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判Pàn

《姓氏词典》引 《姓谱》 收载,未详其源。

判pàn

❶审理判决。钱起《县内水亭晨兴听讼》:晨光起宿露,池上判黎氓。
❷判断,估量。温庭筠《春日偶作》:夜闻猛雨判花尽,寒恋重衾觉梦多。周贺《赠李主簿》:见说论诗道,应愁判是非。
❸分开,分裂。阎朝隐《奉和登骊山应制》:混沌疑初判,洪荒若始分。
❹舍弃,割舍。张祜《送琼贞发述怀》:渐遥犹顾首,帆去意难判。敦煌曲子词《思越人》之一:一枝枝慕我心迷,几度拟判判不得,思量且()坐。孙光宪《更漏子》之三:不会得,这心力,判了依前还忆。
❺任凭,由着。元稹《估客乐》:生为估客乐,判尔乐一生。杜甫《舍弟观归蓝田迎新妇送示》:衣裳判白露,鞍马信清秋。
❻碎,使破碎。李绅《泛五湖》:漂沈自讵保,覆溺心长判。《游仙窟》:双眉碎客胆,两眼判君心。
❼拼着,甘愿,不惜。杜甫《书堂饮既复邀李尚书下马》:久判野鹤如霜鬓,遮莫邻鸡下五更。高适《送浑将军出塞》: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杜牧《寓题》:把酒直须判酪酊,逢花莫惜暂淹留。萧彧《送德林郎中学士赴东府》:暮齿如能制,玉山甘判颓。
❽极,甚。刘禹锡《三阁词》之二:北兵那得度,浪语判悠悠。杨师道《阙题》:两鬟百万谁论价,一笑千金判是轻。
❾终,了。《享隐太子庙乐章·舒和》:三县己判歌钟列,六佾将开羽戚分。

判pàn

❶割拾之辞;亦甘愿之辞。自宋以后多用字或拚字,而唐人则多用判字。杜甫《曲江对酒》诗:“纵饮久~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又《将赴成都草堂途中》诗:“肯藉荒庭春草色,先~一饮醉如泥。”戎昱《辛苦行》:“谁家有酒~一醉,万事从他江水流。”白居易《酬舒三员外》诗:“已~到老为狂客,不分当春作病夫。”元稹《采珠行》:“海波无底珠沉海,采珠之人~死采。万人~死一得珠,斛量买婢人何在。”皮日休《吴中言情》诗:“宴时不辍琅书味,斋日难~玉鲙香。”温庭筠《春日偶作》诗:“夜闻猛雨~花尽,寒恋重衾觉梦多。”方干《题报恩寺上方》诗:“清峭关心惜归去,他年梦到亦难~。”韦庄《离筵诉酒》诗:“不是不能~酩酊,却忧前路醉醒时。”又见“拌”“拚”“”“[[!NB06E]]”。

❷“判”在唐代可指文章,《新唐书·选举志》载当时选拔官吏的标准有“身、言、书、判”四项,“判”指“文理优长”。岑参《青山峡口泊舟怀狄侍御》诗:“狄生新相知,才调凌云霄。赋诗析造化,入幕生风飙。把笔~甲兵,战士不敢骄。”“把笔”云云,意谓撰写军事文书。引申为“描绘”义,参见“判断❷”。

❸描状、描写。杨万里《正月游东坡白鹤峰故居,其北思无邪斋真迹犹存》诗:“却令玉堂挥翰手,为提椽笔~罗浮。”又《见澹庵胡先生舍人》诗:“澹翁家近醉翁家,二老风流莫等差。黄帽朱耶(一作崖)饱烟雨,白头紫禁~莺花。”又见“判断❷”。

甘愿,割舍不顾。戎昱《辛苦行》:“谁家有酒判一醉,万事从他江水流。”此言甘愿一醉,不计后果。宋人多将此字写作拚。亦作拌。

☚ 佐   判断 ☛

拼、割舍、豁出去。杨无咎《玉烛新》(荒山藏古寺):“判不寐,勾牵幽思。谁伴我,香宿蜂媒,光浮月姊。”朱希济《临江仙》(江绕黄陵春庙闲):“箫鼓声稀香烬冷,月娥敛尽弯环。风流皆道胜人间。须知狂客,判死为红颜。”

☚ 沉吟   判断 ☛

判pàn

同“拌”。陆游《木兰花·立春日作》:“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幡判醉倒。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3—1584)王之道《水调歌头·赵帅圣用生日》:“好在蟹螯为臂,判取兵厨百斛,与客醉瑶舟。待得蟠桃熟,相约访浮丘。”(2—1139)

☚ 蹒跚勃窣   判断 ☛

判涣/兑/弟/完/牢/究/究究/穷/诅/识/诒/社/祀/祀事/祃/补/初/初吉/初载/罕/启/启处/启行/启明/启居/良/良人/良士/良马/良朋/良媒/张/改/改岁/即/灵/灵雨/忌/尾/局/君/君子/君妇/迟/迟迟/陆/阿/陈/阻/附/附庸/陂/妣/妣祖/姊/忍/矣/驱/">/纯/纯嘏/纰/纲/纲纪/纳/纵/纵送/纶/纾/玱/玱玱/">/青/青青/忝/奉/武/武人/武夫/武功/坰/坼/坻/林/枝/枚/枚枚/析/析薪

☚ 沈   判涣 ☛

读音p·an(ˋ),为an韵目,属an—ian—uan—üan韵部。普半切,去,换韵。
❶评判;判断。
❷特指判决。
❸区别;分辨。
❹分;分开;分离。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p·an(-),为an韵目,属an—ian—uan—üan韵部。普半切,去,换韵。
❶不顾;豁出去。杜甫诗:“纵饮久判人共弃,嬾朝真与世相违。”

上一条: 下一条:

批改,批阅。如“判作业”“判卷子”。

〔pan〕danb。
判明 〔pan ming〕 danb mixbex.
判罪 〔pan zui〕 panb zeib.

ㄆㄢˋpàn2928劈。闽语。福建仙游、莆田〖pߵua11〗。一次估买下来。冀鲁官话。山东。《醉醒石》第四回:「其父程翁是个木商,常在衢、处等府采~木植。」江淮官话。湖北广济〖〗。~菜秧儿‖农具厂~了几棵树去。吴语。浙江宁波。应钟《甬言稽诂・释货》:「甬俗于地田种植物,遍市之者谓之~。如买卖山地林薪曰~山,买卖园圃菜蔬曰~田。」浙江温州〖〗。该株大樟树是二千番钱~来个。闽语。广东汕头〖〗。承包。吴语。浙江金华岩下〖〗。~来一块山做柴承包一座山上的乱枝做柴火。粤语。广东广州〖〗。~畀佢做由他包工。种(田)。西南官话。云南昆明〖〗。给予。官话。明汤显祖《牡丹亭・诀谒》:「园中果树,都~与伊。」拼。粤语。广东。黄素芬《唐诗与广东方言》引唐元稹《采珠行》:「海波无底珠沉海,采珠之人~死采。」评定;批改;修改。东北官话。黑龙江黑河〖〗。~卷子。北京官话。内蒙赤峰〖〗。冀鲁官话。天津〖〗。~卷儿‖~作文儿。中原官话。河南内黄。新疆吐鲁番〖〗。~作业。晋语。山西太原〖〗。~卷儿‖~作文。山西大同、离石、忻州、长治。河北张家口〖〗。兰银官话。甘肃兰州〖〗。~本子批改作业。新疆乌鲁木齐〖〗。~卷子‖~作业。

判pan

❶分,分开。柳完元《封建论》:“遂~为十二,合为七国。”(遂:于是。十二:春秋时代十二个诸侯国。)
❷区别。同义合成词:“判别”。苏洵《六国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庄子·天下》:“~天下之美,析万物之理。”(析:分析。理:道理。)

判pàn

❶分辨
 △ ~明。
❷裁定;评定
 △ 裁~|~卷。
❸法院对案件作出裁决
 △ 审~。

判pàn


❶分开:~袂(mei)。
❷分辨;断定:~别︱~明︱~定︱~断︱谈~︱批~︱评~。
❸显然不同:~若两人︱~若鸿沟︱~若云泥。
❹判决,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决定:~词︱~案︱~罪︱~决︱裁~︱宣~︱审~︱公~︱改~。

判pàn

❶ 分开,分辨:判断│判定│判明是非。
❷ 明显的区别:判若两人│判若黑白。
❸ 司法机关对案件作出决定:判案│判决│审判。
❹ 评定:判阅│裁判│判卷子。

(1次) 区分 ~独离而不服《离》

判pàn

判然,特殊而不同于众。《离骚》:“判独离而不服。”朱熹集注:“判,别也。言众人皆佩此恶草,汝何独判然离别,不与众同也。”赵逵夫《屈骚探幽》:“判,判然,特殊而不同于众。按《楚辞》文例,‘判’作为提前至句首的副词,是形容‘独离而不服’,乃是表现诗人是非分明的思想。”

判pan

判案 判别 判处 判词 判定 判牍 判断 判罚 判分判官 判合 判涣判教 判据 判决 判例 判令 判袂(mei) 判明判逆 判刑 判押 判罪 裁判 改判 公判 批判 评判 审判 谈判 宣判 判别式 判断词 判断句 判决书 判明是非 判明真相判然不同1 判若鸿沟2 判若天渊 判若两人 判若云泥 国际裁判国家裁判 和平谈判

判pàn

❶断语;评语:后面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其~云,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傍。(五·109)
❷判断;判决: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葫芦案。(四·77回目)投鼠忌器宝玉䞍赃,~冤决狱平儿行权。(六一·1427回目)


判pàn

半也,半分而合。《周禮·地官·媒氏》: “媒氏掌萬民之判。” 鄭玄注: “判,半也。得耦爲合,主合其半成夫婦也。”《周禮·秋官·縣士》: “凡有責者,有判書以治則聽。” 鄭玄注: “判,半分而合者,故書判爲辨。鄭司農云: 謂若今時辭訟,有券書者爲治之,辨謂爲别,券也。”

我国古代断案的文书或开科取士吏部用以铨选的一个科目。又称“判词”、“判状”。我国现在所知最早的判词, 是西周《𪝟匜铭》的判词, 称“”。 秦《云梦秦简》中记载了更多的判词,称“爰书”,多与其他诉讼文书合在一起写,有一定格式。汉承其后,判词写作进了一步,但留下来的不多; 汉代除依据律令断案的判词以外,还有依据儒家经典断案的判词,即所谓“《春秋》决狱”。明·徐师曾《文体明辨》:“秦人以吏为师,专尚刑法。汉承其后,虽儒吏并进,然断狱必贵引经,尚有近于先王议制及《春秋》诛意之微旨。”大体上反映了上述情况。唐以后各朝封建法典,虽大都规定断狱须引律令,但汉代“《春秋》决狱”的判词写法仍有相当影响,反映了儒家经典法典化的事实。另外,汉代扬雄曾综判取士,而以两造之词,判其曲直。开制判取士的先河。唐则大为发展,定为制度,开科取士,判词为吏部铨选科目之一。《新唐书·选举志》:“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 二曰言,言词辨正; 三曰书,楷法遒美; 四曰判,文理优长。”明·吴讷《文章辨体》据此指出:“若陆宣公既登进士,又以书判拔萃,补渭南尉是也。”说明,判词写得好,就能作官。这对促进判词写作的发展有很大作用。唐判词分依法断案的实判和考选官吏的拟判两类,实判流传很少,拟判流传很多。拟判如张鷟《龙筋凤髓判》、白居易 《甲、乙判》。唐判缺点,徐师曾指为“其文堆垛故事,不切于蔽罪; 拈弄辞华,不归于律格。”唐以判取士的制度,宋、明相继沿用。宋代判词,经过一段努力,革除了长期内四六骈体杂以典故的陋习,恢复并发展了秦代的散体,徐师曾以王回为例指出“唯宋儒王回之作,脱去四六,纯用古文,庶几乎起二代之衰。”他人效法,后有《名公书判清明集》流传于世,对明、清的判犊写作有巨大影响。因此,明·吴讷、徐师曾分别在《文章辨体》、《文体明辨》中,把判列为专门文体,总结其写作特色,认为“以简当为贵”(《文章辨体》),“要之执法据理,参以人情”(《文体明辨》)。徐并分类,“一曰科罪,二曰评允,三曰辨雪,四曰番异,五曰判罢,六曰判留,七曰驳正,八曰驳审,九曰末减,十曰案寝,十一曰案候,十二曰褒嘉。”清·唐彪 《读书作文谱》:“所贵者在能洞晓刑名条断合法,是请读书兼能读律,既合体裁,又称实学焉。”

☚ 德音   判词 ☛

判pàn

〖动词〗
分开(1)。《梓人传》:判而为百役。——分开来说,下面是做各类工作的人。

判pàn

❶ 分,分开。《国语·晋语一》:“民外不得利,而内恶其贪,则上下既有~矣。”柳宗元《封建论》:“遂~为十二,合为七国。”
❷ 区分,分辨。《世说新语·雅量》:“王、谢旧齐名,于此始~优劣。”苏洵《六国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
❸ 评断,决定。《宋书·谢晦传》:“其事已~,岂容复疑?”特指裁决狱讼。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太尉~状,辞甚巽。”(巽xùn:通“逊”,谦和。)也指裁决狱讼的文书。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取~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
❹ 唐宋官制,以高官兼任低职称判。《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十四年》:“以吏部尚书刘晏~度支。”《宋史·范仲淹传》:“唐以宰相分~六曹。”(六曹:六部。)
❺ 不顾,豁出去。《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一士~死兮而当百夫。”元稹《采珠行》:“海波无底珠沉海,采珠之人~死采。”

*pan

C5D0
❶区别,分辨:~别/~明/~断/~然不同/~若鸿沟。
❷评定,裁决:批~/~作业/~案/~决/裁~。
❸〈文〉古代官名,如州~,通~。

评判

评判

批 判 评别 短长
评判品德的高下:论德
以成败作为评判人的标准:成功论人
评判谁占理:评理 讲理 理论
点校书籍,评判优劣:丹黄甲乙 甲乙丹黄 丹铅甲乙
公正的评判:公判
牵强附会,妄加评判:揣骨听声 听声揣骨
(评论判断:评判)

另见:评议 评语

☚ 判断   各种判断 ☛

区别

区别

异(异分;异别;分异;别异) 殊(殊别;分殊) 分别 区分
有区别:判(~若两人)
各有区别:散殊
事物各有区别:田有封洫
细小的区别:细别
明显的区别:昭隔
区别很大:迥别 迥殊 迥判 相去万里

☚ 不同   与众不同 ☛

裁定

裁定

裁 判(判定;决判) 夺 省决 量定
斟酌决定其取舍:裁夺
 指示裁夺:指裁
 研讨裁夺:讨裁
 权衡裁夺:议量
上司裁定:宪裁
裁定并处置:裁处
 酌情裁处:量处
 依法裁处:风裁
判决裁定:断定
(斟酌决定其去取:裁定)

☚ 裁决   裁断 ☛

区分

区分

区(区别) 分(分拣;分殊;分辨;画分) 判 别(别分;别宥;分别;科别;析别) 划(划分) 辨(辨异)
区分轻重:铢两
区分尊卑的地位:辨位
分别次序的先后:辨秩
按类区分:群分 类分
加标记使区分:识别
用等级来区分:等异
审查区分:甄别
区分有序:瓜区豆分
清楚地区分:洞分
明确地区分:旌别
明显区分开来:明辩
事物因种类相同而聚合在一起,因类别不同而区分开来:聚类群分
仔细地区分:细别
区分明晰:区明
分辨清楚:分清 开解 撇清
 划分开,分清:划清(~界限)
 分清物类:辨类
 好坏区分得清楚:黑白分明
(弄清几个对象之间的差异:区分)

☚ 区分   不能区分 ☛

判pàn

普半切,去换。
❶分开;分离。《楚辞·离骚》:“菉葹以盈室兮,~独离而不服。”
❷分析,分辩。《庄子·天下》:“~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❸评判,判断。唐庚《有所叹》:“是非已付渔樵~,疑信难凭党与传。”
❹兼职;兼管。《宋史·韩琦传》:“兼侍中,~相州。”

〖判〗 粵 pun3〔破罐切〕普 pàn

❶ 分開。許慎《說文解字》:「〜,分也。」柳宗元《封建論》:「遂〜為十二,合為七國。」
❷ 區別,區分。莊周《莊子.天下》:「〜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
❸ 判斷,評判。蘇洵《六國論》:「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矣。」

古代司法文书的一种,又称判书。源于西周时期。据《周礼·秋官·朝士》载:“凡有责(债)者,有判书以治,则听。”又说:“凡属责(债)者,以其地傅而听其辞。”判书、傅,都是契约券书,当时规定凡有债务纠纷,必须依据契约受理诉讼。魏晋以后,均沿用这一文体传统,将其应用于司法审判中,如传世的北齐文襄帝的《杖宋游道判》隋高构的《武乡儿姓判》。都是其代表作。唐朝科举大盛后,规定了史部铨选考试官员的“四判法”:“凡选授之制,以四事择其良: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唐六典》卷二)又规定,“凡试判登科,谓之入等。”由于仕途的引力,判的文体一时盛于朝野。有行政公务判文,如尹伊的《尚药局牒省索杜若省符下坊州供送判》、陆泌的《对小吏陵上判》、杨行恽的《对黜免判》等;有司法判书,如白居易的《得甲去妻后妻犯罪,请用子荫赎罪,甲怒不许判》、《得丁为士葬其父用大夫礼,或责其僭辞,云从死者判》等,现存世者即有101篇;还有不少是往来人情,如康廷芝的《对求邻壁光判》、司马锽的《对紫芝白兔判》、李昂的《对祭社不奏商均判》,张楚的《对祭五嶽判》等,几乎成为官方公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学子无判不书官不做判非官,仅唐一代现存的判文也有数千篇。唐以后,判仅限用于司法审判的行文上,始称之为“判书”,后又演化出“判决书”。

科举考试内容之一。始于唐高宗时。初为吏部选才时,观其人吏事如何,取州县案牍、疑义,令其剖析,以观其能否。后案牍皆浅,不足设题,于是从典籍中出题,分甲乙,令其判断是否正确。以后出题愈难,惟恐人知,有试判三条谓为拔萃之说。后代亦用于科举考试之中,如明代及清初乡试、会试第二场即考判五条。

裁决案件。唐、宋时职官以大兼小者称判。西周时期男女婚姻称判。《旧唐书·李元纮传》: “元纮大署判后曰: ‘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终无动摇’。” 《资治通鉴·唐纪·代宗大历十四年 (公元779年)》: “以吏部尚书刘安判度支。” 《周礼·地官司徒下》: “媒氏: 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取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 盘获伪造印信之人给赏   畔 ☛

指中国古代婚姻中男女双方耦合成夫妇。“判”在先秦时的周代已经流行,所以《周礼·地官·媒氏》特别记载: “掌万民之判。”郑玄注曰: “判,半也。得耦为合,主合其半成夫妻也。”“判”是中国古代婚姻史上的特殊称法,如“夫妻判合”(《礼记·丧服》)等。

☚ 继室   判妻 ☛

科举考试内容之一。始于唐高宗时,初为吏部铨选时,观其人吏事如何,取州县案牍、疑义,令其剖析,以观其能否。后案牍皆浅,不足设题,于是从典籍中出题,分甲乙,令其判断是否正确。后来出题愈难,唯恐人知,有试判三条谓为拔萃之说。后代亦用于科举考试之中。如明代及清初乡试、会试第二场均考判五条。

☚ 杂文   对策 ☛

判pàn

❶分辨,断定。如:作出判断;判明是非。
❷评判,评定。如:判分,判卷子。
❸截然不同。如:判若两人。
❹判决,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处理决定。如:判案,审判,判死刑;判了3年徒刑。

判pàn

Ⅰ  ❶ (分开; 分辨) distinguish; discriminate: ~ 别好坏 discriminate good from bad
❷ (评定) judge; decide: ~案 decide a case; ~ 卷子 mark examination papers
❸ (判决) sentence; condemn: ~ 两年徒刑 be sentenced to two years' imprisonment; 他被 ~ 五年劳役。 He was sentenced to five years at hard labour. Ⅱ  (显然有区别) obviously (different): 前后 ~ 若两人 be quite a different person; be no longer one's old self; 两个世界 ~ 然不同。 The two worlds are markedly different.
◆判别 differentiate; distinguish; discriminate; 判别式 discriminant; criterion; 判处 sentence; condemn; 判词 {律} court verdict; 判定 judge; decide; vote; determine; predicate; decision; criterion; judging; deciding; determining; 判读 interpretation; 判断 judge; decide; determine; estimate; measure; size up; think; pinpoint; tell; {逻} judgement; 判罚 penalize; penalty;
判官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n assistant to the chief local official; (in superstitious legend) the official in charge of the life-and-death register under the King of Hell; 判据 {物} criterion; criteria; 判决 {律} court decision; judgment; bring in a verdict; adjudicate, adjudge; doom; 判例 {律} legal precedent; judicial precedent; case law; 判明 distinguish; ascertain; discriminate; draw a clear distinction; 判然 obviously; clearly; 判若两人 One's behavior is different, as if he were not the same person.; be no longer one's old self; have become quite a different person; judge a person to be two different persons; 判若云泥 be as far removed as heaven from earth; as great a distance as between the sky and the earth; poles apart; There is a world of difference.; 判刑 pass a sentence; sentence; 判罪 declare guilty; convict

官员任用类别之一。《通典·职官一》原注:“判者,云判某事。”与检校、试、摄、知均非正授。唐制,所谓“判”,大抵与主决文书有关,“判某事”,当即主判某官经行的文书簿籍。“判某官事”,实即某官的秘书长或主任秘书之职,根据其职任的的久暂以及性质、权限的不同,在单称“判某官事”之外,又有权判、兼判、分判、专判、代判与平判等区别,均依事随敕而定。宋初,虽有尚书、侍郎及卿、少卿、监、少监之名,但不任其职,统以他官互相典领,以“判”、“知”某官署为官名,如判礼仪院、判太常寺、判国子监,知审官院、知审刑院等是。凡差遣之官,其官阶高于差遣职务者称判,与职务相当者称为知。元丰改制以后,中央官署设官均加厘正,任某官即管该官署之事,而地方府州县等仍派京朝官“知”之,称知府、知县、知州,而以罢退宰执知府事者,则称判某某府。

❶判案牍,处决公事。《石林燕语》卷6:“上事官判案三道后,皆书曰‘记谘’。”
❷隔品为判。宋代差遣某官职事,如寄禄官品高于阶官一品以上,称“判”,同品则称“知”。《春明退朝录》卷中:“国初,曹翰以观察使判颍州,是以四品临五品州也。品同为‘知’,隔品为‘判’。”

判pàn

绝云泥|若鸿沟|然两途|若两人|若两途|若水火|若云泥

❸ 析珪野|云泥

金文;篆pàn

[刂(刀,意符)+半(聲符)→判(《説文》:“判,分也。從刀半聲。”判,斷定:判明;判斷。分開,截然不同:判然;判若兩人。評定:裁判。司法機關對案件的裁决:判詞;判决;判案。古代官名:通判;判官。)]
[清] 李寶嘉《文明小史》:“須曉得柳知府于這交涉上頭。本是何等通融,何等遷就,何以如今判若兩人?”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回):“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亂判斷了此案。”

判pàn

(7画)

【提示】半,位于字左时,中间的竖改成竖撇。

*判pàn

7画 刀部 
(1) 分开;分辨:~断|~别|~明。
(2) 有区别;截然不同:~若两人|~若水火。
(3) 评定;裁定:裁~|评~|~作业。
(4) 司法机关对案件所作的决定:~决|审~。

判()


豫州從事尹宙碑,東漢
支判流……

胡明相墓誌,北魏
玄黄始判,清濁已甄。

高虬墓誌,隋
加通直散騎侍郎,判太府少卿、副將作大匠,檢校營造事,仍授儀同三司。

崔泰之墓誌,唐
旋拜國子司業、光禄少卿,判左屯衛將軍事。

鄭諶墓誌,唐
廉察使重其名,引爲判官。
《説文》: “判,分也。从刀半聲。”
漢以前出土文字材料未見“判”字,或假“畔”爲“判”。《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簡25: “亓(其)(脆)也, 易(畔〔判〕)也。”

☚ 辨   列 ☛

判pàn

古代形声字,从刂(刀),半声。声母演变如半畔叛例。是用刀切开,本分开,分离义。转义为截然不同。如:判若两人。引申为分辨,断定。如:判别是非。组词如:判断|批判。又引申为判决。指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决定。如:判案|判处。

判★常◎常


pàn形声,从刀,半声,本义为把一个整体从中间分开,引申为分辨、评定、判决、区分明显等。

〈动〉(1)裁定、评判(作业等)。
《醒》二六:
《醒》二六: [先生]把书上号的日子,仿上~的朱头,书上的字也不晓得与他正一正,仿上的字也不晓得与他改一改。又三三: 一来也是先生不好,书不管你背与不背,~上一个号贴,就完了一日的工夫;三日~上个“温”字,并完了三日的工夫。
(2) 在封条上签写“某月某日某某封”等字样。
《醒》十四: [典史]把两个丫头就锁在那间珍哥住的房内,外面~了根封条封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8:4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