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萨斯·托马斯·罗伯特1766~1834Malthus,Thomas Robert
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口学家、经济学家。1766年2月13日出生在英格兰萨里郡(Surrey) 一个乡村望族家庭。1784年就读于剑桥大学耶稣学院本科,主要学习数学。1788年以 “剑桥大学数学学位考试一等第九名及格者”的优异成绩毕业。1789年被任命为萨里郡一家小教堂执事。1791年开始担任牧师,一直到生命的终结。1805年被任命为东印度学院历史和政治经济学教授,因而是英国第一个获得政治经济学教授头衔的人。马尔萨斯始终宣称自己是斯密 (A. Smith) 的门徒,并同李嘉图 (D. Ricardo) 保持着亲密的友谊。马尔萨斯还是1821年创建于伦敦的政治经济学俱乐部的20名发起人之一。此外,他还是统计学会的创始人、英国皇家协会成员。1834年12月29日死于心脏病,并葬于巴斯教堂。
马尔萨斯的主要经济著作有: 《人口论》( “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1798); 《现今粮食高价原因之研究》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Cause of the Present High Price of Provisions”,1800);《致国会议员萨缪尔·惠特布雷德先生的一封信: 论他提出的济贫法修正案》 (“A Letter to Samuel Whitbread,Esq. M. P. on his Proposed Bill for the Amendment of the Poor Laws”,1807); 《关于地租本质和增长的研究》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Progress of Rent”,1815);《政治经济学原理》 (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1820); 《价值的测度》 ( “The Measure of Value Stated and Illustrated”,1823); 《政治经济学定义》 ( “Definitions in Political Economy”,1827) 等。
《人口论》是马尔萨斯第一部出版的著作,当时以匿名问世,作者生前又五次再版。该著作主旨在于反驳戈德温 (Godwin) 和孔多塞(Condorcet) 的至善主义观点。他认为只需提出两个前提条件,就足以证明戈德温和孔多塞等人所幻想的 “黄金世界”纯属无稽之谈。这两个前提是: (1) 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2) 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第一个条件为无可辩驳之公理,第二个条件戈德温亦未能否定。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增长,而人类生活资料即使在有利条件下也仅以算术级数增长,由于土地收益递减,其增长速度还会更慢。因此,人口会不断地超过食物供给所决定的规模,人类进步既不会迅速地也不会无限制地实现。随之而来的是对人口增长进行的不可避免的限制所引起的灾祸和不道德。马尔萨斯在《人口论》 第一版中,把对人口的限制分为灾难或罪恶两类,而在大加扩充的第二版中,声称优先选择的限制即晚婚或“谨慎” 限制并不必然构成灾难,即存在着既非灾难又非罪恶的有效限制。此外,马尔萨斯还站在僧侣立场上,反对实行避孕的节育方法,指责它是不自然的和不道德的。由于马尔萨斯在论证其理论中对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攻击,使其人口原理从 《人口论》 初版时作为一本政治哲学甚至是形而上学的论著,发展为第二版及以后各版的社会改革规划了。马尔萨斯在其第二本著作 《现今粮食高价原因之研究》中认为,食品价格急剧上涨的原因不是因为中间商——囤积居奇者、垄断者和倒买倒卖者的限制性行径,而是因为依照济贫法对贫民支付过多。而在另一本旨在影响济贫法的公共政策的小册子《致国会议员萨缪尔·惠特尔雷德先生的一封信: 论他提出的济贫法修正案》 中,马尔萨斯认为,为穷人提供小屋其实对穷人并无帮助,因为这样做只会导致早婚和人口过剩。这些观点使人们普遍认为马尔萨斯和他的人口原理是反人口和反生活的。为此,马尔萨斯在 《人口论》 第三版新增的、又在第五版和第六版扩充的一个重要附录中指出,他不是“人口的敌人”,相反,他赞成人口继续增长,只要这种增长同食物供给保持比例。而在 《政治经济学原理》 中,他甚至说人口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一个 “必要” 的理由。
马尔萨斯在其有生之年获得的声誉主要基于他的人口理论。而对经济学家而言,他的现代声望则主要建立在他的 《政治经济学原理》上。在价值论方面,马尔萨斯继承斯密的 “所换得的劳动”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学说,并以此反对李嘉图的商品交换价值取决于其生产上所耗费劳动的理论。马尔萨斯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实际是价格) 的变动,决定于供求关系和生产费用的变动。在他看来,供求关系是决定市场价格的最主要因素,而当供求一致时,价格则由其生产费用决定,即由工资、利润和地租决定,即商品购得的劳动等于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加预付资本的利润。这样就把利润看成是商品价值附加额,利润不是在生产中产生,而是在流通领域产生的 “让渡利润”。他认为作为商品价值附加额的利润,是靠只买不卖的消费阶层的购买来实现的。在他看来,工人的购买,只能实现工资所支配的那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不会产生利润; 资本家之间互相抬高自己商品的价格,由于得失相抵,也不会产生利润。因此,只有依靠资本家和工人以外的 “第三者”,即只买不卖的消费者,如地主、贵族、僧侣、官吏等阶层的购买,社会全部产品价值和利润才能得到实现。这种利润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在马尔萨斯的经济学中,地租论占有重要地位。18世纪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致攻击地主阶级的地租收入,指责地租是来自对土地的垄断,地主之所得乃社会之所失。马尔萨斯为了维护土地贵族的利益,反对上述观点,认为地租是农产品价格扣除各种耕种费用后的余额,是一种剩余产品,是“自然对人类的赠予”,与土地垄断无关。地租高涨的原因是: 资本积累使利润下降; 人口增多使工资降低; 劳动生产力提高使就业人数减少; 农产品需求增加,使价格上涨。所有这些因素造成农产品价格与生产费用的差额日益扩大,地租就随之不断高涨。于是他得出结论: 地租上涨乃社会进步的象征,地主阶级的利益与社会的全体利益是一致的。这样,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他完全抹杀了作为剩余价值特殊形式的地租所表现的剥削关系,也否定了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争夺剩余价值的矛盾。在危机问题上,马尔萨斯同时反对萨伊(J. B. Say) 和李嘉图。在后者看来,供给自动创造需求。而马尔萨斯认为: 一方面,当货币作为储蓄和窖藏手段,会引起需求的减少; 另一方面,资本积累在减少资本家私人消费时,将一部分非生产性劳动转化为生产性劳动而增加市场供给。而劳动者总数没有增加,其有效需求也就没有增加,从而导致消费不足或生产过剩的危机。正因为马尔萨斯在总供求和危机方面的研究,使得凯恩斯(J. M.Keynes)把马尔萨斯作为他的理论的先驱。
马尔萨斯在人口理论、价值理论、危机理论和地租理论等方面的开创性的或系统性的论述,使他被认为19世纪最有名望的社会科学家之一。马尔萨斯对经济思想发展的影响还在于发现并指出在主流经济学体系中业已忽视的矛盾,提出足以引起争论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