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伤寒指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伤寒指掌伤寒类著作。清吴坤安撰,邵仙根评。四卷。坤安名贞,苕南(浙江吴兴)人。精于医,对《伤寒论》颇有研究,为辨析伤寒与温病证治,博览群书,广集众家之说,于嘉庆元年(1796) 撰成此书。共十三万二千字。卷一首列类伤寒辨及三阳经。卷二论述三阴经及差后诸病。卷三伤寒变症。卷四伤寒类症。正文后,邵氏附有评语。以辨析伤寒、温热二病之论为主,博采诸家之说,论理详明。强调从病因、病理、传变、治法、用药进行鉴别。提出“伤寒入足经,而温邪入手经; 伤寒宜表,而温邪忌汗; 伤寒药宜辛温,而温邪药宜辛凉。苟不辨明,必有误治。”邵氏评曰:“分别伤寒,温热之来路不同,治法用药之各异,大宜着眼。”纵观全书,条理分明,述论相辅。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颇为后人所重。有嘉庆元年(1796)刊本,一九五七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伤寒指掌书名。4卷。清·吴坤安撰于1796年。吴氏所说的伤寒,包括伤寒和温热二类病证。本书辨析伤寒、温热病证治,伤寒推崇王宇泰、喻嘉言、柯韵伯等;温热悉遵叶天士、薛生白学说。条理清楚,论述颇精。卷1辨类伤寒及三阳经;卷2述三阴经及瘥后诸病;卷3论伤寒变症;卷4列伤寒类证。吴氏原作后经邵仙根于正文后增写评语,多系经验之谈。又晚清何廉臣曾将本书略予删改,改名《感证宝筏》刊行。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按吴氏原著,邵氏评批本出版排印本。 伤寒指掌书名。清·吴坤安撰于1796年。其中所论之“伤寒”,包括温热二类,条理清楚,论述也有独到之处。后来邵仙根又根据临床经验增写评语。今有排印本问世。 伤寒指掌十四卷。明皇甫中(生卒年不详)撰。中字云洲,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三代业医,承其家学,博采众家之长,结合临床体会,撰成《明医指掌》。皇甫氏《伤寒指掌》原始《内经》,发明仲景立法之意,于诸家之说,颇推崇陶华。明代陶华有《伤寒六书》,方药杂乱,很为后世訾议,但皇甫氏则对此书备加赞扬。皇甫氏之书对后世伤寒病的证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伤寒指掌shānghánzhǐzhǎng医书。清·吴坤安撰于1796 年。吴氏所说的伤寒, 包括伤寒和温热二类病症。此书辨析伤寒、温热病之证治。伤寒推崇王宇泰、喻嘉言、柯韵伯等, 温热悉遵叶天士、薛生白学说, 条理清楚, 论述颇精。原作后经邵仙根增写评语, 多系经验之谈。新中国成立后有排印本。 伤寒指掌 《伤寒指掌》《伤寒指掌》系热病著作。4卷。清·吴贞(坤安)辑撰。书成于(1796年嘉庆元年)。原作2卷,经其弟友石辑为4卷,刊于嘉庆十三年。吴氏行医30余年,私淑叶天士、薛生白。他探究伤寒之秘旨,辨析诸家之得失,推崇叶天士治案,能“寓伤寒于六气之中……其云仲景伤寒,先分六经;河间温热,须究三焦。”寒、温分治,不以足经之药混治手经之病。于是分门别类,条辨诸书,眉目清晰,如观指掌。全书分本病及变病、类病两大部分。卷1~2首述“类伤寒辨”(19症)及察舌、察目辨症法,次列六经本病,每病先古法,后新法;卷3叙变症(26种);卷4叙类症(16症)。古法系依据《证治准绳》、《医宗金鉴》、《伤寒来苏集》等书的注释;新法则参考叶天士医案、《伤寒第一书》、《温热暑疫全书》等著作中的治法。该书合伤寒、温病为一,主张“伤寒者,热病之总名”,以“因于寒者”为正病,“因六淫之兼气,或非时之戾气”,所发诸病作为“类伤寒”。且以为“伤寒正病绝少,类症尤多。”治法详明,方药初备,为热病著作中较好的一种。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排行本。 ☚ 湿热条辨 温病条辨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