 离开具体语言环境,人们就很难会想到,“宝贝”的反义词会是“痈疽”。
 我们认为,把这种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的反义词看成修辞反义词,比较合适,以与词汇上的反义词区别开来。
 这里还要谈谈离合词的问题。 什么叫离合词? 离合词是可离可合的词,它的身分只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当它处在“离”的状态下,可以看成是词组,当它处在“合”的状态下,可以看成是词。 本词典对于这些离合词,只要有“合”的书证,都看成是词,收入本词典。 把这种由词组向词转化的离合词都看成是词组,不予收入,是不适应汉语语言由单音词向多音词发展的趋势的。 如:
 对于全国的救亡运动,他是极力地压迫,最后发生七君子入狱的事。 所以那时毛泽东同志写的我们党给国民党的信里说:“爱国有罪,冤狱遍于国中,卖国有赏,汉奸弹冠相庆。 ”(周恩来:《论统一战线》)
 “爱国”和“卖国”就是我们所说的离合词,它们的结构非常松弛,有人看成为词组。 我们认为,在这里,不妨把它们看成是一个词,只在词素拆开使用时,如“他爱的是什么国? ”,才把它们看成是词组。 类似的情况还有“报喜←→报忧”等等。
 对于结合比较固定的词组,本词典区别对待。 对于成语,我们在本词典中都不收。 对于科学术语,我们酌收一部分,因为根据吕叔湘先生的意见,这种科学术语相当于一个语法词,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说,象“袖珍英汉词典”这些例子是“一种词和短语的中间物,可以称为基本短语或短语词”,如“保护贸易←→自由贸易”、 “必要劳动←→剩余劳动”、 “常绿阔叶树←→落叶阔叶树”、 “粗饲料←→精饲料”、“货币地租←→实物地租、劳役地租”、“阔叶树←→针叶树”、“深层结物←→表层结物”等等。 对于外形象一个词实质是词组的,我们均不收,如“开门一关门”、“上船一下船”、“上车—下车”等等。
 对于短语词,本词典没有全收,比较定型的收了,一般的就不收,如“跑进—跑出”、“爬进—爬出”等。 名词带方位词的,也没有全收,如“党内—党外”、“山上—山下”、“屋里—屋外”等。
 由一组反义词派生的,只收部分,也没有全收,如“男—女”,收了“男儿—女儿”、“男方—女方”、“男工—女工”、“男人—女人”等,不收“男傧相—女傧相”、“男低音—女低音”、“男仆—女仆”、“男佣人—女佣人”、“男浴池—女浴池”、“男主人—女主人”、“男装—女装”等。 对于没有收的,读者可自己类举。
 是不是反义词有争议的,本词典不收,如“状元—榜眼”、“波—浪”、“大致—细致”等。

二、反义词的形成


 1.对立统一规律是反义词产生的基础。
 宇宙中任何事物都是包含着复杂的矛盾的,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 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毛泽东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矛盾论》,《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274页)“战争中的攻守,进退,胜败,都是矛盾着的现象。 失去一方,他方就不存在。 ”(《矛盾论》,《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281页)他又指出:“没有生,死就不见;没有死,生也不见。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 没有祸,无所谓福;没有福,也无所谓祸。 ”(同上,第302页)正是客观事物存在着这种矛盾对立现象,因此,人们总是要在语言中有所反映,有所表现。 在客观事物中,有的有对立关系,于是就产生了表示对立关系的概念的名词,如“和平←→战争”、“君子←→小人”、“现象←→本质”、“长处←→短处”、“敌人←→朋友”、“上级←→下级”等等。 事物中有性质、状态,人们就要从事物性质状态方面来说明它们的对立关系,于是就产生了表示对立关系的形容词,如“美←→丑”、“高←→低”、“轻←→重”、“贵←→贱”、 “积极←→消极”、 “肤浅←→深刻”、 “丰富←→贫乏”、“片面←→全面”、“勇敢←→怯懦”等等。 事物中有行为动作变化,人们就要从行为动作变化方面来说明它们的对立关系,于是就产生了表示对立关系的动词,如“来←→去”、“攻←→守”、“升←→降”、“拥护←→反对”、“肯定←→否定”、“喜欢←→讨厌”、“强调←→忽视”、“产生←→灭亡”、“加强←→削弱”等等。 正因为如此,语言中就产生了大量的反义词,反义词正是客观事物矛盾对立现象在语言词汇中的反映。
 反义词的一对词之间在意义上是互相对立的,同时又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 词义上的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正是由既对立又统一的客观事物本身所决定的。 比如: “生”与“死”这对反义词,正是表示了生物“生命”的两种不同情况,是矛盾对立的,同时它们又是互相联系的:第一,它们属于同一意义范畴(即“生命”这个范畴);第二,如失去一方,它方就不存在。 比如没有“生”,“死”就不见,没有“死”,“生”也不见。同样,“上”与“下”、“长”与“短”、“迅速”与“缓慢”各是一对反义词。 “上”与“下”都属“方位”这个范畴,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 “长”与“短”都属“长度”这范畴,没有“长”,也就没有“短”,没有“短”,也就没有“长”。 “迅速”与“缓慢”都属“速度”这个范畴,没有“迅速”,就没有“缓慢”,没有“缓慢”,也无所谓“迅速”。 如此等等,举不胜举。
 2. 对比鲜明原则是反义词产生的根据。
 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通过对立事物的对比,就会很鲜明地体现事物的特性。 “有比较才能鉴别。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16页)人们在讲话,写文章时,往往运用对比鲜明原则,来增强话语、文章的表现力,使矛盾对立的现象表现得更鲜明,因此就产生了许多反义词。 比如:
 同志们,统一战线的道理和关门主义的道理究竟哪一个是对的呢? 马克思列宁主义到底赞成哪一个呢? 我坚决地回答:赞成统一战线,反对关门主义。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连用在一起,表现了毛泽东同志的对于抗日统一战线的非常鲜明的态度。 又如:
 近五六年来,关于我的记载多极了,无论为毁为誉,是假是真,我都置之不理,因为我没有聘定律师,常登广告的巨款,也没有遍看各种刊物的工夫。 (鲁迅:《南腔北调集·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
 “毁”和“誉”、“假”和“真”,也对比鲜明,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各种说法都置之不理的坚决态度。
 3. 语言习惯、民族社会心理也是形成反义词的诱因。
 有一些词,它们在意义上并没有严格的矛盾对立关系,但在语言中经常对举,如“阴”与“晴”、“黑”与“白”、“冬”与“夏”、“太阳”与“月亮”等。 我们汉语是有音节美的特点,在中国古典诗词和韵文中,经常对对子,所对的对子有的并没有严格的矛盾对立关系,但由于长期学习沿用,形成了语言习惯,在人们心理中形成了相对的关系,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一对反义词。 汉语中历来都只见“婆—媳”对举,“翁—婿”对举,则“婆婆—媳妇”对立,“公公”不与“儿子”对立,“岳父—女婿”形成对立,“岳母”不与“女儿”形成对立,这是汉族社会心理在反义词中的体现。
 各民族社会心理不同,反义词不可能都一样,如克留耶娃说: “在俄语里бежамь(跑)的反义词可以是xogumb (走),cagumb (坐),лежамь(卧)……等”(克留耶娃:《关于同义词的教学问题》,见《外语专刊》1955年9、10月号),而在汉语里就缺乏这对反义词的观念和特点。

三、反义词的种类


 1. 绝对反义词
 词的意义完全相反,没有中间概念的叫绝对反义词。 这类反义词如肯定甲,必否定乙,如肯定乙,必须否定甲。 一定是“非此即彼”,中间不允许有第三种意义存在。 如“存←→亡”这一对反义词,“存”和“亡”是相互排斥的,不“存”就是“亡”,不“亡”就是“存”,不会存在既不“存”,又不“亡”的中间状态。 再如“真←→假”,不“真”就是“假”,不“假”就是“真”,不可能有既不“真”,又不“假”的中间情况出现。 这类反义词还可以举出一些,如:“生←→死”、“动←→静”、“正←→反”、“弯←→直”、“直接←→间接”、“内容←→形式”、“质量←→数量”、“公开←→秘密”等等。
 2. 相对反义词
 词的意义只是对立,不是绝对相反,会有中间概念的叫相对反义词。 这类反义词如肯定甲,必否定乙,如肯定乙,必否定甲。 但如否定甲,不一定就肯定乙,如否定乙,不一定就肯定甲。 “非此”不一定“即彼”,常常会有第三种意义出现。 比如“冷←→热”是一组相对反义词,它们中间就有既不“热”,又不“冷”的第三种情况(如“温”、“凉”)存在。 “上←→下”也是这种情况,不“上”不一定是“下”,不“下”也不一定是“上”,它们之间还有第三种情况(比如“中”)的存在。 属于这一类反义词的还有: “长←→短”、“高←→低”、“粗←→细”、“南←→北”、“前←→后”、“黎明←→黄昏”、“朋友←→敌人”、“快乐←→忧愁”等等。
 3. 等词反义词
 一对反义词中的每一个词的所有义项都在意义上相反,叫做等词反义词。 我们所说的“等词”,是指数量而言的,不是指“质量”而言的,在“质量”上,这对反义词在意义上完全相反,当然不可能相等,但在相反义项的数量上相等,我们是否可以看成是等词反义词呢? 比如“乐观←→悲观”,“乐观”指充满信心,“悲观”指失去信心,这两个词所有义项都在意义上相反,是等词反义词。 再如“天堂←→地狱”,它们有原义和引申义,原义上“天堂”原为佛教、基督教用语,指人死后灵魂居住的极乐世界,一般人都是想象“天堂”是“九天”之上的。 “地狱”原也是佛教、基督教用语,指人死后灵魂居住的悲苦世界,一般人都想象“地狱”是在九泉之下。 汉族人都把“天”和“地”相对,所以“天堂”和“地狱”不论在迷信意义上和方位意义上都是对立的。 后来,“天堂”引申为美好幸福的生活,“地狱”引申为受苦受难的生活,也还是对立的,这种所有义项都意义相反的一对反义词叫等词反义词。 象这类反义词还有“出场←→退场”、“稠←→稀”、“上←→下”、“少爷←→小姐”等。
 4. 不等词反义词
 一对反义词中的每一个词不是所有义项都在意义上相反,只有个别义项相反,其他义项在意义上不是相反或相对的,叫不等词反义词。 比如“粗糙←→光润、细腻、细致”,“粗糙”有两个义项:①(质料)不精细、光滑;②(工作等)草率、不细致。 在第一个义项上与“光润”“细腻”组成反义词;在第二个义项上与“细致”组成反义词,“粗糙”的第二个义项不能与“光滑”“细腻”组成反义词,“粗糙”的第一个义项不能与“细致”组成反义词,所以这组反义词不是各个词的所有义项都对立,只有部分义项对立,所以是不等词反义词。 象这类反义词还有“实在←→虚假、想象、马虎”,“民主←→集中、专政、专制”,等等。
 5. 多义项反义词
 具有多义项的词,每个义项都有它相对的反义词,这就叫多义项反义词。 多义项反义词有两种,一是一对反义词,每个词都是多义词,在这多义项中一一对应都具有相反或相对的意义,这是双多义项反义词,如“浅”和“深”有五个义项:①从上到下从外到里的距离小,②浅显,③浅薄,④不深厚,⑤颜色淡。 “深”也有五个义项:①从上到下从外到里的距离大,②深奥,③深刻,④深厚,⑤颜色浓。 这五个义项都是一一对应构成反义关系。 还有一种是只有一个词是多义项,每个义项都有相对应的反义词与它相对,与它相对的这个词不论是不是多义词,但只有一个义项与前多义词在意义上相反或相对,这就是单多义项反义词。 比如“淡薄”具有三个义项,每个义项都有一个相对的反义词。 “淡薄”指密度小,反义词为“浓密”。“淡薄”指感情、兴趣不浓厚,反义词是“浓厚”。 “炎薄”指印象模糊淡忘,反义词为“深刻”。 又比如“开放”具有三个义项,每一义项也都有相应的反义词。 “开放”指花展开,反义词是“凋谢”。 “开放”指允许飞机、船只进入,反义词是“封闭”。 “开放”指公园等公共场所接待游人或参观者,反义词是“关闭”。这一类反义词是很多的,比如:“打开←→盖上、关上、包上、收缩、合上”;“独立←→并立、依附、依靠”;“发展←→缩小、减少、减弱”;“分别←→周聚、混清、混同、一同”;“丰富←→缺乏、贫乏”;“和缓←→剧烈、紧张”等。
 6.单义项反义词
 一组反义词中的每个词只有一个义项具有反义关系的,叫单义项反义词,如“真一假”、“是一非”、“呼一吸”、“感性一理性”、“青眼一白眼”等等。 一对反义词中的每个词虽然有几个义项,但只有一个义项具有反义关系的,也叫单义项反义词,如“轻快”和“沉重”都有两个义项,但“轻快”只有“(动作)不费力”这一义项与“沉重”的“分量大、程度深、(动作)费力”这个义项构成反义关系,其他义项并不构成反义关系。

四、反义词的作用


 1. 反义词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反义词所表达的是互相矛盾对立的概念。 我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如果善于使用反义词,就可以鲜明地指示出事物中的两个矛盾对立面,突出它们的对立关系,使矛盾对立的双方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文意表达得更加充分有力,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例如:
 市场交易,买者如果不丧失金钱,就不能取得货物;卖者如果不丧失货物,也不能取得金钱。 革命运动所造成的丧失是破坏,而其取得是进步的建设。睡眠和休息丧失了时间,却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这里,对“丧失”和“取得”的反义词,反复地说明了得和失的辩证关系,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对比。
 反义词在修辞中有很大的作用。 修辞中有许多辞格用反义词来表现。 对比的修辞手法,往往使用反义词,使事物的两个对立面显得非常鲜明、清晰,从而深刻地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使语言含义深刻精辟,表达得也非常生动有力。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一纪念鲁迅有感》)“活”和“死”这对反义词形成非常强烈的对比,通过对比,使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很明显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对偶的修辞手法,也经常使用反义词,特别是“反对”,几乎离不开反义词。 这种用反义词来组织的对偶句用词正反相对,形成鲜明的对比,能大大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例如:
 少说空话,多做工作,扎扎实实,埋头苦干。 (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
 “少说空话”和“多做工作”是对偶,其中用了两对反义词:“少”和“多”,“说”和“做”,“空话”和“工作”也可以说是临时的反义词。 通过这三对反义词组成的对偶具有强烈的对比意味,大大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仿词的修辞手法,经常是使用反义词来仿造的。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为了增强语言表达力,我们可以利用类比的方法,临时仿造一个反义词,与被仿造的词构成一种特殊的对比手法,使语言具有嘲讽、诙谐的色彩,使文章显得生动鲜明。例如:
 满心“婆理”而满口“公理”的绅士们的名言暂且置之不论不议之列,即使所谓真心人所大叫的公理,在现今的中国,也还不能救助好人,甚至于反而保护坏人。 (鲁迅:《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公”和“婆”是一对反义词,抽换“公理”中的“公”字而仿造个“婆理”,“公理”与“婆理”也构成了临时的反义词。 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不但意义明确,而且含义深刻,并且使语言生动活泼,饶有风趣,增加了新鲜感和表现力。
 利用反义词还可以形成一种特殊的对照。 这种矛盾的对照,会促发人们去思考,使读者悟出其中深邃的道理,从而得到很大的启示和强烈的感受。 例如:
 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鲁迅:《故事新编·非攻》)
 “巧”和“拙”、“好”和“坏”都是一对反义词,利用这两组反义词构成了对照,深刻地说明了“有利于人的”和“不利于人的”两种不同的情况,给人深刻的认识。
 2. 反义词在构成词语中的作用A. 构成合成词
 单音节的成对儿的反义词,可以作为词素结合起来,构成结构精密的合成词,具有既抽象概括又生动具体的特点:
 ①击溃战,对于雄厚之敌不是基本上决定胜负的东西。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②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 (鲁迅:《社戏》)
 ③“不信? 我可见过。 ”他霍地坐起身,略带神秘地说:“那天,都下三点了,收发把我从被窝里拖出来,叫去给将军——我们的政委送一份急件。 ”(王愿坚:《普通劳动者》)
 ④党的领导者又可根据群众意见及党内情况,全面地考虑问题,分别是非轻重,给以应罚应奖的公平的处置,使党内外群众均感觉满意。 (周恩来:《老区半老区的土地改革与整党工作》)
 “胜”和“负”这对反义词构成“胜负”,“东”和“西”这对反义词构成“东西”,“好”和“歹”这对反义词构成“好歹”,“收”和“发”这对反义词构成“收发”,“是”和“非”这对反义词构成“是非”。 象这类反义词构成的合成词还可以举出一些,如:多少、深浅、左右、甘苦、反正、利害、开关、作息、始终、呼吸、水火、兴亡、大小、死活、长短、远近、天地、快慢、高低、冷暖、矛盾、方圆、等等。
 这些反义词构成的合成词,反义词的双方都成了词素,失去了独立性,它们彼此结合起来产生了一个新义。 这个新义并不是原来两个反义词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新的概念,有了新的应用范围。 “东西”是物品,与方向无关;“收发”是担任收发工作的人;“是非”是事理的正确和错误;“反正”“横竖”“早晚”引申出来的新义是“不论如何”、“不管早晚”的意思。由反义词结合构成的合成词,词的意义大多都有些抽象化,而且在词性上也往往发生了变化,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B. 构成成语
 汉语里有许多成语是由反义词构成的。 由于反义词意义对比鲜明,所以利用它们构成的成语,前后对照,表意上比单用要丰富有力得多,往往具有言简意赅、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 例如:
 阳奉阴违,口是心非,当面说得好听,背后又在捣鬼,这就是两面派行为的表现。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阳”和“阴”,“奉”和“违”都一一相对,“阳奉”和“阴违”又是相对,连用构成成语,是指表面遵从,实际不执行。 “口”和“心”,“是”和“非”都一一相对,“口是”和“心非”又是相对,构成成语,指的是嘴里说的是一套,心里想的又是一套,言行不一致。 这些用反义词构成的成语,都非常形象、鲜明、生动。
 由反义词构成的成语,有三种情况:一是由两对反义词交错使用构成的成语。 例如:出生入死、藏头露尾、舍本逐末、苦去甜来、舍近求远、激浊扬清、大同小异、外强中干、口是心非、好逸恶劳、深入浅出、破旧立新、此起彼伏、扬长避短,等等。二是由反义词和同义词交错使用构成的成语。 例如:左顾右盼、东倒西歪、博古通今、大惊小怪、来龙去脉、忆苦思甜、天长地久、新仇旧恨、醉生梦死、说长道短、上窜下跳、南腔北调、评头品足,等等。 三是反义词和一般的词构成的成语。 例如:惩前毖后、举足轻重、七长八短、弄巧成拙、因小失大、水深火热、似是而非、取长补短、以逸待劳、彻头彻尾、眼高手低、大公无私、声东击西、转败为胜、积少成多,等等。
 C. 构成谚语或格言
 运用反义词构成的对比,可使语言含义深刻精辟,表达得生动有力,我国不少含义深刻的谚语和格言,就是通过反义对比修辞手法构成的。 例如: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远水不解近渴。失败为成功之母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满招损,谦受益。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少小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真的难灭,假的易除。
 3. 利用反义词帮助辨析同义词
 同义词的意义有时很难区别,但是利用反义词反衬的方法,就会使同义词的意义明朗化,这样就便于我们辨析同义词。
 “简单”“简略”“简陋”是一组同义词,都有“不详尽,不充分,不完备”的意思。 但它们各有不同的特点:“简单”指事物内部的组织、结构说的,反义词是“复杂”;“简略”是略而不详,一般只用于口头或书面表达的内容,反义词是“详尽”;“简陋”是简单鄙陋,专指房屋设备之类,反义词是“完备”。 “精华”和“精粹”也是一组同义词,都指最好最优美的部分,但它们也有不同:“精华”是指从物质中提炼出来的最纯粹的东西,反义词是“糟粕”;“精粹”强调事物的统一,反义词是“混杂”。 “丑恶”和“丑陋”这组同义词都有难看的意思,但“丑恶”的反义词是“美好”,“丑陋”的反义词是“漂亮,美丽”。 这些例子说明,可以通过反义词来认识一组同义词中各个词的细微的差别,因此在帮助我们辨析同义词方面,反义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五、反义词的音节、结构和词性


 反义词从音节上说,有单音节的,也有多音节的,但以双音节为最多。
 单音节的如:“安←→危”,“爱←→恨、憎”,“表←→里”,“彼←→此”,“淡←→咸、浓”,“敌←→我、友”,“负←→正、胜”,“废←→兴”,“福←→祸”,“干←→湿”,“攻←→守、退、防”,“旱←→涝”,“害←→利、益”,“缓←→急”,“亢←→卑”,“苦←→甘”,“立←→破”,“密←→疏”,“难←→易”,“贫←→富”,“入←→出”,“失←→得”,“守←→攻”,“同←→异”,“文←→武”,“凶←→吉”,“阳←→阴”,“主←→从、宾、客”,“罪←→功”等等。
 双音节的如:“乐观←→悲观”,“天堂←→地狱”,“分析←→综合”,广义←→狭义”,“间接←→直接”,“朝气←→暮气”,“必然←→偶然”,“权利←→义务”,“收入←→支出”,“片面←→全面”,“缺点←→优点”,“消极←→积极”,“薄弱←→雄厚、坚强”,“粗糙←→光滑、精细”,“反对←→赞成、同意”,“高尚←→卑鄙、庸俗”,“后方←→前方、前线”,“集合←→分散、解散”,“降低←→升高、提高”,“开工←→竣工、停工”,“肯定←→否定、含糊”, “冷僻←→常见、热闹”, “朴素←→艳丽、奢侈”,“松弛←→紧张、严格”,“停业←→开业、营业”,“违背←→遵守、恪守”,“掩盖←→坦露、吐露”,“正面←→背面、反面”等等。
 多音节的如:“白晃晃←→黑沉沉、黑洞洞”,“唯物论←→唯心论”, “半劳动力←→全劳动力”, “低气压区←→高气压区”等等。
 从结构上,反义词有主谓结构、联合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补充结构、重叠结构。
 主谓结构是指反义词中的一些词是前一词素表示被陈述的事物,后一词素是陈述前一词素的。 如“胆大←→胆小”,“胆”是表示被陈述的事物,“大”“小”是陈述“胆”的。 其他如“内在←→外在”,“心虚←→胆壮、自信”等都是主谓结构组成的反义词。
 联合结构是指反义词中的一些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的实词素并列组合而成的。 如“建设←→破坏”中的“建”和“设”、“破”与“坏”,都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的实词素联合组成的。 其他如“权利←→义务”、“生存←→死亡”、“收入←→支出”、“饱满←→干瘪、缺乏”,“粗壮←→瘦弱、纤细”等都是联合结构组成的反义词。
 动宾结构是指反义词的一些词前一个词素表示动作的,后一个词素是受前一个词素支配的,“刺耳←→悦耳、中听”,“刺”支配“耳”,“悦”支配“耳”,“中”支配“听”。 其他如“出工←→收工、缺勤”,“开业←→停业、歇业”,“出世←→入世”,“复工←→停工、罢工”,“归队←→离队、改行”等都是动宾结构组成的反义词。
 偏正结构是指反义词的一些词前一词素修饰、限制后一词素,以后一词素的意义为主(也就是说,前一词素是“偏”,后一词素是“正”)。 如“旺季←→淡季”中的“旺”、“淡”是修饰、限制“季”的,“季”是意义的主体。 其他如“优点←→缺点”“乐观←→悲观”,“常态←→变态”“广义←→狭义”“感性”“理性”“后方←→前线、前方”等都是偏正结构组成的反义词。
 补充结构是指反义词中的一些词后一词素补充说明前一词素,以前一词素的意义为主。 如“放大←→缩小”中的“大”是说明“放”的结果;“小”是说明“缩”的结果。 前者以“放”这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后者以“缩”这个词素的意义为主。 其他如“拉长←→缩短”、“提高←→降低”等都是补充结构组成的反义词。
 重叠结构是指反义词中的一些词是由两个相同的词素(或者同一个词)相叠而成,或者是由一个实词素和一个重叠的虚词素结合而成。 前者如“统统←→仅仅”、 “姐姐←→妹妹”等,后者如“白晃晃←→黑洞洞、黑沉沉”、“甜丝丝←→苦唧唧”等。
 从词性上说,汉语很多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都有反义词。 但反义词大量存在于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表示事物性状的形容词和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中,因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最能表现事物的矛盾对立现象。 下面我们主要谈谈名词、形容词、动词中的反义词。
 ①名词中的反义词:名词是表示事物名称的。 事物中有对立关系,于是就产生了表示对立关系的概念的名词。 如:“天堂←→地狱”、“朝气←→暮气”、“权利←→义务”、“收入←→支出”、“旺季←→淡季”、“优点←→缺点”、“败笔←→佳句、妙笔”、“宝贝←→废物、孽种”。 下面,我们举一些例子:
 同时,也只有这样做,才有可能使那些口头上反美反蒋分子即中间派右翼分子在行动上有所表现,或者跟着我党前进,或者暴露他们的虚伪而在人民面前破产。(周恩来:《击破敌人假和平的运动》)
 青萍倒是很坦然的样子,淡淡笑道:“现在虽然说是社会上文明得多了,可是男子和女子交朋友,总不能十分自然。 ”(张恨水:《魍魉世界》)
 南边的半个天响着白日,北边的半个天乌云如墨,仿佛有什么大难来临,一切都惊慌失措。 (老舍:《骆驼祥子》)
 ②形容词中的反义词:形容词是表示性质或状态的词。形容词中反义词是很多的,因为相反或对立是事物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一种,因此就产生了表示相反或对立的性质、状态的形容词。 如:“真←→假”、“高←→低”、“浅←→满”、“强←→弱”、“积极←→消极”、“光明←→黑暗”、“高尚←→卑鄙、庸俗”、“全面←→片面”、“伟大←→渺小”、“丰富←→贫乏”、“肤浅←→深刻”。 下面,我们举一些例子:
 歌颂资产阶级光明者其作品未必伟大,刻画资产阶级黑暗者其作品未必渺小,歌颂无产阶级光明者其作品未必不伟大,刻画无产阶级所谓“黑暗”者其作品必定渺小,这难道不是文艺史上的事实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我喜欢眼前飞舞着的上海的雪花。 ……它的忙碌的飞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着人身,或拥入窗隙,仿佛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 (鲁迅:《雪》)
 老爷道:“正是这说。 古有云:‘退一步想,过十年看。 ’这两句话似浅而实深。 ”(文康:《儿女英雄传》)
 ③动词中的反义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存在或者变化的词。 这类词中也有许多表示对立关系的。 例如:“来←→去”,“进←→退”,“哭←→笑”,“进攻←→退却、防守”,“降低←→升高、提高”,“上升←→下降、降下”,“增长←→降低、减少”,“团结←→分裂”,“反对←→拥护”,“强调←→忽视”,“退出←→进入、投入、加入”等。 下面,我们再举一些例子:
 凡活着的,有些出于心服,多数是被压服的。(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
 这一年,毛主席又发出指示:“扩大解放区,缩小敌占区。 “咱们分区的部队发动春季攻势,又收复了好些地区。 (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

六、反义词的发展


 语言是社会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它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它对社会的绝对的依附性,决定了它对社会发展变化的应变性。 斯大林同志指出:“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的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的历史,同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密切联系起来研究。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见《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06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我们根据这一原则观察反义词的发展变化,就会发现词的反义关系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社会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性状、动作等,因此在语言中也相应地孳生出许多反义词来。 如社会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各个社会不同的对立阶级,因此,语言中就产生了许多表示阶级对立的反义词,如地主←→农民、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剥削者←→劳动者。 随着马列主义的发展,又有修正主义产生,因此,在语言中也就产生了马列主义←→修正主义这一对反义词。 随着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反义词,如唯心论←→唯物论,导弹←→反导弹(在汉语,由于音节不同,本词典不看成是反义词),发射←→接收、溅落(指无线电波的发射和接收,人造地球卫星或宇宙火箭的发射和溅落)。
 反义词的发展除了社会的因素外,还有语言的因素。 反义词也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展。 汉语词汇从单音节向双音节、多音节发展,因此,原先单音节的反义词,随着语言的发展,也产生出许多双音节的反义词来。 如穷←→富,发展有穷困←→富裕、穷人←→富翁、贫穷←→富饶等;急←→缓,发展有急促←→舒缓、急速←→缓慢等。
 在语言因素方面,除了双音节的增加外,还有词的意义的演变而引起的反义词的发展变化。 有的词从本义中发展出引申义、比喻义等,因此反义关系也从本义发展到引申义,比喻义上来,虽然反义词在词的形式上没有什么变化,但内涵却大大丰富了。 如“红”和“白”,过去只在“红事儿”和“白事儿”这个用法上,存在着反义关系。 今天它们在“革命的”和“反革命”的意义上形成新的反义关系,如“红军”和“白军”、“红区”和“白区”等。
 由于词义的演变,词的反义关系也不断地转化或调整,有的词原先不是反义词,后来可以转化为反义词;有的词原先虽是一组反义词,后来可以转化为不是反义词。 如“穷”在古汉语里,本义是“极”、“尽”、“困厄”,它的反义词是“通”或“达”。但由于词义的演变,“穷”一方面失掉了“极”、“尽”等意思,一方面又获得了“贫穷”的意义,于是“穷”只在古汉语里保存着与“通”、“达”的反义关系,在现代汉语里,则失去和“通”、“达”的反义关系,而与“富”构成反义关系。
 各民族语言互相之间可以发生影响,特别是在词汇方面。汉语的反义词也经常吸收外国的反义词来丰富、发展自己。如“大型”和“小型”、“感性”和“理性”、“主动”和“被动”、“乐观”和“悲观”、“广义”和“狭义”、“抽象”和“具体”、“肯定”和“否定”,都是通过“借形”办法,从日语词汇里吸收过来的。 又比如,有的语言学家认为音节不同的词之间,只要意义相反或相对,也可以看成是反义词,如“革命”和“反革命”、“党员”和“非党员”等等,就是受外国语言的影响,在英语、俄语、日语里,这些都是反义词,而不管音节的长短。 会不会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后,我们语言学家和全社会也都把这类象“革命”和“反革命”、“党员”和“非党员”看成是反义词呢? 那是很可能的。 最少,当汉语也使用拼音文字之后,这些词也就成为名正言顺的反义词了。
☚ 反义词词典︱序言   古代名人字号辞典 ☛
0001075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