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动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动词

 (1)表示动作、行为:坐、立、拜、观、临、往、行。
 (2)表示存在、变化:消、亡、存、长。
 (3)表示心理活动:思、念、惧、愤、怨、喜。
 (4)表示使令:使、令。
 (5)表示可能、意愿:可、得、能、敢、肯。

动词dòngcí

〈名〉表示动作、存在、变化、心理活动的词类。动词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a、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能带宾语的是及物动词,如“吃、写、进攻”等,不能带宾语的是不及物动词,如“走、跑、革命”等;b、心理活动动词,如“想、爱、同意”等;c、判断词“是”,表示判断或肯定,与“是”有相似作用的词还有“为、等于、像、好似、如同”等;d、能愿动词,又叫助动词,如“能、能够、可以、应该”等;e、趋向动词,如“上、下、出来、进去”等。

动词

❶又称动字。 指表示动作、 行为、 发展、 变化的词。 如 “走、 看、 保卫、 演变、 喜欢、 存在”等。其语法特点是: (a)能受“不”等副词的修饰,但一般不能受 “很” 等程度副词的修饰。 如可以说 “不去”,但不能说 “很去”。 (b) 大多数能带宾语, 如 “看电影”、“保卫祖国”。 (c)有的能按AA式或ABAB式重叠, 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如 “想想”、 “走走”、“讨论讨论”。 (d) 能同动态助词组合, 表示动作的进行态、 完成态或经历态等。 如 “看着”、 “看了”“看过”。 (e)主要作谓语、谓语中心语或述语。如 “他来了”、“他快来了”、“他看报呢”。动词的内部情况很复杂, 功能上也存在着一些明显差异, 所以语法学很重视动词的再分类。 如根据动词和名词语义上的选择关系, 可分为单向动词、 双向动词、 三向动词等; 根据动词能否带受事宾语, 可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根据动词所带宾语的性质和数量, 可分为体宾动词、 谓宾动词、 双宾动词等; 根据动词所表示的意义和一些语法特点, 可分为动作动词、 感知动词、 心理动词、使令动词、存现动词、趋向动词、判断动词、能愿动词等。
❷指可以受 “不” 或 “没” 修饰, 可以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的词, 包括通常所说的动词和形容词, 相当于 “谓词”。

动词dòng cí

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在、变化的词。1879年,杨少坪在《增广英字指南》(卷六)中,将verb译作“言”。马建忠在《马氏文通》(1898年)中称动词为“动字”、“活字”。严复在《穆勒名学》(1902年)和《名学浅说》(1908年)中分别称动词为“动作字”和“云谓部字”。“动词”是一个来自日语的词,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如1901年《清议报》九十册《论中国宜改良以图进步》:“彼古文无变化语尾,无动词之变化,又无过去、现在、未来之区别。”1907年《中等国文典》第一章《总略》:“动词者,即就于其物而说明其动作之词也。”1909年蒲圻但焘《海外丛稿》卷之三:“日人谓澡身曰‘入浴’。盖中国用‘浴’为动词,而日本用‘浴’为名词耳。”

动词

动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存在、消失的词。有表示行为动作的,如“打”“保卫”“学习”; 有表示心理活动的,如“爱”“想念”“讨厌”; 有表示发展变化的,如“发生”“演变”“腐烂”;有表示存在消失的,如“有”“存在”“消失”有表示可能意愿必要的能源动词,如:“能”“应该”“必须”; 有表示动作行为趋向的趋向动词,如“进”“出”“出去”“回来”;有表示判断的,如:是“在于”。在造句中,一般动词主要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趋向动词主要作补语,能愿动词主要作状语。动词可以同副词组合,接受副词的修饰限制,如“马上走”、“就来”,但除了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和能愿动词外,一般不接受表示高程度的程度副词修饰,不能说“十分看”,“很开始”;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和心理活动的动词,一般都可以用“AA”和“ABAB”的方式重叠使用,而且重叠后语义变轻,表示动作的短暂或尝试一下之意,如:“坐坐”、“批评批评”; 除了表示判断的动词外,其他动词后边一般可加助词“着”、“了”、“过”,以表示动作的进行、完成、经历等动态,如:“研究着”、“研究了”、“研究过”; 多数动词作了谓语中心后,后边能带宾语。从另一角度划分,动词还可分两大类: 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

☚ 方位词   及物动词 ☛
动词

动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实词。《马氏文通》等早期语法书称为“动字”。古代汉语动词的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一般作谓语。如《左传·庄公十年》:“齐师伐我。”《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有时动词可以直接或间接放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状态。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璧有瑕,请指示王。”动词“指”修饰“示”,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马中锡《中山狼传》:“因顿首杖下,俯伏听命。”动词“俯伏”作状语,表示“听”的状态。《战国策·齐策》:“孟尝君笑而受之。”动词“笑”作状语,表示“受”的情态,用“而”连接。

☚ 体词   动字 ☛

动词

亦称“动字”。表示动作、行为、变化、存在的词。如“走”、“闻”、“死”、“有”等。从汉语发展的历史看,动词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具有充当谓语,能受副词或时地名词修饰、限制的语法特点。如罗振玉《殷虚书契前编》七·三八·一“我勿巳(祀𡧊) (宾),乍(则)帝降不若”中的“巳”。周秦时,动词还具有可以重叠的语法特征,用以表示“反复”或“一下”的意思。如《诗·大雅·公刘》: “于时言言,于时语语。”有些动词还可以带“爰”、“曰”、“言”等前加成分和“思”、“止”等后加成分。如《诗·小雅·采薇》: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秦汉以后,动词的这些前加成分和后加成分逐渐消失。到了唐宋时代,又逐渐具备了可以带时态助词“着”、“了”、“过”的语法功能。参见“时态助词”条。

动词

动词

指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词。章士钊《中等国文典》: “动词者,即就于其物而说明其动作之词也”; “动词者,宾辞中之主体也。非动词无以为宾辞,非宾辞无以为句。故无论何种句法,动词乃万不可缺者也。” 黎锦熙 《新著国语文法》:“动词,是用来叙述事物之动作或功用的”。动词的语法特点是: 能用副词 “不”或 “没有” (没) 修饰,如“不去”“没有来”;多数动词能带宾语,如 “读书” “踢足球”; 后面常带动态助词,如“吃了”“吃着”“吃过”;有的能重叠,如“看看”“讨论讨论”;常作谓语(中心词),如 “我读书” “你看报”; 动词还可以细分为若干小类,但由于角度不同,各家的分法亦有不同:
❶按动词与宾语的施受关系,《马氏文通》分为外动、受动 (被动用法)、内动、同动、助动五类;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的分法与马氏同,但无“受动”,此外,“助动” 的范围稍宽; 初中《汉语》课本分为自动词、他动词两类。
❷按动词本身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分为活动的、心理活动的、不很活动的活动和简直算不上活动的四类;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分为表示动作行为的,心理活动的,表示判断的,表示存在、变化、消失的,表示可能、意愿、必要的,表示趋向的六类;高更生等《现代汉语》则分得更细: 动作行为动词、心理活动动词、感受动词、说道动词、使令动词、交接动词、发展变化动词、动作始终动词、静态存在动词、客观证明动词、判断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共13类。
❸ 按动词在句中作谓语中心词时所必须联系的名词性成分的数目,朱德熙《 “的”字结构和判断句》分为单向动词、双向动词、三向动词等类。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分类法。广义的动词,包括动词和形容词,相当于“谓词”。

☚ (二) 动词   动字 ☛

词(名~;动~;代~;连~;叹~;量~;副~;宾~;助~;介~;单~) 辞
词和句子:词句
词的主要组成部分:词根
词汇里最原始﹑最单纯﹑最基本的词:根词
加在词根上的构词成分:词缀
加在词根前面的构词成分:前缀
加在词根后面的构词成分:后缀
词的后缀:语尾
语言中最小的意义单位:词素
加在词后表示词形变化的词素:词尾
几个词的组合:词组(固定~) 仂语 短语
固定不可分开的词组:熟语
人们长期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成语
词在词组里和句子里的前后次序:词序
语言里语素﹑词组合的次序:语序
一种语言所有的词:词汇 语汇
不认识或不熟悉的词:生词
表示数目的词:数词

另见:字 词语

☚ 词   辞藻 ☛
动词

动词dongei

语法不术语。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或变化的词。动词的分类如下:a.表示动作行为(如“走”、“说”、“支持”);b.表示存现、变化(如“存在”、“出现”、“发展”);c.表示心理活动(如“爱”、“希望”);d.表示使令(如“让”、“要求”);e.表示可能、意愿(如“肯”、“能够”),又可简称能愿动词;f.表示趋向(如“来”、“云”),又可简称趋向动词;g.表示判断(如“是”),又可简称判断词;h.表示行动始终(如“开始”、“停止”)。
动词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❶它能用副词“不”或“没有(没)”修饰。如“不支持”、“没开始”。
❷动词一般不受表示程度的副词修饰,但表示心理活功的动词例外。如“很想念”、“最恨”、“极厌恶”。
❸动词一般能重叠,重叠后有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如:“想想”、“画画”。
❶动词后边一般可以带“着”、“了”、“过”等助词,或带趋向动词“起来”、“下去”等表示动态(指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进展情况,如开始、未开始、完成、未完成等)。如:“他来过。”(表示完成)“她等着。”(表示进行)
❺动词 一般能带宾语。如:“打球”、“写论文”。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如:战斗、诞生。
❻动词能用肯定、否定相重叠的方式表示疑问,如:“来没来”,“吃不吃”。
动词在句子中经常作谓语。如:“生活象一条河。”“春天来了”。动词也能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如:“锻炼要持之以恒。”(作主语)“他热爱学习。”(作宾语)“旅游的人出发了。”(作定语)“我们引来了泉水。”(作补语)“西红杮最好生吃。”(作状语)判断词“是”作谓语,主要构成判断句,起联系、判断、强调的作用,表示肯定。肯定的意味有轻有重。如:我是工人”。(表示同一关系)“芦根是药用植物。”(表示从属关系)“是我说的。”(表示肯定,有强调意味)趋向动词可以作谓语。如:“太阳出来了”。趋向动词作补语时表示动态。如:“她一进门就干起求。”“她走出来。”能愿动词不能重叠,不能加“着”、“了”、“过”表示动态。但能单独作谓语,能受副词“不”的修饰。能用在动词前表示可能和愿望,组成能愿短语。如“你敢吗?”(作谓语)“不敢。”(受副词“不”修饰,作谓语)“他能完成任务”(能愿短语)。

☚ 方位词   判断词 ☛
动词

动词dongci

表示动作、行为、存在、变化、消失、判断、心理活动等的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词有:走、飞、接待、讨论等;表示存在、变化、消失的动词有:存在、出现、发展、死亡等;表示判断的动词有:是;表示可能、意愿、必要的动词(助动词)有:能、会、可、愿意、肯、敢、应该等;表示趋向的动词有:来、去、回、起、出来、回来、进去等。与名词的语法特点相对,能受副词“不”等的修饰,能自由作谓语,不能受指量词组“这个”、“那件”之类的修饰。动词的语法特征是:
❶动词经常作谓语和谓语中心,多数可以带宾语,如“唱歌”、“分析问题”。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之分。能带受事宾语的动词叫做及物动词;不能带受事宾语的动词叫做不及物动词。有些词既是及物动词又是不及物动词,比如: “他们跳芭蕾舞”;“小鸟在树上跳来跳去”。
❷动词可以用“A不A”这种肯定与否定并列的形式表示疑问,例如“你打不打排球呀?”
❸动词后面能带“着、了、过”表示动态,比如“我正吃着饭,他就来了。”(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还在持续)“你去过天坛吗?”(表示曾经有过某种动作或性状,有时兼表经历)“昨天我去了天坛”。(表示动作完成)
❹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但重叠方式与形容词不同。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是“AA”,后一部分读轻声: “想想、醒醒”;双音词重叠是“ABAB”式:“分析分析问题,关心关心大家”。
❺动词并非绝对不能前加“很”,但有限制,一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可以受“很”修饰,如“很赞成”,“很害怕”;二是有的动词受“很”修饰时,须同时带有宾语,如“很有办法”;表示心理活动的词也可以同时加宾语如“很爱孩子”、“很赞成这个意见”。
❻动词可以带表示动量的状语和补语,例如:[三次]修改/念〈两遍〉”。动词与形容词有许多共同处,从词义上很难分界,有不少边缘地带,从语法形式上区分是很重要的。动词在句子里担任的角色很重要,与宾语、补语以及主语的关系很复杂,因此语法学很注意研究动词的分类。动词按照语法特点可有几种类别:a.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b.体宾动词和谓宾动词、双宾动词;c.助动词、趋向动词、判断词;d.动作动词和非动作动词。

☚ 名词   形容词 ☛
动词

动词Dongci

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现、变化的词。动词可分8类:
❶表示动作、行为, 如“说” “写” “讨论”等。
❷表示存现、变化, 如 “有”“出现”“发展”等。
❸表示心理活动, 如 “想”“希望”“羡慕”等。
❹表示使令, 简称使令动词, 如 “使”“请”“要求”等。
❺表示可能、意愿,简称能愿动词,如“能够”“会”“应该”等。
❻表示趋向,简称趋向动词,如 “来”“起来”“下去”等。
❼表示行动始终,如 “开始”“停止”“继续”等。
❽表示判断,简称判断词, 只有一个“是”。动词的功能是:
❶能受副词修饰,如“都参加”“刚来”“互相帮助”。
❷一般能受表示否定的副词“不” “没” “没有”修饰, 如 “不忘” “没来” “没有做”。
❸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如“很想”“非常希望”“最羡慕”。
❹一般能带动态助词 “着”“了” “过”或趋向动词 “起来” “下去”等, 如 “说着”“学过”“站起来”。
❺一般能重叠,重叠后有表示时间短暂、尝试的意思,如 “想想”“研究研究”。
❻能用肯定、否定相重叠的方式表示疑问,如 “走不走”“学习不学习”。
❼常作谓语,如“他来了”。
❽也能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如 “劳动光荣”“爱学习”“游泳的人”“活捉了敌人”“赶走了贫困”。

☚ 时间词   判断词 ☛

动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或发展变化的词,如“跑”、“笑”、“讨论”、“演变”、“喜欢”等。汉语动词一般可以用“不”或“没有”否定;常在后边带“着”、“了”、“过”或重迭方式表时态(看着,看了,看过,看看);可以用肯定否定相迭形式提问(来不来,走不走);经常用作谓语(我走了)。

动词

verb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6:0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