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动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动词 (1)表示动作、行为:坐、立、拜、观、临、往、行。 (2)表示存在、变化:消、亡、存、长。 (3)表示心理活动:思、念、惧、愤、怨、喜。 (4)表示使令:使、令。 (5)表示可能、意愿:可、得、能、敢、肯。 动词dòngcí〈名〉表示动作、存在、变化、心理活动的词类。动词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a、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能带宾语的是及物动词,如“吃、写、进攻”等,不能带宾语的是不及物动词,如“走、跑、革命”等;b、心理活动动词,如“想、爱、同意”等;c、判断词“是”,表示判断或肯定,与“是”有相似作用的词还有“为、等于、像、好似、如同”等;d、能愿动词,又叫助动词,如“能、能够、可以、应该”等;e、趋向动词,如“上、下、出来、进去”等。 动词❶又称动字。 指表示动作、 行为、 发展、 变化的词。 如 “走、 看、 保卫、 演变、 喜欢、 存在”等。其语法特点是: (a)能受“不”等副词的修饰,但一般不能受 “很” 等程度副词的修饰。 如可以说 “不去”,但不能说 “很去”。 (b) 大多数能带宾语, 如 “看电影”、“保卫祖国”。 (c)有的能按AA式或ABAB式重叠, 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如 “想想”、 “走走”、“讨论讨论”。 (d) 能同动态助词组合, 表示动作的进行态、 完成态或经历态等。 如 “看着”、 “看了”“看过”。 (e)主要作谓语、谓语中心语或述语。如 “他来了”、“他快来了”、“他看报呢”。动词的内部情况很复杂, 功能上也存在着一些明显差异, 所以语法学很重视动词的再分类。 如根据动词和名词语义上的选择关系, 可分为单向动词、 双向动词、 三向动词等; 根据动词能否带受事宾语, 可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根据动词所带宾语的性质和数量, 可分为体宾动词、 谓宾动词、 双宾动词等; 根据动词所表示的意义和一些语法特点, 可分为动作动词、 感知动词、 心理动词、使令动词、存现动词、趋向动词、判断动词、能愿动词等。 动词dòng cí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在、变化的词。1879年,杨少坪在《增广英字指南》(卷六)中,将verb译作“言”。马建忠在《马氏文通》(1898年)中称动词为“动字”、“活字”。严复在《穆勒名学》(1902年)和《名学浅说》(1908年)中分别称动词为“动作字”和“云谓部字”。“动词”是一个来自日语的词,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如1901年《清议报》九十册《论中国宜改良以图进步》:“彼古文无变化语尾,无动词之变化,又无过去、现在、未来之区别。”1907年《中等国文典》第一章《总略》:“动词者,即就于其物而说明其动作之词也。”1909年蒲圻但焘《海外丛稿》卷之三:“日人谓澡身曰‘入浴’。盖中国用‘浴’为动词,而日本用‘浴’为名词耳。” 动词 动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存在、消失的词。有表示行为动作的,如“打”“保卫”“学习”; 有表示心理活动的,如“爱”“想念”“讨厌”; 有表示发展变化的,如“发生”“演变”“腐烂”;有表示存在消失的,如“有”“存在”“消失”有表示可能意愿必要的能源动词,如:“能”“应该”“必须”; 有表示动作行为趋向的趋向动词,如“进”“出”“出去”“回来”;有表示判断的,如:是“在于”。在造句中,一般动词主要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趋向动词主要作补语,能愿动词主要作状语。动词可以同副词组合,接受副词的修饰限制,如“马上走”、“就来”,但除了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和能愿动词外,一般不接受表示高程度的程度副词修饰,不能说“十分看”,“很开始”;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和心理活动的动词,一般都可以用“AA”和“ABAB”的方式重叠使用,而且重叠后语义变轻,表示动作的短暂或尝试一下之意,如:“坐坐”、“批评批评”; 除了表示判断的动词外,其他动词后边一般可加助词“着”、“了”、“过”,以表示动作的进行、完成、经历等动态,如:“研究着”、“研究了”、“研究过”; 多数动词作了谓语中心后,后边能带宾语。从另一角度划分,动词还可分两大类: 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 ☚ 方位词 及物动词 ☛ 动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实词。《马氏文通》等早期语法书称为“动字”。古代汉语动词的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一般作谓语。如《左传·庄公十年》:“齐师伐我。”《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有时动词可以直接或间接放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状态。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璧有瑕,请指示王。”动词“指”修饰“示”,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马中锡《中山狼传》:“因顿首杖下,俯伏听命。”动词“俯伏”作状语,表示“听”的状态。《战国策·齐策》:“孟尝君笑而受之。”动词“笑”作状语,表示“受”的情态,用“而”连接。 ☚ 体词 动字 ☛ 动词亦称“动字”。表示动作、行为、变化、存在的词。如“走”、“闻”、“死”、“有”等。从汉语发展的历史看,动词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具有充当谓语,能受副词或时地名词修饰、限制的语法特点。如罗振玉《殷虚书契前编》七·三八·一“我勿巳(祀𡧊) (宾),乍(则)帝降不若”中的“巳”。周秦时,动词还具有可以重叠的语法特征,用以表示“反复”或“一下”的意思。如《诗·大雅·公刘》: “于时言言,于时语语。”有些动词还可以带“爰”、“曰”、“言”等前加成分和“思”、“止”等后加成分。如《诗·小雅·采薇》: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秦汉以后,动词的这些前加成分和后加成分逐渐消失。到了唐宋时代,又逐渐具备了可以带时态助词“着”、“了”、“过”的语法功能。参见“时态助词”条。 动词 动词指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词。章士钊《中等国文典》: “动词者,即就于其物而说明其动作之词也”; “动词者,宾辞中之主体也。非动词无以为宾辞,非宾辞无以为句。故无论何种句法,动词乃万不可缺者也。” 黎锦熙 《新著国语文法》:“动词,是用来叙述事物之动作或功用的”。动词的语法特点是: 能用副词 “不”或 “没有” (没) 修饰,如“不去”“没有来”;多数动词能带宾语,如 “读书” “踢足球”; 后面常带动态助词,如“吃了”“吃着”“吃过”;有的能重叠,如“看看”“讨论讨论”;常作谓语(中心词),如 “我读书” “你看报”; 动词还可以细分为若干小类,但由于角度不同,各家的分法亦有不同: ☚ (二) 动词 动字 ☛ 词 词词(名~;动~;代~;连~;叹~;量~;副~;宾~;助~;介~;单~) 辞 另见:字 词语 ☚ 词 辞藻 ☛ 动词 动词dongei语法不术语。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或变化的词。动词的分类如下:a.表示动作行为(如“走”、“说”、“支持”);b.表示存现、变化(如“存在”、“出现”、“发展”);c.表示心理活动(如“爱”、“希望”);d.表示使令(如“让”、“要求”);e.表示可能、意愿(如“肯”、“能够”),又可简称能愿动词;f.表示趋向(如“来”、“云”),又可简称趋向动词;g.表示判断(如“是”),又可简称判断词;h.表示行动始终(如“开始”、“停止”)。 ☚ 方位词 判断词 ☛ 动词 动词dongci表示动作、行为、存在、变化、消失、判断、心理活动等的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词有:走、飞、接待、讨论等;表示存在、变化、消失的动词有:存在、出现、发展、死亡等;表示判断的动词有:是;表示可能、意愿、必要的动词(助动词)有:能、会、可、愿意、肯、敢、应该等;表示趋向的动词有:来、去、回、起、出来、回来、进去等。与名词的语法特点相对,能受副词“不”等的修饰,能自由作谓语,不能受指量词组“这个”、“那件”之类的修饰。动词的语法特征是: ☚ 名词 形容词 ☛ 动词 动词Dongci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现、变化的词。动词可分8类: ☚ 时间词 判断词 ☛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或发展变化的词,如“跑”、“笑”、“讨论”、“演变”、“喜欢”等。汉语动词一般可以用“不”或“没有”否定;常在后边带“着”、“了”、“过”或重迭方式表时态(看着,看了,看过,看看);可以用肯定否定相迭形式提问(来不来,走不走);经常用作谓语(我走了)。 动词verb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