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拳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拳参 【名称出处】:《图经本草》 【概况】: 异名 山虾子(《江苏植物志》),倒根草(《新疆药材》),破伤药(《河北药材》),虾参(《山东中药》),刀枪药、草河车(《中药志》)。 基源 为蓼科蓼属植物拳参的根茎。 原植物 拳参Polygonum bistorta L(Bistorta officinalis Raf.) 历史 拳参一名最早出现在宋《图经本草》的外草类中,书中载“拳参生淄州田野,其叶似羊蹄,根似海虾黑色,五月采,捣末用之淋渫肿气。”所附之图极其简单,但确是指蓼科植物,根据其图和文所绘所叙很难说明其为本种,但由于根茎外表紫褐色,呈扁圆柱形的弯曲,并具有细齿的环节,故似虾。日本学者松村任三首先以P.bistorta L.作为拳参的原植物。 后继学者牧野富太郎曾指出,以本种为拳参的原植物不妥。但现在已成定论,此外拳参过去尚有紫参之名,在《图经本草》中曾载紫参不止一种,所绘的图也均不相似,其文中有云似羊蹄者,其图有一晋州紫参似蓼科植物,日本学者岩崎常正将蓼科植物P.suffultum Maxim定为紫参,而将P.bistorta L定为拳参,但此后有将拳参和紫参均指为P.bistorta L。 同时由于古代的紫参又名牡蒙,牡蒙应是蚤休(又名重楼)属中的一种王孙的别名,因而紫参,牡蒙、王孙三者混淆;故有以王孙为紫参,这样拳参,紫参和重楼之间发生混淆,故拳参就有了与重楼相同的草河车之名。*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0~90cm。根茎肥厚扭曲,外皮紫红色。 茎直立,单一或数茎丛生,不分枝。根生叶丛生,有长柄;叶片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12~18cm,宽2.5~6cm,先端短尖或钝,基部心形或圆形,下延成翅状,边缘外卷,无毛,或有时下面疏被柔毛。茎生叶较小,近乎无柄,叶片披针形至线形;托叶鞘膜质,管状,长达3cm。 穗状花序顶生,长达6cm;花小,花被白色或淡红色;5裂,裂片长达3mm;雄蕊8,著生于花被基部;子房上位,花柱3裂。瘦果三棱形,长约3mm,褐色,常包于宿存的花被内。 花期7~8月,果期9~10月。 (图见《江苏植物志》.下册.105页.图888) 生境与分布 生长于山坡草丛阴湿处。 分布于中国华北、西北、山东、江苏、浙江、湖北、河南等地。 *注 拳参的原植物在各地尚有多种混乱品种,其中有珠芽参P.viviparum Linn,叶柄上部不具下延的翼,花穗较细,中下部常见珠芽,吉林,内蒙古常用其作为草河车。 毛耳叶蓼P.manshuriense V.Petr形似耳叶蓼,但茎通常有6个节;叶下面有密被短柔毛,吉林个别地区以此作为草河车。倒根蓼P.lapidosum Kitag.形似石生蓼,但植株较矮。 叶下面密被短柔毛,基生叶与茎下部叶无突起的脉端,吉林个别地区以此作为草河车。 有狐尾蓼P.alopecuroides Turcz.基茎叶不抱茎,无叶耳,叶为草质,向后略反卷,茎上部叶常呈丝状,内蒙古常以此代用草河草。球穗蓼又称圆穗蓼P.sphaerostachyum Meissn.高约10~35cm,基生叶矩圆形或线形,边缘向下反卷,无毛或下面有柔毛,花序穗状矩圆形,顶生,花排列紧密,白色或淡红色,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作拳参用。。 【生药】: 采集 春初发芽前或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根茎,除去茎叶及泥沙,晒干,再除去细根。 药材主产于中国华北、西北、山东、江苏及湖北。 鉴别 性状 拳参根茎扁圆柱形,常弯曲成虾状,两端圆钝或稍细,长6~15cm,直径1~2.5cm;表面紫褐色或紫黑色,稍粗糙,有较密环节及根痕,一面隆起,另面较平坦或略具凹槽。 质硬,断面近肾形,浅棕红色至棕红色,有35~50个黄白色维管束细点排成断续环状。 气微,味苦涩。以粗大、坚硬、断面浅红棕色、无细根者为佳。 珠芽蓼根茎团块状或不规则扁圆柱形,有时弯曲成虾状,长3~4cm,直径0.7~1.5cm,表面棕黑色,密具环节,断面灰棕色至浅棕紫色,有15~20个维管束排列成环。 显微 根茎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切向延长的木栓细胞,深褐棕色,常含棕色物。皮层约占横切面的1/4。 维管束外韧型,髓甚大。 本品薄壁细胞中含大量草酸钙簇晶及淀粉粒。(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178页.图144) 粉末:淡棕红色。 ❶ 草酸钙簇晶较多,直径15~75μm。 ❷ 具缘纹孔、网纹、梯纹及螺纹导管,直径12~72μm,导管旁常伴有木纤维。 ❹ 木栓细胞表面观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壁薄,略弯曲。 ❺ 有的薄壁细胞充满黄色、黄棕色或红棕色物。 ❻ 单粒淀粉直径3~22μm,脐点明显,层纹不明显,复粒由2~4分粒组成。(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279页,图133)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 。【化学】: 含鞣质(8.7%~25.0%),淀粉(12%~45.81%),糖类(5.7%~7.5%),果胶、树胶、粘液质、树脂等。 鞣质中有可水解鞣质、缩合鞣质,尚有没食子酸、并没食子酸(Ellagic acid)、D-儿茶酚(D-Catechol)、L-表儿茶酚(L-Epi-catechol)、3,6-二没食子酰葡萄糖(3,6-Digalloyl-glucose)。另有葡萄糖和β-谷甾醇[1,2]顺及反式阿魏酸、咖啡酸,原儿茶酸,绿原酸,丁香酸等[3]。 可溶性硅[4]。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022 [2] 中药志.第2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77 [3] CA1988;108∶156523g [4] 中国中药杂志 1990;15(9):555 。【药理】: ❶ 拳参渗漉液与明胶制成的“止血净”1号,用于犬和绵羊各种止血实验(股动脉切断、肝脏剪口、脾脏切除等出血)均有一定的止血效果。 ❷ 拳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等均有抗菌作用(平板打洞法)。 毒性 本品提取液(100%)小鼠ip的LD50为0.33g/只。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59 。【药性】:性味 苦,凉。 ❶ 《现代实用中药》:“酸、苦。有小毒。 ” 功效 清热镇惊,除湿消肿。 主治 热病惊搐,破伤风,赤痢,痈肿瘰疬。 ❶ 《图经本草》:“捣末,淋渫肿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研末作丸、散。 外用:捣敷,煎水含漱或洗涤。 使用注意 无实火热毒者不宜。 阴证外疡忌服。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金银花、蒲公英,外洗治湿疹痔瘘。 ❷ 配白头翁、黄柏,治肠炎、痢疾。 方选和验方 ❶ 复方拳参片(中级医刊1985;(9))治胃十二指肠炎及溃疡:拳参、白及、海螵蛸、陈皮、寻骨风等制成。 每次服用8片,每日3次,30天为1疗程,未愈者可再服1个疗程。 ❷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细菌性痢疾:鲜拳参、鲜蒲公英各12g,鲜黄芩10g,小儿酌减。水煎服。 ” ❹ 感冒退热冲剂(《实用中药手册》)治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大青叶、板蓝根、拳参、连翘制成。开水冲服,1次18~36g,1日3次。 单方应用 ❶ 拳参注射液(《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慢性气管炎:用1∶1拳参注射液(1500g拳参制成1500ml),每1ml含黄酮2.2~2.5mg。每次2ml,每日2次,肌肉注射,10天为1疗程。 ” 制法:1)取紫参900g,磨成粗粉,100g磨成细粉。 将其粗粉用70%乙醇润湿后,按渗漉法渗漉。收集渗漉液,减压回收乙醇后浓缩成稠膏状,与i00g细粉混合。置真空干燥箱内真空干燥,磨成120目细粉。2)将紫参浸膏粉,用95%乙醇润湿,制成软材颗粒后,50~60℃烘干压片即得。 紫参1000g制成1000片。 成人每次服3~4片,每日3次。 ❺ 《中草药学》中册:“治痢疾、肠炎:拳参30g,水煎服。”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