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刘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刘安 刘安前179—前122沛郡丰(今江苏丰县)人。汉高祖刘邦孙,武帝刘彻叔父。始封阜陵侯,后袭父封为淮南王。博学善文,好鼓琴。后因谋反事泄自杀。有赋八十二篇, 今仅存《屏风赋》,载《艺文类聚》。曾奉命作《离骚传》,给《离骚》以极高评价,是历史上最早解说屈原作品的著作。又曾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撰《鸿烈》一书,后亦称《淮南鸿烈》、《淮南子》,含《内书》、《外书》及《中篇》,今仅存《内书》。内容颇庞杂,以道家思想为主,兼有儒、法、阴阳等各家思想,为著名杂家著作。常借历史传说与神话故事论事说理,保存有不少珍贵神话资料。 ☚ 严助 淮南小山 ☛ 共工怒触不周山/武王伐纣/女娲补天/羿射十日/羿射九日/卢敖游北海/楚有善为偷者/子发用偷/塞翁失马 ☚ 虢君好谀 共工怒触不周山 ☛ 刘安 刘安西汉志异小说。旧题班固撰,不可信,为成帝时人撰。原载《汉武故事》。鲁迅 《古小说钩沉》辑录。滕云 《汉魏六朝小说选译》、刘文忠《文言小说名篇选注》皆载入。作品叙写淮南王刘安的故事:刘安是个好学而多才多艺的人,他搜集散佚的古书,招致方术之士,这些人全都是神仙,能兴云作雨。老百姓中间流传着 “淮南王,得天之赐,长寿无极” 的歌谣。汉武帝听到这种流言以后,心里特别厌恶,下诏宣淮南王进京。又派人前去窥视,回来报告说,淮南王能召来仙人,又能隐身和飞行,只服气体,不吃食物。武帝听后喜爱他的道术,并想学习他的道术。淮南王却不肯传授,说没有这样的事。武帝很愤怒,准备杀掉淮南王,淮南王知道后,把自己的事向群臣作了安排,就不知到哪里去了。国中的人都说他是神仙,也有人说见到了他。武帝怕扰乱人心,就命令将淮南王的家人斩首。又以安定人心为名,下令收取他的那些方术书籍,同时得到一些修仙和炼丹之术,但照方试验,均不见效。武帝受淮南王道术的感染,降旨征召四方有道术的人,于是方士们纷至沓来,人数不下数千。小说通过对刘安道术的描写,客观上反映了汉代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刘安等人能兴云作雨,百姓则传说他“得天之赐”,汉武帝之所以厌恶百姓的传言,是怕刘安威胁到他的统治地位。刘安召集天下方士,无非是给自己以后夺得政权制造舆论。小说在宣扬道术灵异的外衣下,微妙地展现了当时中央政权同地方政权矛盾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作品情节委曲,语言简炼,淮南王刘安之老谋深算,武帝之迷信仙道和残忍,都得到了生动形象的体现。 ☚ 皇后卫子夫 微行柏谷 ☛ 刘安 刘安东晋志怪小说。葛洪撰。原载《神仙传》。《太平广记》卷八录载。吴曾祺《旧小说》、王汝涛《太平广记选》(续)皆录入。故事叙述:西汉淮南王刘安,笃好儒学,礼贤下士,门客数千人,都是天下俊士。武帝因之对他很器重,召之入宫。于是天下道者及方术之士,不远千里投奔门下。一天,有八位老人求见,一个个虽白发银须,但都有非凡的技艺,千变万化,无所不能。刘安于是待为上宾,早晚叩拜。宫中太子刘迁好剑术,与郎中雷被比剑,结果被雷被误伤。刘迁大怒,雷被害怕太子杀他,于是请求刘安派他去攻打匈奴。刘安没有答应。后来雷被上书天子,诬告刘安谋反。八位老人劝刘安和他们一同离开这险恶的人间。原来这是八位神仙。刘安乃登山大祭,白日升天。上天途中,刘安路遇诸仙伯,由于执礼不恭,激怒了诸仙伯,要立即遣他返回人间,多亏八位神仙为他谢罪求情,才被赦免。但仍被罚守都厕三年,后为散仙人。作品通过对淮南王刘安礼遇八公、被点化成仙故事的描写,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内部争权斗争的复杂性以及时政的险恶,宣扬消极的离世升仙思想。小说故事完整,情节曲折,结构合理。作者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大胆的夸张,神异的想象,塑造了一系列神仙的群像。八位老人求见刘安,“皆须眉皓白”,守门人嫌弃他们年老而故意发难,于是“八公皆变为童子,年可十四、五,角髻青丝,色如桃花”。眨眼间由老变少,改头换面,真乃古今奇闻。然而更奇的是,八位老人各有神奇的技艺,“一人能坐致风雨,立起云雾,画地为江河,撮土为山岳;一个能崩高山,塞深泉,收来虎豹,召致蛟龙,使役鬼神;一人能分形易貌,坐存立亡,隐蔽六军,白日为暝;一人能乘云步虚,越海凌波,出入无间,呼吸千里;一人能坐火不灼,入水不濡,刃射不中,冬冻不寒,夏曝不汗;一人能千变万化,恣意所为,禽兽草木,万物立成,移山驻流,行宫易室;一人能煎泥成金,凝铅为银,水炼入石,飞腾流珠,乘云驾龙,浮于太清之上……;”真乃神人神功!文笔及此,令人眼花缭乱,目瞪口呆。即就是被八公点化的刘安,登山大祭时“所踏山石,皆陷成迹,至今人马迹犹存”。就连八公和刘安留在院中的药器,“鸡犬舐啄之,尽得升天”。但是,不管作者怎样设幻造奇,都是以人间生活作为基础的。八位老人的种种异术,离不开日月水火、云雨雾电、山石田土、禽兽草木、金银珠宝、四季气候这些自然存在;即就是到了仙界,刘安仅因执礼不恭就被斥罚,可见也还是离不开人间的等级制度、伦理纲常这些社会现实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笔下的神人仙界,不过是当时现实生活的投影罢了。小说中的刘安形象,写得比较成功。他身贵为王,却一反诸王的声色游猎生活,慎内守志;他聪颖过人,“尝诏使为离骚经,旦受诏,食时便成”;他“笃好儒学”,著作浩繁,“凡十万言”;他礼贤下士,“养士数千人”。这些记述,基本上符合历史真实。然而作者既取材于历史,又不拘泥于历史,从而虚构出他礼待八公,被点化升仙的奇异故事。汉淮南王刘安,《史记》与《汉书》都为之立传。《汉武故事》正写他为“神仙,能为云雨”。本篇把他的亦人亦仙的情状,写得更为出色。“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已成为著名典故。 ☚ 栾巴 左慈 ☛ 刘安 刘安汉淮南王刘长的长子,后袭父爵为淮南王。他招集宾客方士几千人,集体编了一部《鸿烈》书,后改名为《淮南子》,其中有一些是寓言故事,《塞翁失马》、《鹊巢扶枝》演变为成语。 ☚ 刘向 刘基 ☛ 刘安前179—前122沛(今江苏沛县东)人。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刘邦之孙,武帝之叔父。始封阜陵侯,后袭父封为淮南王。因谋反事泄自杀,受株连者达数千人。原有集二卷,已佚,今存《屏风赋》一篇。又主持编撰《淮南子》(亦名《淮南鸿烈》),今存二十一篇。 刘安 刘安前179—前122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长之子。西汉思想家、文学家。刘安先被封为阜陵侯,后封淮南王。其读书好学,才思敏捷,曾招门客编纂《淮南鸿烈》 (即《淮南子》,其与门客被称为“淮南小山”。刘安主张“无为而治”,反对儒家“世俗之学”。元朔五年(前124) 削地五县。元狩元年 (前122) 因谋反事泄而自杀。刘安主持编纂的《淮南鸿烈》,文辞恣肆汪洋,纵横跌宕,为汉代一大珍奇作品。《乐府诗集》录存其所作《八公操》诗一首,又名 《淮南操》,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据之辑入。 ☚ 枚乘 司马相如 ☛ 刘安 刘安前179?—前122西汉思想家、辞赋家。汉文帝弟淮南王刘长子。《史记》、《汉书》有传。汉文帝八年(前172),年七八岁,封阜陵侯。十六年(前164)为淮南王。汉武帝时因为他是武帝的叔父辈,又善文学,颇受尊重。入朝时,颇与丞相田蚡相勾结,有夺取皇位继承权之野心。后因其子恶臣下雷被,为雷所造发,朝廷削其封邑二县。因此蓄意谋反,事泄,被诛。刘安为人好书,善鼓琴,不喜弋猎和驰骋狗马,在位时以小惠安抚百姓,颇得名誉。他还曾招致宾客及方术之士,主持编著了《淮南子》“内篇”21篇;“外篇”33篇,综合先秦各家学说,主旨近于道家;又有“中篇”8卷,专论神仙黄白之事。今存《淮南子》,即其中的“内篇”,属子部杂家类。刘安善作赋,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淮南王赋八十二篇”,在汉代辞赋家中数量较多,可惜今已散佚无多,唯《屏风赋》见存。此外,他还作过《颂德》及《长安都国颂》,亦佚。他对辞赋,特别是屈原作品亦颇有研究。《汉书》本传说他曾奉诏作《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据说他每次见汉武帝时常常谈论得失及方伎赋颂,至黄昏方罢。 ☚ 刘玄 刘向 ☛ 刘安借指学道成仙之士。唐贯休 《赠轩辕先生》诗: “略问先生真甲子,只言弟子是刘安。” 刘安前179—前122西汉哲学家、思想家。沛郡丰(今江苏丰县)人。汉高祖之孙,袭父封为淮南王。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著《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杂家。《淮南子》要略篇曾阐明其著书之宗旨,所谓“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它以“道”为核心,以“无为”为指导原则,将仁、义、礼、法置于“道”的支配之下,认为“道”是第一位的,法律只是“道”的派生物或衍化物,法的制定,要受“道”的制约,法的功能的发挥也是以“道”为根据。主张“主政者不能废法而治民”,君主应严格监督臣僚,“不偏一曲,不党一事”;在犯罪根源问题上,认为贪得无厌的本性是导致犯罪产生的总根源,为此主张德礼教化,先教后刑。刘安后因谋反事发而自杀。 刘安前179~前122西汉思想家、文学家。封为淮南王。沛郡丰(今江苏丰县)人。好穷格物之理,博览群书,兼通医药。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淮南鸿烈》。此书涉及医药者甚多,多以医药理论及知识作为说理依据。“神农尝百草”之说即出于此。 刘安前179—前112西汉哲学家、文学家。沛郡丰(今江苏丰县南)人。汉高祖之孙,袭父封为淮南王。史载“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现存《淮南子》《内书》二十二篇,内容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和了儒、墨、法、阴阳等家思想,一般认为杂家著作,内容有矛盾牴牾处。重视伦理道德,书中提出“以道为竿,以德为纶,礼乐为钩,仁义为饵,投之于江,浮之于海,万物纷纷,孰非其有?”(淮南子·俶真训》)认为人们的道德是由“道”或“天性”决定的,“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淮南子·齐俗训》)。道德随着人性的散失,物欲和知识的发展越来越堕落,“栖迟至于昆吾、夏后之世,嗜欲连于物,聪明诱于外,而性命失其得”,“施及周室,浇淳散朴,杂道以伪,俭德以行,而巧故萌生。”(《淮南子·俶真训》)重视道德的作用,认为“仁义者治之本也……且法之生也,以辅仁义”(《淮南子·泰族训》),“民无廉耻,不可治也……民不知礼义,法不能正也……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同上书)。在道德评价上主张“常”、“权”结合,主张“誳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淮南子·汜论训》)。在道德修养上,主张摈除物欲, “静漠怡澹”, “以怡养性,以漠处神”(《淮南子·原道训》), “适情辞余,无所诱惑”(《淮南子·汜论训》),同时强调人要自强、要“务”,“自人君公卿至于庶人,不自强,而成功者,天下未之有也”,“名可务立,功可强成,故君子积志委正,以趣明师,励节亢高,以绝世俗”(《淮南子·修务训》)。强调“积”善成德,“积羽沉舟,群轻折轴,故君子禁于微。一快不足以成善,积快而为德;一恨不足以成非,积恨而成怨”(《淮南子·缪称训》)。主张积极地开展道德教育,“人之性有仁义之资,非圣人为之法度而教导之,则不可使乡方”(《淮南子·泰族训》),但又提倡愚民政策,“能愈多而德愈薄”(《淮南子·本经训》),“民知书而德衰,知数而厚衰,知券契而信衰,知机械而实衰也。巧诈藏于胸中,则纯白不备,而神德不全矣。”(《淮南子·泰族训》)刘安后以谋反罪名自杀,受诛连者数千人。 刘安 058 刘安前179—前122西汉思想家。沛(今江苏沛县)人。汉高祖子厉王刘长之子,袭封淮南王。其宇宙观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要根据时势的变化而变化礼乐、法度和政教。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秦亡是由于统治者重刑、多事、多欲所致,法令度量和治国施政应顺乎自然。但提出“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要求君主动静循理,按照循名责实的办法考核官吏,以形成主逸臣劳、君无为臣有为的君臣关系。还主张“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含有限制君权之意。攻击儒术为“俗世之学”。后以谋反事发自杀。曾招致宾客方士之士,著《内书》21篇,《外书》23篇,《中篇》8卷,后世称为《淮南鸿烈》,亦称《淮南子》。 ☚ 刘启 刘彻 ☛ 刘安 035 刘安前179—前122西汉哲学家、文学家。沛郡丰(今江苏丰县)人。曾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写《鸿烈》(即《淮南鸿烈》,也称《淮南子》)等书。认为“道始于虚霩”,“道 (日规) 始于一”。与老、庄的“道生物”不同,这个“道”不是虚无,不是无物,而是物之道。论述宇宙的生成是浑然一体的“虚霩”或“一”(即一气)生成宇宙,分为阴阳二气,形成天地。在形神关系方面,提出“形有摩而神未尝化”,“不得形神俱没”;人死“精神入其门,而骨骸反其根”。否认生而知之,强调勤学力行:“知(智)人无务,不若愚而好学。”主张认识来源于人与外物的接触,“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强调“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肯定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对“无为”作了新的解释:“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权,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主张“无为而无不为”,“无治也而无不治也”。认为“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著作有 《淮南子》。 ☚ 董仲舒 桑弘羊 ☛ 刘安 074 刘安前179—前122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沛(今江苏沛县)人。文帝时袭父封淮南王,后谋反事发自杀。好读书鼓琴,工词赋。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成《淮南鸿烈》即《淮南子》,《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他的伦理观儒道结合,综合先秦法、阴阳等各家思想。认为万物生于道,道含阴阳之气,人由精气而生,其天性是静,而“达于道者,反于清静,究于物者,终于无为”,要人们“以恬养性,以漠处神”(《原道训》)。主张因性制礼,“因其所喜以劝善,因其所恶以禁奸”(《泰族训》),强调后天修养,“教顺施续,而知能流通”。倡节欲,倡仁义,顺自然。政治伦理观强调实行无为宽政,“私志不得为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礼而举事,因资而立权” ( 《修务训》)。 ☚ 韩非 董仲舒 ☛ 刘安 刘安前179? —前122汉朝宗室。汉淮南厉王长之子。刘长以谋反罪自杀,文帝怜之,乃封其四子为侯,刘安被封为阜陵侯。文帝十六年(前164),进封安为淮南王。淮南王安为人好读书鼓琴,不喜射猎狗马驰骋,欲行阴德循抚百姓,收买人心。他时常抱怨父王之死,图谋不轨。吴楚七国叛乱之时,他就准备起兵响应,但被相国阻止。武帝即位后,淮南王安又与太尉田蚡串通,觊觎帝位。且修治兵器战具。接纳宾客奇才,用金钱贿赂郡国诸侯,欲为叛逆。他还派遣爱女刘陵前往长安侦察动向。淮南王后荼、太子迁无视汉法,专擅国权,侵夺民田,妄捕良人。元朔五年 (前124),淮南王安阻止雷被参军击匈奴,被削夺二县。元狩元年 (前122),淮南王庶孙刘建使人告发刘安父子阴谋,事下廷尉、河南审理。刘安知道大事不好,欲立即发兵起事。于是谋士伍被前往官府报告。武帝派兵围淮安王宫。刘安被迫自杀,王后、太子被捕处死。与此案有牵连的列侯、二干石、豪杰及宾客数千人,皆以罪轻重受诛。淮南国废为九江郡。初,刘安曾经招纳宾客方术之士,著作 《内书》、《外书》 和 《中篇》。今存 《内书》,即 《淮南子》,或称 《淮南鸿烈》。 ☚ 刘武 刘建 ☛ 刘安前179—前122西汉沛(今属江苏)人。为高祖刘邦之孙,袭淮南王。奉武帝之命作《离骚传》,为历史上第一篇解释《离骚》的著作。曾作赋82篇,仅存一篇。还招集数千宾客、方术之士,集体编著《内书》、《外书》、《中篇》等著作。仅存的《内书》(后又称《淮南鸿烈》或《淮南子》),保存了较多古代神话传说,具有较珍贵的文献价值。 刘安前179一前122西汉思想家。沛郡丰(今江苏丰县)人。曾招宾客方士集体编写《淮南子》和《淮南万毕术》。最早记载了用冰作透镜、利用平面镜反射作潜望镜、人造磁铁及磁体同性相斥等知识。参见“哲学”中的“淮南子”。 刘安?~约1470明代将领。江苏宿迁人,系刘荣次子。正统末与郭登镇守大同。也先拥英宗至城下,安出见,伏哭帝前。复驰回京,奉告敌情,充任总兵官,列阵东直门御敌,敌退,进都督同知,守备白羊口。英宗复位,赐予世侯,加太子太傅。 淮南子/淮南子/淮南子/淮南子/淮南子/淮南子/淮南子旧注整理 ☚ 山海经校注 淮南子 ☛ 刘安 刘安前179——前122西汉沛郡丰(今江苏丰县)人。汉高祖刘邦孙,袭父爵为淮南王。好读书,喜鼓琴,善为文辞,才思敏捷。后因谋反事泄而自杀,受株连者达千人。曾奉武帝命作《离骚传》,为我国最早解说屈原作品的著作,惜已不存。他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撰《内书》21篇,即今传《淮南鸿烈》(又称《淮南子》),含《内书》、《外书》、《中篇》,今仅存《内书》。杂采儒、墨申、韩、阴阳五行众家之说,而以道家为归。常以历史传说与神话故事说理,保存了不少珍贵的古代神话传说。《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有集,除《淮南鸿烈》、《招隐士》外,已佚。 ☚ 刘彻 司马相如 ☛ 刘安 刘安前179~前122淮南厉王之长子。初封阜陵候,文帝十六年(前164)封淮南王。好书鼓琴,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即《淮南子》)21卷,《外书》甚众。又有《中篇》8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20余万言。著《离骚传》,献之武帝。又作《颂德》及《长安都国颂》。《汉书艺文志》载有《淮南歌诗》、《淮南王赋》、《淮南王群臣赋》、《淮南九师道训》、《淮南杂子星》等多种著述。另有《淮南八公相鹤经》、 《淮南王食经》、《淮南记》、《淮南变化术》、《淮南万毕术》等,多已佚。后因谋反案发而自杀。 ☚ 淮南市 刘晔 ☛ 刘安179~122 B. C.Liu Anideologist and writer of the Westem Han Dynasty. Works:Huainan Zi,An Account of Encounting Sorrow,etc. 刘安前179一前122汉高帝孙。文帝十六年,袭父封为淮南王。好文学,曾奉汉武帝命作《离骚传》。好神仙书,折节下士,尝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写《鸿烈》一书,即《淮南子》,言神仙黄白之事与变化之道。据《淮南子·要略》言,此书著作意图,一是探求避祸求福,养生保身之道,即所谓“使人知先后之祸福,动静之利害”。二是为统一的封建国家提供长治久安之道,即所谓“天地之理”、“人间之事”、“帝王之道”。《神仙传》称,刘安曾得八位异人传授丹经,并教之以修炼之术,后“白日升天,鸡犬随之”。实为谋反事发,服药自杀。 刘安前179—前122西汉文士。沛 (今江苏沛县)人。汉高祖孙,武帝叔。好读书,善鼓琴,才思敏捷,尤工词赋。文帝时袭父封淮南王。景帝时,吴楚七国反,他本欲加入叛乱,为大臣劝阻。武帝时,因文才出众得宠,曾受帝命作《离骚传》(一说《离骚赋》),晨受命,早饭时即写成。他招宾客方士数千人编成《淮南子》。后谋叛,事泄自杀。 刘安前179—前122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沛郡丰(今江苏沛县东)人。汉高祖刘邦孙,淮南王刘长子,袭父封亦为淮南王。好读书鼓琴,善为文辞,得到武帝重视,奉命作《离骚传》。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写《淮南鸿烈》(也叫《淮南子》)。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综合先秦道、法、阴阳等各家思想,反对复古,攻击儒家,与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对抗。后以谋反事发自杀,受株连被杀害者达数千人。 刘安前179或前178—前122西汉诸侯王。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文帝前元八年(前172)封阜陵侯。文帝前元十六年(前164)封淮南王。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因阴谋叛乱获罪,自杀。所牵连列侯、官吏、豪强死者数以万计。生前曾组织门客撰写《淮南子》一书。 刘安 刘安前179—前122西汉思想家、哲学家。沛郡丰(今江苏丰县)人。汉高祖刘邦之孙。封淮南王。心理学思想主要有: (1) 主张“志与心变,神与形化”的形神观,并以形体发生发展规律为依据,论证了形体在先,心理在后的事实。(2) 在心物观方面提出“知与物接”、“物至神应”的命题,并以镜水之喻,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人的心理可以全面而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3) 在情欲心理思想方面,提出“感而自然”、“以内乐外”、“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三种主张。(4) 在智能观上主张智与能相对独立的观点,并主张智能后天发展的观点,认为通过学习可以使智者更智,愚者变智,智能可以在与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5) 提出“天人相分”论,即将人性中天的因素与人的因素区分开来,在天性方面提出“纯朴无邪论”,在性习方面提出“忘本失真论”。主要著作有《淮南子》。 ☚ 韩非 董仲舒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