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造影术
指胸、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造影方法。可明确病变部位及范围,拟定治疗方案,检查治疗效果及直接注射药物,以达到治病目的。
造影方法 有四种。
(1) 静脉法: 将70%的造影剂经上、下肢浅静脉注入,通过正常的血液循环后由左心室排出进入动脉时,然后进行摄影。由于造影剂被稀释,显影不够满意。
(2)主动脉直接穿刺注入法:
❶高位腹主动脉穿刺:病人俯卧或右侧卧位,消毒及铺巾,取十二肋骨下缘旁开中线9~10cm(或中线与腹部左侧缘之中点)处,局麻后,将穿刺针与矢状面呈45°向上及向前逐渐刺入,当进入主动脉时可有松弛感觉并见到搏动,回血后即迅速注入70%造影剂50~60ml后摄片。
❷低位腹主动脉穿刺法:穿刺点为第III~第IV腰椎左侧中线旁9~10cm (或中线与腹部左侧缘之中点)处,其他步骤同上。直接穿刺造影有时较困难,同时亦有一定的危险性和并发症。
(3)动脉插管法: 可经肱动脉、股动脉及颈总动脉等途径,插入导管至不同平面,以显示出各段胸、腹主动脉及其分支。
❶经皮穿刺插管: 先在选定的穿刺部位消毒并铺巾,局麻后,用尖头刀于穿刺点皮肤戳一小创口,约2~3mm,手指固定动脉后,将穿刺针与动脉纵轴呈45°向其近心端刺入,进入动脉后有突然“松脱”感觉,并见有搏动性回血,推进针芯以30°方向再插入血管内2~3cm,拔出针芯,换置钢导丝,待导丝插入一定长度后,将穿刺针外套管亦拔去,导丝外套入血管扩张器待动脉壁扩张后即拔去,随即在导丝上套入导管,达到要求的平面后,拔除导丝,用加压注射器快速注入70%造影剂50~60ml后可进行连续摄片。导管留置期间可缓慢注入肝素溶液以防凝塞,拔管前可注射普鲁卡因,以解除血管痉挛; 拔管后局部加压5分钟;
❷直视穿刺插管: 选定穿刺动脉和部位,消毒后在局麻下,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直接显露动脉后进行穿刺插管。其余步骤同上。
❸皮肤切开动脉穿刺插管: 在动脉显露后需游离一段动脉约2~3cm,二端各绕以塑料带,然后拉紧远端塑料带,切开其近端的动脉壁2~3mm后,向近心端插入导管,其余步骤相同;拔出导管后血管壁切口用5个“0”尼龙线缝合,最后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本法并发症较多。穿刺及切开的部位一般是肘部的肱动脉,腹股沟韧带下方5cm以内的股动脉,甲状软骨切迹下1cm(或颈动脉分叉以下3~4cm)、胸锁乳突肌前缘的颈总动脉。
(4)选择性动脉造影术: 可显示胸、腹主动脉所属的各分支血管,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把导管顶端弯成不同角度,通过各种途径置入腹主动脉后分别进入其分支如肾动脉、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注入70%造影剂后,即可摄片。造影剂的量按不同血管而异。如把进入腹腔动脉的导管继续插至其分支如肝动脉、脾动脉或胃十二指肠动脉内,然后注射造影剂进行摄片,称为超选择性动脉造影。本法对腹内肿块的鉴别诊断、不明原因的上消化道出血定位及定性帮助很大,有时还可向导管内注射药物来治疗疾病,或注射栓塞剂止血。
禁忌证 严重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或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严重损害;有支气管哮喘及碘过敏; 一般情况极度虚弱;局部穿刺点有炎症;多发性骨髓瘤;胸、腹主动脉瘤趋于破裂或伴感染时。
并发症 除周围动脉造影的并发症外,大剂量造影剂进入脑或脊髓引起神经系统损害和脑血管痉挛、栓塞、脑水肿、昏迷、抽搐、瘫痪以至死亡;循环系统有休克、虚脱、严重心律失常及心搏骤停;呼吸系统如肺水肿、支气管痉挛及呼吸骤停等;此外,有时还会发生空气栓塞及导管、导丝折断等。为此,造影前应作充分术前准备,术中有专人监护,如作胸主动脉造影,注射造影剂时可压迫二侧颈总动脉,以免过多的造影剂进入脑组织,术后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