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刘半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刘半农1891—1934

江苏江阴人
语言学家,“五四”时期重要作家。曾参加“五四”运动,为《新青年》编辑之一,又参加推动国语运动。1920年赴法留学,1925年回国后,任北大教授、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兼中法大学系主任等职。著有《中国文法通论》、《中国文法讲话》、《扬鞭集》、《国语运动史》(法文)等。
原名:寿彭
本名:刘复
字:半、半农、伴侬、瓣秾
号:曲庵
笔名:半农、刘拜农、伴农、伴侬、含星、范奴冬女士、南航、海、寒星、L君
人称:刘半伦
别名:刘半侬

刘半农1891—1934

语言学家。原名寿彭,改名复,字半农,号曲庵,后以字行。江苏江阴人。1917年任北京大学预科教员,参加革新文学运动,任《新青年》编辑,发表了《奉答王敬轩先生》等批驳顽固守旧派观点的文章,并致力于创作白话诗和征集歌谣工作。1919年被推选为国语统一筹备会委员。1920年为国语辞典委员会委员。后赴英国、法国留学,攻读实验语音学,1925年春,用法文写了《汉语字声实验录》、《国语运动略史》等论文,并发明了“刘氏音鼓甲种”和“声调推断尺”(即所谓刘氏尺)等测算语音乐律的仪器,获博士学位和语言学专奖,成为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同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和研究所国学门导师。1926年任中法大学国文系主任。1929—1930年,再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兼任辅仁大学教务长、北平大学女子学院院长。1931年后,专任北京大学文学院研究教授,从事语音学研究和大辞典编纂工作。1934年7月在北平病逝。主要文学著作自编为《半农杂文》集。

刘半农

刘半农先生评传
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刘半农研究资料
刘半农研究
刘半农先生的死因和生平
哀刘半农先生(特载)
纪念半农先生
王森传
鲍 晶编
徐瑞岳
白涤洲
恨 水
钱玄同等
手稿本1册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版536页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版
大公报1934年7月15日
南京民生报1934年7月16日
世界日报1934年7月21日

十年来半农先生的学术生活
记刘半农先生之病因
谈刘复
刘半农与屠竟山
江阴二刘侧记
刘半农之一生
刘半农先生和国语学术
早春的播种者刘半农
记刘半农
半夏忆(刘)半农
鲁迅与刘半农
北京“光社”和刘半农
白话诗的先驱——纪念刘半农先生逝世五十周
魏建功
白涤洲
佩英
南湖
方骥龄
刘心皇
王天昌
瘂弦
郭浩贤
杨令德
姚似
邹士方
吴奔星
世界日报1934年7月21日
世界日报1934年7月25日
新闻报1934年7月26日
*中央日报1962年5月11日
*中央日报1966年4月12日
*自立晚报1968年6月28-30日
*国语日报1970年10月3日
*快报1974年12月14日
*快报1975年12月20日
内蒙古日报1981年6月23日
羊城晚报1981年11月20日
北京日报1982年5月4日
文学报1984年8月2日
刘半农先生的绥远和百灵庙之行
刘半农与五四文学革命
刘半农论
刘半农先生传略
杨令德
汪馥泉
汪铭竹
人民政协报1985年5月24日
世界文学1934年1卷1期
创作与批评1934年1卷3期
磐石杂志1934年2卷12期
刘复先生纪念
刘复博士
刘复(半农)
哀刘半农先生
蔡孑民等
全增嘏
迫迂
蔡元培
青年界1934年6卷3期
青年界1934年6卷3期
人间世1934年9期
人间世1934年10期,*蔡元培全集第653
回忆刘半农先生
父亲的死
长兄半农的死和我的回忆
纪念刘半农先生特辑
商鸿逵
刘小蕙等
刘北茂
人间世1934年17期
人间世1934年17期
人间世1934年17期
人间世1934年17期
课堂里的刘半农先生
我对于刘半农先生的回忆
刘半农先生
刘半农先生与辅仁大学
徐芳
魏建功
陈康白
国闻周报1934年11卷48期
独立评论1934年111号
文章1935年1期
辅仁广东同学会半年刊1935年2卷2期
中华民国故国立北京大学教授法国国家文学博
士刘先生行状
魏建功国学季刊1935年4卷4期
故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刘君碑铭蔡元培国学季刊1936年6卷第1号,*蔡元培全
集第668页
忆二十年前的半农先生
记刘半农先生
刘复
刘半农与陈西滢
刘复(1891—1934)
凡鱼
方师铎
陈敬之
刘凤翰
宇宙风1936年8期
*传记文学1963年3卷3期
*畅流1964年30卷4期
*传记文学1964年5卷5期
*传记文学1973年23卷1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1册第254页
刘复
刘半农的面面观
刘半农——一个新诗的拓荒者
新诗的开拓者——刘半农和新诗
新诗革命的先驱——刘半农
关于刘半农的片断回忆
父亲刘半农的摄影活动
刘半农和《半农谈影》
父亲刘半农的摄影生活
刘半农的治学生涯
赵元任与刘半农
刘半农——五四时期的平民诗人
宜益
秦贤次
鲍晶
鲍晶
姚春树等
王锦第
刘小蕙
吴群
刘小蕙
徐瑞岳
周语
乐齐
*民主宪政1976年47卷10期
*传记文学1978年32卷2期
现代文学论丛1980年1辑
文稿与资料1980年3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年2辑
人物1982年3期
大众摄影1982年3期
摄影丛刊1982年9辑
艺术世界1983年1期
徐州师院学报1983年3期
*夏声1983年226期
新文学论丛1984年1期

刘半农生平年表
忆我国实验语音学的奠基人刘半农
缅怀先父刘半农
刘半农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历史地位
回忆我们的父亲——刘半农先生
刘半农轶事二则
刘半农评传
到民歌的阿尔泰山去——纪念刘半农先生
新文学运动初期的刘半农和钱玄同——《中国
现代文学史话》之一节
徐瑞岳
周殿福
刘育敦 刘育伦
吴奔星
刘小蕙等
荆梅丞
鲍晶
闻 山
薛绥之
徐州师院学报1984年1-2期
徐州师院学报1984年2期
徐州师院学报1984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84年3期
新文学史料1984年3期
新文学史料1984年3期
津门文学论丛1984年3期
民间文学论坛1985年1期
山东师大学报1985年2期
刘半农传略
刘半农与翻译
刘复
徐瑞岳
刘小蕙
迫迂
新文学史料1985年4期
翻译通讯1985年11期
二十今人志第45页,文人画像第67
刘复
记刘半农
刘复
赵景深
萧颂恩
*文人印象第67页
文坛史料第123页
*中国近代学人象传初辑第311页
刘复
刘复(刘复语言学论著目录)
刘半农
李立明
施光亨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489页
中国现代语言学家第1分册第86页
中国现代作家与作品(上海)第50页
刘半农(1891—1934)
刘复
刘复
刘半农
鲍晶
阿英
陈敬之
娄献阁
中国现代作家评传第287页
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第225页
*中国新文学的诞生第185页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8辑第
86页,民国人物传第3卷第333页
文学家刘半农和民族音乐家刘天华
刘复
刘复
刘半农(1891-1934)
忆刘半农
忆刘半农君
钱石麟等
方青
赵聪
编纂组
江阴文史资料第2辑第88页
*现代文坛百象第86页
*现代中国作家列传第32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7册第194页
鲁迅全集第6卷第71页
鲁迅全集第6卷第74页
鲁迅和刘半农彭定安 马蹄疾鲁迅和他的同时代人(上卷)第204页

刘半农

刘半农研究
刘半农年谱
父亲刘半农
“狠打了几次大仗”的刘半农——“五四”风云人
物谱之二
徐瑞岳编
徐瑞岳编
刘小惠
陈漱渝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210页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203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85页
团结报1989年5月2日
父亲刘半农与赛金花
现代文化史上的“刘氏三杰”——刘半农:诗
人、学者、战士
刘育敦
屈 文
新民晚报1991年5月27日
人民日报1992年5月16日
刘半农及其文学创作简论
刘半农的音乐建树
我的大伯父半农先生——刘半农先生逝世五十
周年祭
臧恩钰
刘立新
刘育辉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86年1期
音乐艺术1988年1期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88年2期
周作人与钱玄同、刘半农——“复古”、“欧化”及
其它
钱理群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4期
“五四”时期散文诗的拓荒者——刘半农
刘半农与赵元任
闲话刘半农
新文学革命的一员猛将——半农散论
刘半农研究十题
欧洲回忆录
刘半农日记(1934年1月—6月)
江阴刘氏三杰:刘半农 刘天华 刘北茂
中国现代文艺史杰出人物刘天华刘氏三兄弟纪
念馆开馆
李正午
廖辅叔
吴 方
唐树文
徐瑞岳
刘半农
刘育敦整理
朱钧侃
李方诗等主编
福州大学学报1989年2期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3期
文学自由谈1990年1期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1990年6期
新文学史料1991年1、2期
新文学史料1991年1期
新文学史料1991年1期
*传记文学1999年75卷5期
中国人物年鉴(1991)第108页
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中国现代文化史杰出人物
刘氏三杰纪念活动在京举行
李方诗等主编中国人物年鉴(1993)第108页
新闻界名人:刘半农(1891—1934) 中国新闻年鉴(1985)第426页
故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刘君墓志
“急先锋”刘半农出国以后
卯字号的名人(三)
北大感旧录
❽—十二、刘半农
周作人
方永刚
周作人
周作人
民国人物碑传集第439页
民国文坛名流归宿第243页
知堂回想录第358页
知堂回想录第502页
刘半农

刘半农1891—1934

诗人、杂文家。原名复。江苏江阴人。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曾在革命军中任文书,后赴上海任《中华新报》和中华书局编辑,发表过一些旧体小说。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教。后积极倡导五四新文化运动,发表过著名的《复王敬轩书》,创作了不少白话新诗和杂文。1925年参加语丝社。他的早期诗歌关心现实、同情人民,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他对新诗的形式和音节多有探索,注重向民歌、民谣学习。所写杂文、评论尖锐锋利,在当时颇有影响。主要著作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杂文集《半农杂文》《半农杂文二集》《半农谈影》等。有《刘半农诗选》。

☚ 向恺然   胡适 ☛
刘半农

刘半农1891.5.27—1934.7.14

原名刘寿彭,后改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字半农。笔名有寒星、范奴冬女士等。江苏江阴人。常州中学肄业。1912年到上海,参加新剧团体开明社。1913年至1916年任中华书局编译员。曾在《小说月报》、《礼拜六》等刊物上发表大量著译小说。新文化运动兴起后,热情应和,成为《新青年》的重要成员。1917年5月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主张破除对旧时文体的迷信,解放诗体,破坏旧韵,重造新韵,采用自造和输入的方法增多诗体,在有韵诗之外,别增无韵诗。7月又发表《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强调真实是诗歌的生命,要求诗人放出本领到自然人生中去发现真实。8月开始创作新诗。同年秋任北京大学预科教授。经他倡议,北大于1918年2月向全国征集近世歌谣。同月与钱玄同合写著名的双簧信,对反对新文学的种种谬论,一一予以驳斥。1920年春去欧洲攻读实验语音学。曾倡议使用“她”字做为第三人称阴性代词。致力于汉字声调的研究,科学地解决了四声的问题。1925年荣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同年秋回国,任北大国文系教授,兼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导师。《语丝》周刊创刊后,为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4月,第一部新诗集《瓦釜集》出版。同年6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诗集《扬鞭集》上卷,10月出版中卷。他是新诗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初发表新诗者之一。他较早地从事无韵诗和散文诗的创作,还以方言俚调写拟民歌、拟拟曲,实践了增多诗体的主张。他的诗歌题材多样,有真情实感。在初期白话诗人里,以能驾驭口语、运用白描手法表现诗的意境而著称。《一个小农家的暮》、《教我如何不想她》、《敲冰》等诗历来脍炙人口。1927年4月出版《国外民歌译》第一集。1928年后先后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辅仁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学院、北大研究院文史部等处任职。1933年,影印出版《初期白话诗稿》,为新诗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此后在《论语》、《人间世》上发表《自批自注桐花芝豆堂诗集》、《双凤凰砖斋小品文》,又想为清末名妓赛金花写传,引起人们的非议。1934年暑期去西北调查方言,不幸染病逝世。主要著述译作还有:《中国文法通论》(1919年)、《四声实验录》(1924年)、《国语运动略史》(法文,1925年)、《法国短篇小说集》第一册(1927年)、《半农谈影》(1927年)、《比较语音学概要》(1930年)、《宋元以来俗字谱》(1930年)、《从五音六律说到三百六十律》(1930年)、《中国俗曲总目稿》上下册(1932年)、《中国文法讲话》(1932年)、《十二等律的发明者朱载堉》(1932年)、《半农杂文》(1934年)、《半农杂文二集》(1935年)等。

☚ 刘丹华   刘廷芳 ☛

刘半农

刘半农

(生平经历、诗歌创作及其他文学活动参阅诗歌卷)“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急先锋。早在1916年就在《新青年》上发表读书札记式的杂文《灵霞馆笔记》,以后又写了不少文艺评论式、通信式、随感录式的杂文,收进《半农杂文》一集、《半农杂文》二集、《半农谈歌》等集子中。刘半农的《奉答王敬轩》和《作揖主义》是名垂一时、传颂不衰的杂文名篇。前者分八点逐条批驳王敬轩的谬论,描绘封建顽固派王敬轩的声色和灵魂,使这个既是虚拟,又有相当典型意义的“王敬轩”丑态可掬,成为当时反对新文化运动,“不学无术,顽固取闹”的封建顽固派的代名词;后者写“我”一连接待了七位论客:前清遗老、孔教会长、京官老爷、京沪评剧家、鬼学家和王敬轩,他们一一发了一通谬论,“我”一一作揖,在貌似恭敬之中,表示了高度的轻蔑,让这些家伙在自我表演中自我暴露。1925年留欧返国后,刘半农是《语丝》经常撰稿人之一,发表了许多战斗性很强的杂文,其中《悼“快绝一世的徐树铮将军”》(1926年1月)、《呜呼三月一十八》其锋芒直指北洋军阀政府。刘半农的这类杂文创作,善于在议论的展开中巧妙地融进小说的描写和戏剧的个性化对话,加上他特有的活泼、诙谐的讽刺、幽默笔调、汇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 刘心皇   刘北汜 ☛

刘半农

文学家。江苏省江阴市人。生于1891年5月27日,卒于1934年7月14日。幼年生活贫寒。1912~1917年在上海先后做编辑和教师工作,发表著译100余万字。1917年下半年到北京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对新诗的理论和实践作出重要贡献。1920~1925年先后去伦敦、巴黎留学,研究汉语语音、声韵,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扬鞭集》,收入新诗98首;《瓦釜集》,收入民歌体诗21首,附录19首;《半农杂文》第1集,收杂文45篇;《半农杂文二集》,收杂文49篇。还有《中国文法通论》等学术著作以及《法国短篇小说集》等译著。

刘半农

067 刘半农1891—1934

文学家、翻译家。原名寿彭,以字行。笔名寒显等。早年在军队担任书牍翻译工作。1912年,入上海开明剧社任编剧,并于业余开始著译生涯。1913年入中华书局任编译员。1915年在《新青年》连载《灵霞笔记》,为其最早发表的译作。1920年春,赴欧洲留学,先后在伦敦、巴黎等处大学研究汉语语音、声韵,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秋回国,先后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等。同年翻译出版小仲马的《茶花女》。译著尚有《法国短篇小说集》、《苏来曼东游记》等。著有《关于译诗的一点意见》等。

☚ 陈望道   郭沫若 ☛

刘半农

193 刘半农1891—1934

现代诗人、学者。原名刘复,字半农,也作半侬。江苏省江阴县人。幼时家境贫苦。15岁入常州中学。后因辛亥革命后学校停办而去军队做文牍工作。翌年春到上海编《中华时报》,也写鸳蝴派小说。1915年为新创刊的《新青年》撰稿,1917年随该刊迁到北京,为编委之一,同时任北京大学预科教员。其间,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率先撰写白话诗歌和散文。1920年春赴欧留学,先后入伦敦、巴黎大学,致力汉语语音、音韵研究,兼写一些诗歌和论文,曾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北京大学任教,次年以后出版诗集《扬鞭集》、《瓦釜集》、杂文集《半农杂文》等。1934年夏赴内蒙草原考古调查方言,染回归热后病故于北京。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刘半农诗选》。

☚ 茅盾   胡适 ☛
刘半农

刘半农1891—1934Liu Bannong

现代诗人、学者。名复,字半农,又作半侬。江苏江阴人。1912年去上海,担任中华书局编辑,以半侬的笔名发表一些言情小说,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1915年《新青年》创刊,刘半农成为主要撰稿人之一。1917年他到北京,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同年,他开始用白话写诗,成为早期新诗运动著名的倡导者和实践者。20年代,加入语丝社,从事杂文创作。
刘半农的主要作品有:《扬鞭集》、《瓦釜集》、《半农杂文》等。
刘半农的诗作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现实,鲜明地表现出同情被压迫人民的民主主义倾向。其中不少作品直接取材于底层劳苦大众的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在《学徒苦》里,有“终日奔走,不敢言苦”的学徒,在《相隔一层纸》里,诗人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贫富生活的强烈比照,捅穿了那一张遮掩着人间不平的“薄纸”,让读者窥见了血泪人生的真实画面。此外,潦倒的知识分子、穷困的乐师、贫苦的车夫、不幸的妓女等下层百姓都常常成为刘半农诗作中的主角,因而,刘半农获得了“平民诗人”的美称。
在刘半农的诗歌中,还有一些描摹自然景物的作品,如《一个小农家的暮》、《稻棚》等,这些作品写得清新自然,富有田园牧歌情调。另外,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一诗,通过情歌的形式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后来经赵元任谱曲,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
刘半农的诗风质朴、清新,这也是他一贯的艺术追求,他主张诗歌创作要摆脱旧格律的限制,注重借鉴民间歌谣的长处,以口语方言入诗,刘半农的这种有益的探索,给当时的诗坛输进了一股新鲜的空气。

☚ 殷夫   刘大白 ☛
刘半农

刘半农

现代著名作家、诗人、语言学家。生于1891年,卒于1934年。原名刘寿彭、刘复,字半侬、半农,号曲庵,笔名寒星、范奴冬等。江苏江阴人。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以后,刘半农弃学从戎,参加过革命军。1912年,刘半农来到上海,曾先后干过开明剧社编剧、《中华新报》特约编译员、中华书局编辑等职业。在这期间刘半农专心从事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从此走上文学之路。1917年,刘半农应蔡元培之邀,来到北京大学任教。在 “五四” 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中,参加过《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并积极著文宣传新思想、批判封建余孽,提倡创作白话文,并成为新诗创作的开拓者之一。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民主主义的倾向。1920年,刘半农赴法国学习,并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刘半农回到祖国,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与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并主编《世界日报》副刊。1929年,刘半农兼任辅仁大学教务长、中法大学中文系主任。1930年,又兼任北京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1934年,刘半农去绥远、内蒙一带考查方言民俗、不幸染病逝世,终年43岁。刘半农几十年来辛勤创作与教学,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作品有:诗集《扬鞭集》,采编民歌集《瓦釜集》,杂文集《半农杂文》(一、二集),还有《中国文法通论》、《中国文法讲话》、《四声实验录》等语言教学专著。刘半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大影响的作家,同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对中国现代文学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过很大的贡献。

☚ 刘白羽   刘知侠 ☛

刘半农1891—1934

文学家。名复,字半农,江苏江阴人。1917年前,曾任中华书局编辑,以“半侬”的笔名发表过旧体小说和译文。后到北京,任教于北大预科,并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用白话写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积极倡导者之一。1925年秋自欧洲留学回国后,先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著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杂文集《半农杂文》等。

刘半农

刘半农1891—1934

现代诗人。原名刘寿彭,改名复,号曲庵。江苏江阴人。1907年就读于常州府中学。辛亥革命爆发后投身革命军,任文书。1912年赴上海,先后任《中华新报》和中华书局编辑。以“半侬”的笔名发表过一些旧体小说和译文。1915年为《青年杂志》的主要撰稿人。1917年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系教员。后即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其诗歌风格清新、朴素。创作上注重群众口语,对于民歌大力借鉴,在新诗的形式和音节上作了有益的探索,是早期新诗的提倡者和实践者。其诗作大都描写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疾苦。1920年旅欧留学,先后在伦敦、巴黎等处大学研究汉语语言、声韵,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后又历任中法大学国文系主任、北平大学女子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研究院文史部主任、辅仁大学教务长、北平文化指导委员会委员、历史语言研究所语言主任等职。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曾为语丝社社员。以后致力于语言学研究,发明音调推断尺,提倡实验语言学,并大力调查方言,在语言、文法、音韵等方面颇有建树。主要作品有《扬鞭集》、《瓦釜集》和《半农杂文》,编有《初期白话诗稿》,著有《中国文法通论》等学术著作,标点过清张南庄的章回体小说《何典》。

☚ 胡适   郭沫若 ☛
刘半农

刘半农1891~1934

现代诗人、语言学家。原名寿彭,后改名复。生于江苏江阴。1907年,就读于常州府中学堂。辛亥革命后曾在革命军中任过文书。1912年在上海任《中华新报》和中华书局编辑,后为《青年杂志》重要撰稿人。1917年秋任北京大学预科教员,并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发表过《复王敬轩书》等著名文章,是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者之一。同时开始创作新诗,注重向民歌学习和对诗歌形式与音节的探索,后辑为《扬鞭集》 (1926)、《瓦釜集》(1926)。前者有散文体、民歌体、古乐府体和自由体等各种格式的长、短诗作,其中名篇《相隔一层纸》和《学徒苦》,抨击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为劳动人民鸣不平;《教我如何不想她》抒发了思乡恋国的情怀,谱曲后曾广为传唱。后者用江阴方言写的“四句头山歌”,较充分地表达了劳动者的感情。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民主主义倾向,风格清新朴直。1920年春赴欧洲留学。1925年,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同年秋回国,先后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世界日报》副刊主编、辅仁大学教务长、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务,后专任北京大学文学院研究教授,写有《半农杂文》、《半农杂文二集》。此外还有译作《法国短篇小说集》、《茶花女》等。1934年夏,赴内蒙古考查方言时不幸染病辞世。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刘半农诗选》。

☚ 欧阳予倩   胡适 ☛

刘半农1891~1934Liu Bannong

modern poet and translator.Works:Miscellaneous Collection of Bannong,Paradise of Cats,etc.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6: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