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金人
置放于秦阿房宫前的十二尊大铜人。《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于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后,“收天下兵,聚之咸阳, 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这十二尊大铜人,均高三丈,各重千石,折30751公斤,穿着少数民族的服装,胸前都铸有李斯所篆、蒙恬所书的“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诸侯为郡县,一法律,同度量”的铭文,放置在阿房宫宫门之外。西汉时移此十二金人于汉长安城长乐宫大夏殿之前。《汉书·王莽传》载, 地皇二年(公元21年), “莽梦长乐宫铜人五枚起立,莽恶之,念铜人铭有‘皇帝初兼天下’之文,即使尚方工镌灭所梦铜人膺文。”东汉末年,董卓椎破铜人铜台以铸小钱, 余二枚徙清门里。三国时期,魏明帝于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欲将此二铜人徙往洛阳,载至霸城,因重不可致,便留之。十六国时,后赵石虎将此铜人徙于邺都 (今河北磁县南)。前秦符健又徙回长安城而销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