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南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南史Nǎnshǐ

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 “齐有南史氏 (按: 齐称史官为 ‘南史’),其后子孙氏焉。”此当以官为氏。又,《姓氏词典》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云: “出自齐大夫。居国之南,以居为氏,谓之南史氏。春秋,齐崔杼弒庄公,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将书崔杼罪者,即其家也。”

南史

南史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后以此典指不畏强暴,忠实记录史事。北魏·高允《答宗钦》:“远思古贤,内寻诸己。仰谢丘明,长揖南史。”

☚ 南浦   难弟难兄 ☛

《南史》

《南史》

《南史》是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朝更替兴亡始末的一部重要史籍,为二十四史之一。记事起于宋武帝永初元年(420),迄于陈后主祯明三年(589)。全书80卷,包括本纪10卷,列传70卷,而无志、表。《南史》与《北史》都为唐人李延寿私人撰修,历时16年,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上表奏于朝廷,成为唐修八史之一。李延寿父李大师曾仿《吴越春秋》,著述南北史,然而未成而卒。李延寿继承其遗志,继续编修。后入史馆参与修撰《五代史志》、《隋书》等史书,又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有关资料,为《南史》的编修积累下丰富的史料。《南史》主要取材于宋、齐、梁、陈等几部断代史书,加以删节、增补,改编而成,其中除删去诏书表奏之外,则以《宋书》删省为多,《梁书》增补为最。此书在编纂体例上打通南明四代的断限,形成时间上的联贯性,名为纪传体史书,实际具有通史的性质,因此弥补了四朝断代史的局限性。在编纂方法上采取事增文省,避免了繁冗赘述,既增加和保留了不少珍贵的史料,又较全面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重大史事,所以此书于后代常作为校勘南朝四史的参考依据。但《南史》只录纪和传,无志、表,对于四朝典章制度及其沿革省而不述,实为缺憾;其立传以世族或族姓为系支,常祖孙数十合为一传,又追溯其先世,而多有附会杜撰之处;叙事中还夹杂有鬼神迷信之说,而失去史实应具备的严肃性和真实性;与《北史》有重复之处,如出现一人传记立于二史的现象。后人因此对《南史》褒贬各异,北宋欧阳修、司马光等对此极为推崇,清王鸣盛则于《十七史商榷》中持否定态度。《南史》成书后在流传中浙有脱误、残缺之处,清钱大昕于《廿二史考异》中对此有所考证。《南史》流世的版本主要有元大德刊本、明南北两种监本、清武英殿本等。1935年商务印书馆据元大德本影印出版百衲本《南史》。197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南史》标点校勘本,集前人之成果,是目前一部较好的版本。


古籍名著《南史》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 可可诗词网

南史

 纪传体断代史。八十卷,唐李延寿撰。成书于唐显庆四年(659年) (撰者事迹参见“《北史》”条)。
 《南史》包括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共八十卷,起自宋永初元年(420年),终于陈祯明三年(589年),记述了南朝宋、齐、梁、陈四个封建王朝共一百七十年的历史。
 《南史》本纪十卷分别是: 《宋本纪》三卷,《齐本纪》二卷,《梁本纪》三卷,《陈本纪》二卷。《南史》的本纪部分分别按宋、齐、梁、陈的顺序编次,用以通贯南朝的政治、军事等大事。如《宋本纪》记载了刘裕灭后秦,于永初元年(420年)“即位于南郊”,建立宋朝。《齐本纪》记载齐高帝自立为帝后,按虞玩之的建议,设立校籍官,进行“校籍”。各本纪对一代政治、军事大事都有记载。
 列传七十卷分别是:《后妃列传》二卷、《宋宗室列传》二卷、《陈宗室列传》一卷、《齐宗室列传》四卷、《梁宗室列传》四卷、《宋诸臣列传》二十六卷、《齐诸臣列传》六卷、《梁诸臣列传》十卷,《陈诸臣列传》八卷、《循吏列传》一卷、《儒林列传》一卷、《文学列传》一卷、《孝义列传》二卷、《隐逸列传》二卷、《恩倖列传》一卷、《海南诸国列传》二卷、《贼臣列传》一卷。一般列传分别按朝代集中编次,于贯通之中仍可略见一个朝代历史人物的风貌。《南史》并非单纯节抄“四书”,它根据当时所能见到的史料作了不少补充。例如:王琳、张彪等人的专传,在《循吏》、《文学》、《隐逸》、《恩倖》等类传中也补充了若干人的整编传记。所补史料,有价值极高的,如《郭祖琛传》,通过他所上的封事,对梁武帝残民佞佛的弊政可见一斑。传中载:梁武帝强征兵士,兵士逃亡,全家连坐。借此“录质家丁;合家又叛,则取同籍;同籍又叛,则取比伍;比伍又叛,则望村而取。”梁武帝信佛。王公贵族竞造寺院浮图,建康僧尼达十余万人,郡县更不可胜言,“天下户口,几亡其半。”寺院则“资产丰沃”。《茹法亮传》中所记载的唐寓之起义部分,《边陵王子伦传》和《吕文显传》记载了宋、齐两代中书舍人和典签权力膨胀的事例,也是前史所没有的。另外,《南史》各类传在编次上不同于其他一般列传,它是在各个传目之下分别贯串了南北各朝的同类人物,这是其特点之一。
 《南史》和宋、齐、梁、陈四书比较,从史料角度来看互有短长。四书史料较多较详,经过删节,篇幅仅及原书总和的二分之一,不免缺略。它所删掉的,是本纪中的表文诏令和列传中的奏议诗文等。如此纠正了四书繁杂臃肿之缺点,使之更加显目清晰。可也有删节不当处,如北魏李安世关于均田的奏疏,梁朝范缜有关神灭的辩论,《南史》对之摒弃不录或删存无几。另外,李延寿自序中说他补充的史料多来源于“杂史”或“小说短书”,常能使人物形象生动,在《何佟之传》可以见到,同时也掺入了大量的神鬼故事,谣言谶语、戏谑笑料。还有《南史》过于突出门阀地位,采用家传形式,父子祖孙同传,不管时代早晚,一姓一族,同集一篇,成了世姓大族的谱牒,朝代难辨。
 《南史》文字流畅,简明有力,为历代史家所公认。司马光曾称赞说:“乃知李延寿之书,亦近世之佳史也。虽于𥘌祥诙嘲小事,无所不载,然叙事简径,比于南北正史,无烦冗芜秽之词,窃谓陈寿之后,惟延寿可以亚言之也。”(《贻刘道元书》)。清人梁章钜也说:“自《南北史》行,而八书俱微,诵习者鲜,故愈久而阙失愈甚。”(《退庵随笔》)
 前人研究中以清人李慈铭的《南史札记》和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张烩的《读史举正》、洪颐煊的《诸史考异》较有参考价值。
 现存《南史》最早版本是元大德年间路州府刊本,商务印书馆的百衲本影印过此本。较重要的版本有毛晋的汲古阁本,明万历南北监本,金陵书局本,清武英殿本。其中以汲古阁本和武英殿本较好。一九七五年中华书局的标点本就是以百衲本为底本,以汲古阁本、武英殿本进行通校,以南北监本和金陵书局本作为参校的。中华书局本是最流行的版本。

南史

❶借指勇于直书的史官。唐权德舆《奉送孔十兄宾客承恩致政归东都旧居》诗: “南史编年著盛名,东朝侍讲常虚伫。”
❷代称史册。唐高适《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诗: “盛烈播南史,雄词豁东溟。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太史书曰: ‘崔杼弑其君。’ 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春秋时,齐庄公为大夫崔杼所杀,齐太史直书崔杼弑君,被杀; 弟又书,复被杀。南史执简以往,准备冒死直书,途中得知史官已记录此事,才返回。

《南史》

纪传体通史。汇合删节《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而成。唐李延寿撰于643~659年,历时16年。《南史》共80卷,含宋本纪3卷,齐本纪2卷,梁本纪3卷,陈本纪2卷,列传70卷。起自420年,讫于589年,记169年宋、齐、梁、陈四朝之史事。清李清把它和《北史》合成《南北史合注》191卷。其通行版本有3种。

南史

182 南史

断代史史书。80卷,本纪10、列传70,唐代李延寿撰。记载南朝自宋永初元年(420)迄陈禛明三年 (589),宋、齐、梁、陈四代,170年史事。延寿父大师曾撰南北史书,未成而殁。延寿继承父志,以其父旧稿,参考已出宋、齐、魏诸书和已撰成尚未颁行的梁、陈、周、齐、隋诸书,历时16年,私家修成此书。该书取材于八代史,在史料上确有增加,且可对八代史进行考订勘误,文字简练易读。清初李清注南北史,书成未刊。

☚ 周书   北史 ☛
南史

南史

纪传体南朝史。二十四史之一。八十卷。唐李延寿撰。李延寿(生卒年不详),字遐龄。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太宗贞观中官太子典膳丞、崇贤馆学士。参与编撰《晋书》、《隋书》、《五代史志》(即《隋书》十志),成《太宗政典》三十卷。延寿父大师夙志撰写一部汇合南北朝各政权历史的编年体史著,然志未竟而终。延寿继承父志,利用参加史馆修史之余暇,抄录勘究,参酌杂史,奋笔十六年,撰成纪传体《南史》、《北史》。
《南史》记事起宋永初元年(420),迄陈后主祯明三年(589),计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述宋、齐、梁、陈四朝兴亡,共一百七十年历史。撰写中,除用其父大师书稿外,主要以《宋》、《南齐》、《梁》、《陈》四书为本。其总四书为一史,即打破四书各记一朝,各自为书的界限,而以《南史》贯通之。如四书中各有帝纪,将其中的本纪联缀在一起,即成《南史》宋本纪三卷,齐本纪二卷,梁本纪三卷,陈本纪二卷。列传的编排,大体也按宋、齐、梁、陈四朝先后顺序,先叙宗室诸王,次述将相名臣等,一朝一个段落。凡四书中原有的类传,《南史》以朝代为序,仍将其编入同一传内,如《后妃传》、《孝义传》。若四书中类传不划一,《南史》则视其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如《宋》、《齐》二书有《恩幸传》,《梁》、《陈》二书却无此类传,《南史·恩幸传》除钞撮《宋》、《齐》二书外,又从其他史料中补充了梁、陈二代恩幸类人物的传记。又如《梁书》有《止足传》,载顾宪之、陶季直、萧眎素三人。《南史》取消了《止足传》,而将此三人分别移入《顾觊之传》、《孝义传》和《萧思话传》中。若属祖孙父子,《南史》则打破朝代界限,将其分别集中在一起编次,传一人而其子孙皆附于传内。如王昙首及其子孙,《宋书》、《南齐书》、《梁书》分别有传,《南史》将其集中附于《王昙首传》下,编入《南史·宋臣传》中。唐代一统,承南北朝二百年分裂而起,是民族融合、疆域统一的历史趋势使然。延寿《南史》站在统一的立场上,将宋、齐、梁、陈四朝作为一个整体来叙述,正是统一大势在史学上的反映。史家多谓《南史》、《北史》上比《史记》,合南北为一,各朝连贯,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同为通史,而与其他断代史不同。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亦为通史,故亦称道《南》、《北》二史之通。南北朝世家大族兴盛,谱牒盛行,史书为之族谱化。这一特点,在《南史》中表现突出。《南史》打破时代界限,按族姓立传,祖孙父子兄弟合于一传之内,对此种作法,《四库提要》讥之,以为家史不当用于国史,赵翼亦谓父子兄弟连类而下,“竟似代人作家谱”(《廿二史劄记》),然当时高门秉政,虽政权变更,国亡而族不亡,门阀地位极为突出,《南史》突出族姓,正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且南北朝各代都不长,一人事迹分为数朝,为便于阅览,将一家人物集于一传,亦不失为一种较好的作法。《南史》所记南朝一百七十年历史,文字大大省于《宋》、《南齐》、《梁》、《陈》四书,篇幅由二百五十一卷减为八十卷。南朝四史因各自为书,记载未免重复,且头绪纷繁,研习者颇难周览。《南史》“除其冗长,捃其菁华”,删除了四书中大量的檄文,诏令、奏章、策文。如《宋书·武帝本纪》载有檄文、诏令、奏章、策文等总计共三十六篇之多,且均悉载全文。经《南史》斧削后去其繁冗,文字大为简洁。因《南史》卷帙不繁,头绪简明,叙事清晰,钞写易成,颇便于研习者,是故该书面世后压倒南朝四史。且其虽系删节南朝四书而成,亦并非只删不增。南朝四书作者每因为尊者讳、为王者讳而存心掩盖史实,《南史》多据其他史料订正恢复其原貌。如《南齐书·萧嶷传》,萧子显在为其父立传时多隐其恶,《南史》则披露萧嶷后房姬妾众多达千余人,经荀丕规谏后始稍收敛减去。又萧嶷之死,为皇太子萧长懋加害所致,《南齐书》对此事只字不提,《南史》则据事直书。又如宋、齐间所谓“禅让”,原系萧道成逼迫宋顺帝退位取而代之,后又将其杀害,《南齐书》却存心回避了。而《南史》对此事有详细记载,姚思廉据其父察旧稿撰成《陈书》,姚察系陈旧臣,故《陈书》于陈霸先篡位事歪曲为梁敬帝禅位于陈,而对陈霸先派刘师知杀害梁敬帝一事完全隐去。《南史》则不为之隐讳,又在《刘师知传》中正面披露梁敬帝遇害经过。此外,《南史》中补充了王琳、张彪等人的专传;在《郭祖琛传》中揭露了梁武帝残民佞佛之事;《巴陵王子伦传》和《吕文显传》记录了宋齐两代中书舍人和典签权力膨胀的事例。这些史实,均为南朝四书所不载。《南史》亦有缺陷。如《梁书》原载范缜《神灭论》原文近二千字,是为我国古代反佛的重要文献,《南史》将其删为百余字。《南史》好谈鬼神灾异,其中有因袭四书者,亦多有延寿增加者。如《南史·齐高帝本纪》所载怪诞不经事千余字,皆为《南齐书》所无。故《南史》与南朝四书各有短长,可互相依存。
1975年中华书局以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为工作底本,对《南史》进行点校,并以南、北监本、金陵书局本作为参校,又吸收了前人的校勘成果,新编了总目,出版了《南史》点校本。这是目前该书较好的一个版本。

☚ 晋书   北史 ☛

南史

纪传体正史。唐李延寿撰。全书八十卷,有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无表、志。作者编撰本书,主要据其父李大师旧稿,并将宋、齐、梁、陈四书加以删削、联缀、迁移,并增加部分史料,条理清楚,文辞简洁,可校勘和补充宋、齐、梁、陈四书之误和不足。本书列传中,不分朝代,将祖孙父子列为一传,有如谱牒,不便查阅,有的地方行文过于简要,导致史事不明,也是一失。明末清初李清撰《南北史合注》一百九十一卷,未刊,清周嘉猷著《南北史表》七卷。

南史nán shǐ

《本草纲目》水部第5卷井泉水(11)。纪传体史书。唐李延寿撰,成书于659年,80卷。记南朝170年历史,始宋初元年,终陈祯明三年(420-589)本纪仿《史记》,皆以朝代为次,分别称宋本纪、齐本纪、梁本纪、陈本纪。列传有后妃、宗室、诸臣、循吏、儒林、文学、孝义、隐逸、恩幸、海南诸国、贼臣诸目,于南朝人物史迹,皆前后贯穿,通为一编,较为简洁易读。

南史

八十卷。李延寿(见前篇)撰。李延寿之父李大师在隋末参加窦建德政权,任尚书礼部侍郎,后来失官转而著史,未完成而逝。李延寿继承父志编史。《南史》、《北史》是属于私人编撰一个时期的纪传体通史。李延寿在太宗贞观年间,曾先后参加修撰《隋书》、《五代史志》等工作,有机会遍观南北朝诸史,这就为他撰《南·北史》提供了便利。他还撰有《太宗政典》。他编史是在其父李大师旧稿基础上,又有南北朝八史抄本为其采录,还收集了一千多卷杂史为补充史料。从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开始撰写,到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经过十六年时间(公元420年)完成。《南史》从刘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开始,到陈祯明三年(公元589年)止,包括宋、齐、梁、陈四朝一百七十年历史。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共计八十卷。《南史》没志也没表。编写方法按南朝宋、齐、梁、陈顺序排列的。《南史》本纪十卷,即宋本纪三卷,齐本纪二卷,梁本纪三卷,陈本纪二卷。列传也是按朝代先后顺序编排的,先是宗室诸王,之后是将相名臣等,一朝一段。而类传是将几个朝代的同一类人物,按时间先后,编在一个传内。此外《南史》还有《文学传》。《南·北史》的史料主要根据八书,又新增了杂史中的不少史料,反映了历史的真实。而《北齐书》散失残缺的,后人又取《北史》补足,可见其价值了。《南·北史》的缺点是作传不分朝代,把祖孙父子摆在一起了,不便查阅,又无表、志,对典章制度不好了解。明末清初的李清有《南北史合注》。周嘉猷的《南北史表》工具书,中华书局1974年、1975年出版的《南史》点校本为最通行版本。

南史

南朝史书。纪传体。唐李延寿撰。80卷,包括本纪10卷,列传70卷。延寿字遐龄,祖籍陇西(今甘肃临洮),世居相州(今河南安阳)。官至崇贤馆学士、符玺郎,兼修国史。其父李大师(570—628)不满南北朝断代诸史重复互诋,欲编年汇集诸史为一书,未竟而卒。延寿遂因父旧稿,依《史记》纪传体例,编撮南朝宋、齐、梁、陈四史及诸家杂史,删繁就简,并补充新史料,著成此书。书成于唐高宗显应四年(659),共170年历史。为研究南朝史迹的重要书籍。纪传中包含不少民族史资料。尤其记述南北交往,具有连贯性,绝非断代诸史可及。《夷貊传》2卷,分别叙述海南诸国林邑、扶南等;西南夷诃罗陀国、呵罗单国、婆皇国、婆达国、阇婆达国、槃槃国、丹丹国、干陀利国、狼牙脩国、婆利国、中天竺国、天竺加毗黎国、师子国;东夷高句骊、百济、新罗、倭国、文身、大汉、扶桑;西戎河南吐谷浑、宕昌及邓至羌、武兴氐;荆雍州蛮、豫州蛮;西域高昌、滑国、呵跋檀、周古柯、胡密丹、白题、龟兹、于阗、渴盘陀、末、波斯;北狄蠕蠕(柔然)等情况,是研究南北朝民族史及中外交通史的珍贵资料。版本有明南、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百纳本等。1975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另明清之际李清《南北史会注》191卷,清周嘉猷《南北史表》7卷,可资参考。

南史

纪传体南朝史书。唐李延寿撰。共八十卷,计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无表志。记述了南朝宋、齐、梁、陈一百七十年间的史事。本书与 《北史》汇合南北各朝历史,反映了全国统一后南北各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要求。书成后流传甚广。

南史

书名。唐李延寿撰。纪传体南朝史。叙述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历史。八十卷,其中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作者据其父所编《南史》旧稿,删并南朝宋、齐、梁、陈四书中部分册文、诏令、奏议及文章等,参考吸收当时所见杂史,剔除封建割据政权互相敌视的用语如“索虏”之类而成。该书通叙南朝历史,语言简练,事多文省,前后贯穿,反映了全国统一后南北各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要求。书成后流传甚速,压倒南朝诸史。研究南朝历史时,可与南朝诸史参照使用。(参考图25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