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半两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半两钱 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诸侯国内各个地区也自铸货币,其形状、大小、轻重各不相同。由于各国货币价值不等,换算困难。秦灭六国后,结束了战国时期流通紊乱的货币,废除了各种刀币、布币,规定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镒(重20两,一说重24两)为单位;以圆形方孔的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称“半两钱”。上币用于大数目的支付,下币用于民间日常交易。秦半两这种钱在我国奠定了各朝代铜钱的基本形式。以后,就以“孔方兄”,或者作“方兄”、“孔兄”当作钱币的别名。为什么环钱从圆孔变方孔?有一种说法是,古代人的宇宙观都以天为圆,以地为方。铸圆钱用方孔,就是“天圆地方”的意思。另一种说法是,秦始皇,为求得长生不老,特别崇拜方士,因而秦半两也就用了方孔铸造(因都有“方”字)。还有一种说法是,古钱的外圆似城市,代表国家和政权,内方孔似水井,代表商业或贸易。这便是“市圆井方”说。总之,方孔钱可以减少钱身的周转磨损,又可以贯串起来(古称一贯钱)即以一千铜钱穿成一贯),这都是有道理的。 半两钱 半两钱banliangqian形制为圆形方孔,重12铢(我国古代规定1两为24铢),有钱文曰“半两”。“半两”二字分列方好(即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两”。战国末期,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初行钱”,即指秦国开始由王室铸造货币的流行, 标明秦国王室专铸货币制度的确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废除战国时期流通的刀、布、郢爰和贝币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货值不一的庞杂混乱的六国货币, 把秦统一货币的政策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西汉初年所铸的钱,虽陆续减轻重量,仍称“半两”。如吕后二年(前186)减为八铢,文帝五年(前175)减为四铢,民间私铸的半两,有轻不足一铢的,因其轻薄如榆荚,故称“榆荚半两”。汉武帝初铸三铢钱,元狩五年(前118)废除半两钱,始铸五铢钱。 秦半两钱 ☚ 秦度量衡 秦长城 ☛ 半两钱 半两钱货币。秦铸汉废。《汉书·武帝纪》:“〔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 罢半两钱,行五铢钱。” (见: 半两) ☚ 半两 邦都之赋 ☛ 半两钱 半两钱banliangqian秦钱币。1980年咸阳市秦咸阳二号宫殿建筑遗址出土。共25枚。铜质,圆形方孔。依大小可分为两种。一种钱径2.7厘米,重5.3克,方孔正面边长0.8厘米~0.9厘米,背面边长0.65厘米~0.7厘米。有郭,钱文“半两”,笔画规整,文有隶意;另一种钱径2.3厘米,重2.5克。“半两”2字较小,模糊不清。现藏咸阳博物馆。 ☚ 半两钱范 汉元帝王皇后陵 ☛ 半两钱 半两钱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发行的统一货币。以铜为之,内方外圆,文曰半两, 重如其文, 为下币。 ☚ 秦钱 黄金 ☛ 半两钱 半两钱亦称“秦半两”。 中国古代铜铸币。始铸于战国时期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为秦国圜钱中最重要的一种圆形方孔铜钱。重量为半两,即12铢。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同年统一币制,以黄金为上币,单位为镒,以半两钱为下币。 从此,各种形态的布币、刀币以及贝币均统一在方孔圆钱的形制之下。 半两钱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由中央政府专铸,结束了六国时期钱币形制各异、单位重轻不一的紊乱局面,具有法定的金属含量、钱币名称和统一的形制。钱文“半两”二字分列方形穿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两”,使方位上下有一定规矩,容易识别核计。汉初货币仍袭秦制,所铸铜钱仍称半两,名称虽然不变,但实际重量不断减轻。 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铸八铢半两,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铸四铢半两。 民间私铸半两,甚至轻到一铢以下。 汉半两钱有的轻薄小如榆荚,故又称“荚钱”。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废半两钱,改行“五铢钱”。 ☚ 剪首刀 秦半两 ☛ 半两钱 半两钱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刀、布、贝等货币,以半两钱为全国统一的铜铸币。圆型方孔,肉好无郭,面文为“半两”二字,每枚重约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经一寸二分”。史称“秦半两”。汉初时仍铸“半两”钱,称为“汉半两”。虽面文仍为“半两”,但每枚钱币不断减重,“半两”有名无实。如吕后二年(公元前168年)所铸“半两”钱实重只有八铢;汉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所铸“半两”钱实重仅有四铢。而民间私铸的“半两”钱有轻到不足一铢者,因其轻薄如榆荚,故称“榆荚半两”或“荚钱”。至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铸行统一的“五铢钱”时,废除“半两”钱。 ☚ 印子金 五铢钱 ☛ 半两钱古钱名。汉文帝时嫌荚钱多而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