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北魏孝文帝改革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时实行的政治改革。自北魏文成帝以后,北方的民族矛盾已趋缓和,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另外,北魏与南朝力量已趋均衡,漠北的柔然力量也很衰弱,外部威胁消除,改革有了条件。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时(471~499年)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巩固封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一系列政治改革。484年,颁行俸禄制,禁止官吏自行向农民征税,统一财政收支。485年,颁布均田令。486年,又建立三长制。孝文帝即位时年仅5岁,以上改革均由冯太皇太后主持决定。孝文帝亲政后, 又进一步实行改革。于494年迁都洛阳。在此前后,还颁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把拓跋氏改为元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等,共计改鲜卑118姓为汉姓。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规定鲜卑族的八大姓与汉人头等士族大地主崔、卢、李、郑四姓门第相当。孝文帝亲自娶汉大姓女为后宫;禁士民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禁止说胡语,改说汉话。规定官吏在30岁以下的人再说胡语,一律“降爵黜官”;凡迁至洛阳的鲜卑人都要以洛阳为籍贯,死后葬在洛阳,不许归葬平城;仿效南朝的政治制度等等。这些改革,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有利于生产发展,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即拓跋宏 (471—499年在位),鲜卑族,为加强中央集权,缓和阶级矛盾,他亲政前后,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主要内容有: 太和八年(484),颁行俸禄制,禁止官吏任意向农民征税,统一财政收支; 太和九年(485),颁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分配给农民一小块土地,使荒地与劳动力结合起来; 次年,又建立三长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邻、里、党各有长,责成三长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 太和十七年 (493) 迁都洛阳,并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以汉姓、汉语取代鲜卑姓氏、语言,革除鲜卑旧俗,使鲜卑贵族与中原士族通婚,又改易服装等。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对于巩固北方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民族融合、加速拓跋族的封建化进程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 范缜 六镇起义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