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刘半农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刘半农1891—1934江苏江阴人 刘半农1891—1934语言学家。原名寿彭,改名复,字半农,号曲庵,后以字行。江苏江阴人。1917年任北京大学预科教员,参加革新文学运动,任《新青年》编辑,发表了《奉答王敬轩先生》等批驳顽固守旧派观点的文章,并致力于创作白话诗和征集歌谣工作。1919年被推选为国语统一筹备会委员。1920年为国语辞典委员会委员。后赴英国、法国留学,攻读实验语音学,1925年春,用法文写了《汉语字声实验录》、《国语运动略史》等论文,并发明了“刘氏音鼓甲种”和“声调推断尺”(即所谓刘氏尺)等测算语音乐律的仪器,获博士学位和语言学专奖,成为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同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和研究所国学门导师。1926年任中法大学国文系主任。1929—1930年,再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兼任辅仁大学教务长、北平大学女子学院院长。1931年后,专任北京大学文学院研究教授,从事语音学研究和大辞典编纂工作。1934年7月在北平病逝。主要文学著作自编为《半农杂文》集。 刘半农
刘半农
刘半农 刘半农1891—1934诗人、杂文家。原名复。江苏江阴人。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曾在革命军中任文书,后赴上海任《中华新报》和中华书局编辑,发表过一些旧体小说。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教。后积极倡导五四新文化运动,发表过著名的《复王敬轩书》,创作了不少白话新诗和杂文。1925年参加语丝社。他的早期诗歌关心现实、同情人民,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他对新诗的形式和音节多有探索,注重向民歌、民谣学习。所写杂文、评论尖锐锋利,在当时颇有影响。主要著作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杂文集《半农杂文》《半农杂文二集》《半农谈影》等。有《刘半农诗选》。 ☚ 向恺然 胡适 ☛ 刘半农 刘半农1891.5.27—1934.7.14原名刘寿彭,后改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字半农。笔名有寒星、范奴冬女士等。江苏江阴人。常州中学肄业。1912年到上海,参加新剧团体开明社。1913年至1916年任中华书局编译员。曾在《小说月报》、《礼拜六》等刊物上发表大量著译小说。新文化运动兴起后,热情应和,成为《新青年》的重要成员。1917年5月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主张破除对旧时文体的迷信,解放诗体,破坏旧韵,重造新韵,采用自造和输入的方法增多诗体,在有韵诗之外,别增无韵诗。7月又发表《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强调真实是诗歌的生命,要求诗人放出本领到自然人生中去发现真实。8月开始创作新诗。同年秋任北京大学预科教授。经他倡议,北大于1918年2月向全国征集近世歌谣。同月与钱玄同合写著名的双簧信,对反对新文学的种种谬论,一一予以驳斥。1920年春去欧洲攻读实验语音学。曾倡议使用“她”字做为第三人称阴性代词。致力于汉字声调的研究,科学地解决了四声的问题。1925年荣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同年秋回国,任北大国文系教授,兼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导师。《语丝》周刊创刊后,为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4月,第一部新诗集《瓦釜集》出版。同年6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诗集《扬鞭集》上卷,10月出版中卷。他是新诗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初发表新诗者之一。他较早地从事无韵诗和散文诗的创作,还以方言俚调写拟民歌、拟拟曲,实践了增多诗体的主张。他的诗歌题材多样,有真情实感。在初期白话诗人里,以能驾驭口语、运用白描手法表现诗的意境而著称。《一个小农家的暮》、《教我如何不想她》、《敲冰》等诗历来脍炙人口。1927年4月出版《国外民歌译》第一集。1928年后先后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辅仁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学院、北大研究院文史部等处任职。1933年,影印出版《初期白话诗稿》,为新诗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此后在《论语》、《人间世》上发表《自批自注桐花芝豆堂诗集》、《双凤凰砖斋小品文》,又想为清末名妓赛金花写传,引起人们的非议。1934年暑期去西北调查方言,不幸染病逝世。主要著述译作还有:《中国文法通论》(1919年)、《四声实验录》(1924年)、《国语运动略史》(法文,1925年)、《法国短篇小说集》第一册(1927年)、《半农谈影》(1927年)、《比较语音学概要》(1930年)、《宋元以来俗字谱》(1930年)、《从五音六律说到三百六十律》(1930年)、《中国俗曲总目稿》上下册(1932年)、《中国文法讲话》(1932年)、《十二等律的发明者朱载堉》(1932年)、《半农杂文》(1934年)、《半农杂文二集》(1935年)等。 ☚ 刘丹华 刘廷芳 ☛ 刘半农 刘半农(生平经历、诗歌创作及其他文学活动参阅诗歌卷)“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急先锋。早在1916年就在《新青年》上发表读书札记式的杂文《灵霞馆笔记》,以后又写了不少文艺评论式、通信式、随感录式的杂文,收进《半农杂文》一集、《半农杂文》二集、《半农谈歌》等集子中。刘半农的《奉答王敬轩》和《作揖主义》是名垂一时、传颂不衰的杂文名篇。前者分八点逐条批驳王敬轩的谬论,描绘封建顽固派王敬轩的声色和灵魂,使这个既是虚拟,又有相当典型意义的“王敬轩”丑态可掬,成为当时反对新文化运动,“不学无术,顽固取闹”的封建顽固派的代名词;后者写“我”一连接待了七位论客:前清遗老、孔教会长、京官老爷、京沪评剧家、鬼学家和王敬轩,他们一一发了一通谬论,“我”一一作揖,在貌似恭敬之中,表示了高度的轻蔑,让这些家伙在自我表演中自我暴露。1925年留欧返国后,刘半农是《语丝》经常撰稿人之一,发表了许多战斗性很强的杂文,其中《悼“快绝一世的徐树铮将军”》(1926年1月)、《呜呼三月一十八》其锋芒直指北洋军阀政府。刘半农的这类杂文创作,善于在议论的展开中巧妙地融进小说的描写和戏剧的个性化对话,加上他特有的活泼、诙谐的讽刺、幽默笔调、汇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 刘心皇 刘北汜 ☛ 刘半农文学家。江苏省江阴市人。生于1891年5月27日,卒于1934年7月14日。幼年生活贫寒。1912~1917年在上海先后做编辑和教师工作,发表著译100余万字。1917年下半年到北京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对新诗的理论和实践作出重要贡献。1920~1925年先后去伦敦、巴黎留学,研究汉语语音、声韵,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扬鞭集》,收入新诗98首;《瓦釜集》,收入民歌体诗21首,附录19首;《半农杂文》第1集,收杂文45篇;《半农杂文二集》,收杂文49篇。还有《中国文法通论》等学术著作以及《法国短篇小说集》等译著。 刘半农 067 刘半农1891—1934文学家、翻译家。原名寿彭,以字行。笔名寒显等。早年在军队担任书牍翻译工作。1912年,入上海开明剧社任编剧,并于业余开始著译生涯。1913年入中华书局任编译员。1915年在《新青年》连载《灵霞笔记》,为其最早发表的译作。1920年春,赴欧洲留学,先后在伦敦、巴黎等处大学研究汉语语音、声韵,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秋回国,先后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等。同年翻译出版小仲马的《茶花女》。译著尚有《法国短篇小说集》、《苏来曼东游记》等。著有《关于译诗的一点意见》等。 ☚ 陈望道 郭沫若 ☛ 刘半农 193 刘半农1891—1934现代诗人、学者。原名刘复,字半农,也作半侬。江苏省江阴县人。幼时家境贫苦。15岁入常州中学。后因辛亥革命后学校停办而去军队做文牍工作。翌年春到上海编《中华时报》,也写鸳蝴派小说。1915年为新创刊的《新青年》撰稿,1917年随该刊迁到北京,为编委之一,同时任北京大学预科教员。其间,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率先撰写白话诗歌和散文。1920年春赴欧留学,先后入伦敦、巴黎大学,致力汉语语音、音韵研究,兼写一些诗歌和论文,曾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北京大学任教,次年以后出版诗集《扬鞭集》、《瓦釜集》、杂文集《半农杂文》等。1934年夏赴内蒙草原考古调查方言,染回归热后病故于北京。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刘半农诗选》。 ☚ 茅盾 胡适 ☛ 刘半农 刘半农1891—1934Liu Bannong现代诗人、学者。名复,字半农,又作半侬。江苏江阴人。1912年去上海,担任中华书局编辑,以半侬的笔名发表一些言情小说,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1915年《新青年》创刊,刘半农成为主要撰稿人之一。1917年他到北京,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同年,他开始用白话写诗,成为早期新诗运动著名的倡导者和实践者。20年代,加入语丝社,从事杂文创作。 ☚ 殷夫 刘大白 ☛ 刘半农 刘半农现代著名作家、诗人、语言学家。生于1891年,卒于1934年。原名刘寿彭、刘复,字半侬、半农,号曲庵,笔名寒星、范奴冬等。江苏江阴人。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以后,刘半农弃学从戎,参加过革命军。1912年,刘半农来到上海,曾先后干过开明剧社编剧、《中华新报》特约编译员、中华书局编辑等职业。在这期间刘半农专心从事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从此走上文学之路。1917年,刘半农应蔡元培之邀,来到北京大学任教。在 “五四” 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中,参加过《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并积极著文宣传新思想、批判封建余孽,提倡创作白话文,并成为新诗创作的开拓者之一。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民主主义的倾向。1920年,刘半农赴法国学习,并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刘半农回到祖国,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与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并主编《世界日报》副刊。1929年,刘半农兼任辅仁大学教务长、中法大学中文系主任。1930年,又兼任北京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1934年,刘半农去绥远、内蒙一带考查方言民俗、不幸染病逝世,终年43岁。刘半农几十年来辛勤创作与教学,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作品有:诗集《扬鞭集》,采编民歌集《瓦釜集》,杂文集《半农杂文》(一、二集),还有《中国文法通论》、《中国文法讲话》、《四声实验录》等语言教学专著。刘半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大影响的作家,同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对中国现代文学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过很大的贡献。 ☚ 刘白羽 刘知侠 ☛ 刘半农1891—1934文学家。名复,字半农,江苏江阴人。1917年前,曾任中华书局编辑,以“半侬”的笔名发表过旧体小说和译文。后到北京,任教于北大预科,并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用白话写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积极倡导者之一。1925年秋自欧洲留学回国后,先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著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杂文集《半农杂文》等。 刘半农 刘半农1891—1934现代诗人。原名刘寿彭,改名复,号曲庵。江苏江阴人。1907年就读于常州府中学。辛亥革命爆发后投身革命军,任文书。1912年赴上海,先后任《中华新报》和中华书局编辑。以“半侬”的笔名发表过一些旧体小说和译文。1915年为《青年杂志》的主要撰稿人。1917年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系教员。后即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其诗歌风格清新、朴素。创作上注重群众口语,对于民歌大力借鉴,在新诗的形式和音节上作了有益的探索,是早期新诗的提倡者和实践者。其诗作大都描写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疾苦。1920年旅欧留学,先后在伦敦、巴黎等处大学研究汉语语言、声韵,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后又历任中法大学国文系主任、北平大学女子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研究院文史部主任、辅仁大学教务长、北平文化指导委员会委员、历史语言研究所语言主任等职。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曾为语丝社社员。以后致力于语言学研究,发明音调推断尺,提倡实验语言学,并大力调查方言,在语言、文法、音韵等方面颇有建树。主要作品有《扬鞭集》、《瓦釜集》和《半农杂文》,编有《初期白话诗稿》,著有《中国文法通论》等学术著作,标点过清张南庄的章回体小说《何典》。 ☚ 胡适 郭沫若 ☛ 刘半农 刘半农1891~1934现代诗人、语言学家。原名寿彭,后改名复。生于江苏江阴。1907年,就读于常州府中学堂。辛亥革命后曾在革命军中任过文书。1912年在上海任《中华新报》和中华书局编辑,后为《青年杂志》重要撰稿人。1917年秋任北京大学预科教员,并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发表过《复王敬轩书》等著名文章,是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者之一。同时开始创作新诗,注重向民歌学习和对诗歌形式与音节的探索,后辑为《扬鞭集》 (1926)、《瓦釜集》(1926)。前者有散文体、民歌体、古乐府体和自由体等各种格式的长、短诗作,其中名篇《相隔一层纸》和《学徒苦》,抨击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为劳动人民鸣不平;《教我如何不想她》抒发了思乡恋国的情怀,谱曲后曾广为传唱。后者用江阴方言写的“四句头山歌”,较充分地表达了劳动者的感情。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民主主义倾向,风格清新朴直。1920年春赴欧洲留学。1925年,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同年秋回国,先后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世界日报》副刊主编、辅仁大学教务长、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务,后专任北京大学文学院研究教授,写有《半农杂文》、《半农杂文二集》。此外还有译作《法国短篇小说集》、《茶花女》等。1934年夏,赴内蒙古考查方言时不幸染病辞世。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刘半农诗选》。 ☚ 欧阳予倩 胡适 ☛ 刘半农1891~1934Liu Bannongmodern poet and translator.Works:Miscellaneous Collection of Bannong,Paradise of Cats,etc.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