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上纵隔肿瘤
胸腺瘤 在纵隔肿瘤中仅次于神经原性肿瘤,约占1/5。发病原因未明。男女发病率相等,最高发病年龄40~60岁。2/3病例无症状。胸腺瘤多位于前纵隔,偶见于纵隔的其他部位,或纵隔之外。瘤体为灰白色、质软、境界清楚、分叶,或具侵蚀性的肿块。直径约5~10cm。在组织学上可分为淋巴细胞型、上皮网状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但各型没有肿瘤生物特性可循。多数有纤维包囊。上皮细胞呈圆形或梭形,大小不等,核圆,有空泡。超微结构以上皮细胞富有张力纤丝和桥粒的复合物为特征。肿瘤可有坏死、出血,肿瘤细胞侵犯包囊,可蔓延至纵隔淋巴结、胸膜、心包,但远处转移少见。一般无症状。局部侵犯或压迫可引起胸痛、咳嗽、腔静脉压迫征。约10~75%的胸腺瘤可有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患者则仅8~15%同时有胸腺瘤。重症肌无力的症状,仅1/4在胸腺瘤切除后得到缓解;而无胸腺瘤者,在切除胸腺后40~60%症状得以缓解。X线表现在前上纵隔大血管与心脏交界处有圆形、境界光滑或分叶状的肿块,约20%可见肿瘤包囊或在肿瘤内的钙化。预后取决于肿瘤是否侵犯包囊,因此手术前切忌穿刺活检。有全身综合征者预后较差。手术后10年生存率,在无重症肌无力者为67%,有重症肌无力者为32%。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加放射治疗。化疗效果不佳。
胚细胞原性肿瘤 多是胚胎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移至前纵隔成长而成,有三种型别:
(1) 畸胎瘤: 是由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的组织混杂构成,内有皮肤及其附件,呼吸道和肠道上皮、软骨、骨质和神经血管等组织。常见于青春期或青年人,男女发病相等。畸胎瘤80%良性。出生时即可发病,但常于成年后时,因咳嗽、胸痛和呼吸困难而得诊断。囊内物溃入支气管腔,可以引起咯血或咳出毛发、皮脂等。可伴低血糖症,在肿瘤切除后血糖恢复正常。良性畸胎瘤为包囊完整的实质性或囊性块状物。X线表现边界整齐、境界光滑,实质性者有不规则分叶状;75%的包囊有钙化点。良性畸胎瘤的治疗为手术切除。恶性畸胎瘤对化学药物与放射线俱不敏感,预后差。
(2)精原细胞瘤:多见于女性和25~30岁的男性。多数在诊断时已有体重减轻、胸骨后疼痛、声音嘶哑或上腔静脉综合征。无完整包囊,内有灰黄色肉样或橡皮样物。X线表现呈分叶状的肿块,与前纵隔其他肿瘤难以鉴别。肿瘤切面有坏死,可完全包围于胸腺中或侵入纵隔组织。镜检是由纤维血管基质相隔离的呈膜或呈巢的中到大圆形细胞构成,核圆形、核缘清晰、核仁明显,内有凝集的染色质,超微结构显示细胞缺乏细胞器而富有糖元。外科手术切除术、术后放射,可提高疗效。有胸外转移者预后差;可用放射加(或)化学药物治疗。
(3) 胚胎细胞癌和绒毛膜癌:罕见而高度恶性的肿瘤,多见于青年男性,有胸痛、咳嗽、气急和偶而咯血。绒毛膜癌可伴男性乳房发育,妊娠试验阳性。胚胎细胞癌可分泌α胎蛋白或癌胚抗原 (CEA )。癌肿向邻近组织侵袭,有坏死和出血,出血以绒毛膜癌较著。胚胎癌为边缘模糊,卵圆或多形细胞构成的实体癌。细胞边缘不清楚,核质暗淡,染色质粗糙,核仁显著。绒毛膜癌由合胞体滋养巨细胞巢散在于细胞滋养层细胞构成。这些癌种对放射线与化学药物均不敏感,预后差,病理证实的生存期仅约6个月。
纵隔内分泌性肿瘤 可分三类:
(1) 胸腔内甲状腺和异位甲状腺: 常是颈甲状腺在胸腔内的伸延,绝大多数位于前上纵隔、胸骨后。腺体增大,可引起纵隔主要器官的压迫症状。异位甲状腺是先天性的,很少见,与颈甲状腺无联系,无症状。胎儿甲状腺于胚胎第4周出现,从原始咽内胚层的舌盲孔中线生长,与主动脉密切关连。当心脏和大血管下降时被牵引至纵隔。异位甲状腺可能是唯一的功能性甲状腺组织,与颈甲状腺无血管连系,其血供来自胸部。胸腔内甲状腺大多数是由单纯性甲状腺肿所引起,功能正常。多数来自颈甲状腺侧叶下极,右叶多于左叶,下降至前上纵隔,位于前纵隔;约10%来自甲状腺的侧叶后面,下降至后上纵隔。甲状腺明显肿大,纵隔内器官受压、变形或移位,以气管、食管移向对侧为多。胸腔内甲状腺为包囊完整圆形或分叶状、红棕色肿块,切面软,有时呈囊性变。内含扁平或低柱状上皮细胞披覆的不规则腔,充以胶体;常有坏死、出血和钙化;恶变时向周围浸润,并可转至附近淋巴结或侵入附近器官。发病以中年女性较多。胸腔内甲状腺增大缓慢,压迫症状不明显或感胸骨后闷胀。数年内肿大明显,则据其肿大程度和部位,出现压迫症状。甲状腺肿内出血可加剧压迫症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症状则很少见。X线表现前上纵隔影密度增高、变宽、偏于右侧,上部边缘不清,与颈部软组织影相连。气管移位或变窄,有时可见钙化点。吞钡检查,肿物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气管后的甲状腺肿可使食管移位。131碘示踪检查,对未接受碘治疗者可肯定诊断。治疗一般采取外科切除。
(2) 甲状旁腺腺瘤: 位于前纵隔的上部。由于胸腺与下甲状旁腺同源于第三鳃囊,甲状旁腺瘤常与胸腺组织密切相连或包埋其中。多数病例因甲状旁腺分泌过多引起高血钙症。诊断常须依靠甲状腺颈动脉或下甲状腺动脉造影或放射性核素扫描; 或从颈和甲状腺静脉抽血样作甲状旁腺内分泌的放射免疫活性测定。腺瘤由主细胞或水清细胞构成。主细胞有大的浓染核质。甲状旁腺癌有均一的大型细胞,具有丝分裂活力和侵袭性。纵隔肿瘤伴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者,应作手术切除治疗。
(3)类癌: 罕见。源于胸腺组织中的胃肠嗜银细胞。患者以男性青年为多。类癌包膜完整、灰白色、富有血管,有局限性坏死。但常与周围结构粘连。组织学特征有纤维性小梁分隔成的细胞巢或小叶,内常有钙化和坏死。肿瘤细胞中等大小,有均匀的圆形核,排列成带状,或固体薄层性块状物。细胞亦可呈纺锤状,成束排列或为立方形成玫瑰花状。中等有丝分裂。无淋巴细胞浸润。胞浆中有嗜银性颗粒和多肽类分泌物; 超微结构有中心致密、神经分泌性的胞浆颗粒。临床上有胸痛、气急和咳嗽等症状,少数伴多种内分泌者,以甲状旁腺增生和胃泌素瘤综合征较多见。柯兴综合征亦可见于类癌。肿瘤细胞内可测得降钙素。X线表现在前纵隔有迅速增长的圆形肿块。类癌有局部侵袭性和向胸膜、肋骨和淋巴结转移的倾向,可与胸腺瘤相鉴别。治疗为外科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