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伤寒悬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伤寒悬解伤寒类著作。清黄元御撰。十四卷。元御有《素问悬解》已著录。本书成于乾隆二十一年 (1756)。黄氏研究伤寒之学,受方有执、喻嘉言影响,认为王叔和编次《伤寒论》,已失仲景所著原貌,故对《伤寒论》之条文予以重订,力图“于破裂纷乱之中,条分缕析,复其次第之旧”。卷首为仲景微旨。卷一卷二脉法,卷三至卷五为太阳篇,卷六卷七阳明篇,卷八卷九少阳篇,卷十太阴篇,卷八卷九少阳篇,卷十太阴篇,卷十一少阴篇,卷十二厥阴篇,卷十三伤寒类证,卷十四汗下宜忌。卷末附伤寒例。黄氏论述伤寒运用运气原理,以六经为纲,首列各经病提纲,然后于各经之中再分论本病、经病、脏病、腑病、坏病,并指明传腑、传脏、入阳入阴等不同情况。通过整理归纳,纲目清楚,便于阅览。有道光十二年 (1832)燮龢精舍刊本,咸丰九年(1859) 顺德黄氏刻本。 伤寒悬解书名。14卷,卷首、卷末各1卷。清·黄元御撰。作者对王叔和整理《伤寒论》的编次颇多攻讦,并力图“于破裂纷乱之中条分缕析,复其次第”。书中将《伤寒论》所载113方,分别六经病证,予以剖析贯穿,并注明本病、经病、腑病、脏病、坏病及传腑、传脏、入阳入阴等不同情况,加以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但其中不乏主观片面的观点。 伤寒悬解十五卷。清黄元御 (详见 《周易悬象》)撰。黄氏在学术上推崇岐伯、黄帝、秦越人和张仲景,称他们为 “四圣”,主张 “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对《伤寒论》颇有研究,受方有执、喻昌影响,认为王叔和编次《伤寒论》已失仲景所著原貌,希望 “于破裂纷乱之中,条分缕析,复其次第之旧”,故对《伤寒论》重新加以校订。卷首为仲景微旨;卷一、卷二为脉法;卷三至卷五为太阳篇;卷六、卷七为阳明篇;卷八、卷九为少阳篇;卷十为太阳篇;卷十一为少阴篇;卷十二为厥阴篇;卷十三为伤寒类证;卷十四为汗下宜忌。卷末附驳正王叔和序例一卷。黄氏认为张机因针灸刺法已佚,于是著《伤寒论》以治外感之疾。依岐伯、秦越人之理,其法则由岐伯、秦越人针刺之法变通而来。黄氏论述伤寒运用运气原理,立六经以治伤寒,以六经为纲,从六气首列各经病提纲,然后于各经之中论本病、经病、脏病、腑病、坏病等,并指明传脏、传腑、入阳、入阴等不同情况,制汤丸以疗感伤,以守五味。书中脉法共有八十三章,六经经证以及入腑传脏之里证误行、汗吐下之坏病三百六十八章,外感之类证、汗吐下、宜忌八十六章,共五百三十七章,一百一十三方。黄氏对《伤寒论》解其脉法,详其经络,考其常变,辨其宜忌,更定旧书伪乱。使此书纲目清晰,便于阅览。有道光十二年 (1832)燮和精舍刊本,咸丰九年 (1859) 顺德黄氏刻本。 伤寒悬解shānghánxuánjiě医书。14 卷,卷首、卷末各1 卷。清·黄元御撰。作者对王叔和整理《伤寒论》的编次颇多攻讦, 并力图“于破裂纷乱之中条分缕析, 复其次第”。书中将《伤寒论》所载113 方分别六经病症, 予以剖析贯串, 注明本病、经病、腑病、脏病、坏病及传腑、传脏、入阳入阴等不同情况, 并加以归纳整理, 使之条理化。但其中不乏主观片面的观点。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