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金寨县
金寨县地处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鄂豫皖3省8县结合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2′~116°11′,北纬31°6′~31°48′之间。全县辖28个乡(镇),438个村。总面积3 8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2.53千公顷,山场284千公顷。总人口61.9万人。农民人均收入772元。境内修建了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蓄水50亿立方米,淹没良田6.67千公顷,山场9.33千公顷,移民10万人。金寨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3℃,年均降水1 330毫米,年均日照时数2 160小时,无霜期180~220天,境内气候温和,物产资源丰富,素有丝绸之乡、名茶产地、板栗富园、木竹基地、菌药宝库、水电重地、旅游佳境之称。1994年,金寨县粮食总产量10.6万吨,比1990年增长17.8%,复种指数由1990年的152%上升到174%。桑园发展到17.2千公顷,年产茧6.5万吨,连续23年居全省首位;茶园面积7.67千公顷,年产干茶1 420吨;板栗面积27.13千公顷,年产板栗4 500吨;食用菌突出木耳、香菇的发展,年产木耳24吨,香菇42吨;药材以茯苓、天麻等为重点,年产茯苓2 000吨,天麻1 500吨。有林地面积218千公顷,活立木蓄积量69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8%,获“全国造林绿化百强县”和“全国经济林先进县”称号。全县开通了程控电话;小水电装机17 615千瓦,年发电量3.1亿度,用电户占总户数90%以上;通车里程1 000多公里,50%以上的村晴雨通车;有效灌溉面积15.13千公顷。全县共有农业科技干部1 800多人,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取得农业科技成果94项。1994年,农业总产值4.4亿元,比1990年增长47.8%,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
改革开放以来,金寨县从县情实际出发,积极探索茧丝绸系列开发一条龙,走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金寨县的茧丝绸系列开发,经历有三个阶段:1979—1984年起步阶段,发动千家万户栽桑、养蚕,强化原料基地建设;1985—1990年初级开发阶段,随着原料基地壮大,相继办起了缫丝厂、丝织厂、蚕种场等骨干企业;1990—1994年支柱产业形成阶段,坚持一手抓基地发展,一手抓主攻深加工,新上了绢纺、炼染、丝毯、丝棉、成衣等项目。
(1) 坚持常抓不懈。茧丝绸支柱产业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十几年来,中共金寨县委、金寨县人民政府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但确定的经济发展路子始终没有变,而是换届不换兴县战略,坚持多年不动摇。
(2) 坚持总量扩大。金寨县的茧丝绸系列开发经历了“栽桑热”、“卖茧难”、“蚕茧大战”和市场疲软的风风雨雨,经受了粮食放开涨价的冲击,但中共金寨县委、金寨县人民政府始终认定规模大、风险小,规模小、风险大的发展思路,任凭东西南北风,坚持发展。全县已建立桑园万亩以上,年产万担茧以上的镇2个,250吨以上的乡镇9个,50吨以上的村24个。
(3) 坚持农工互促。全县丝绸加工企业已发展到60多家。缫丝厂已达19家,年吞吐鲜茧1.25万吨,加工能力已大于生产能力。针对这一情况,
❶推行工厂直接办基地。1994年,全县8个缫丝厂直接开发规模桑园12处、730公顷,有的租赁经营,有的同乡村联合开发;有的租赁后承包给养蚕能手经营。
❷实行以工补农。近几年,全县丝绸加工业每年从税后利润中挤出资金反哺农业。1994年,用茧厂家每千克鲜茧主动拿出0.10元返给乡镇,全县提取50多万元用于扶持蚕桑基地建设。
❸划分原料供应范围。实行谁建基地、谁扶持生产、谁提供服务、谁收购产品的原则。
(4) 坚持配套完善。
❶建立蚕业风险保障机制。市场处于低谷时期,制订蚕茧最低收购保护价。收购单位微利经营,加工企业让利于民;市场畅销,实行宏观调控,兼顾农民、流通部门、丝绸厂家三方利益,使其三方有利,各方满意。
❷蚕茧经营实行有限放开。以丝绸公司主渠道经营为主,允许供销社、蚕业开发总公司和丝厂三家符合条件的站点参与竞争经营,同时,鼓励和支持丝厂与年产茧15吨以上的村联办茧站,打破独家垄断经营的计划经济格局。
❸建立县乡两级蚕业发展基金。为加大桑蚕业资金投入,全县从用茧单位每千克鲜茧提取县乡两级蚕业发展基金0.56元,75%返给乡镇用于蚕桑生产,25%留县作为新技术推广基金。
(5) 坚持科技投入。
❶全面推广优良蚕种。近几年,重视狠抓了二元种的推广普及,全县共生产二元种40万张,二元种普及率达100%。
❷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力度。相继推广了“小蚕片叶立体育”、“桑园间套种”、“桑苗绿枝扦插”、“叶面喷肥”等八项新技术,覆盖面达90%以上。
❸全方位开展养蚕技术培训。为把植桑养蚕技术普及到千家万户,相继举办了乡镇干部技术培训班,并从在校中小学生抓起,把栽桑养蚕技术编成课本,列入教学内容,在4所职业中学开办蚕桑专业班。与安徽农业大学挂钩,举办两年制蚕桑专业大专班,培养“永久”型人才80名,现已成为全县蚕桑生产技术辅导和蚕种生产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