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少与十二多
道家养生的12项重要内容。出自《小有经》,后世的《养性延命录》、《备急千金要方》及《医心方》均有转录。“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针对每一项加以解释说明,形成“十二多”:“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志,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愁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憔煎无欢。”此12项内容均论述的是机体对外界刺激在情志方面的应答反应,即“情”。古代养生家主张行十二少、除十二多,并将此作为学道者必修内容之一,锻炼有效地把握情感活动,不至七情太过。但是,对于同样的外界刺激,不同人产生的情志波动会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究其根源在于各人的“性”不同,即“情由性生”。所以,“十二少与十二多”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修养心性。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曾说,行此十二少,是养生的关键。如果十二多不除,就会阴阳失调,气血紊乱,导致丧生。只有不多不少地把握好分寸,才差不多是掌握养生之术了。孙思邈身体力行,坚持不辍,享年10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