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刘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刘勰约465—约532

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娶,依高僧僧祐,共处十余年,博通佛理,曾为定林寺藏经分类编目。南朝梁初建,任奉朝请,后历任临川王记室、车骑仓曹参军、太末令、东宫通事舍人、步兵校尉等职。以文学深得昭明太子爱重,晚年奉武帝命于定林寺撰述经义,完后出家为僧,法名慧地,不及一年即病卒。善以骈文表述宏博精深之议论。南朝齐末,曾撰《文心雕龙》一书,未为时人所知,欲借重于沈约,遂自负其书,候约出,献于车前,约极推重,以为“深得文理”,常置于案头,勰由此知名于世,时年39岁。全书五十篇,由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与自序五部分组成,为我国古代体系较完整之文学理论巨著。勰总结并发展了前人的成果,着重批判了当时形式主义的创作倾向,对后世影响颇大。该书今存,为之作注者甚多,近人范文澜之注最详。原有集,已佚。

刘勰

刘勰465?—520?

南朝齐梁杰出文学理论批评家。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出身士族。父早丧,家贫不能婚娶,依沙门僧祜为生。笃志好学,博究佛理,又精通儒家经典。梁初人仕,历任奉朝请、临川王记室、太末令,终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后世又称刘舍人。晚年出家为僧,改名慧地,不一年卒。著有《文心雕龙》五十篇,按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部分编次,末篇《序志》,述其创作宗旨及全书结构,体大思精,多有创见,是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对后代作家及批评家深有影响。另有《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灭惑论》文二篇,分载《弘明集》及《艺文类聚》。

☚ 王僧孺   王融 ☛

刘勰约465—约520

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早孤家贫,依附名僧僧祐十余年,博通佛教经论。天监初始为奉朝请,后历任临川王记室、太末令、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深得昭明太子萧统赏爱。晚年出家为僧,改名慧地,不到一年即去世。原有文集,已佚。现存著作《文心雕龙》十卷五十篇,另有文《灭惑论》等二篇。
索引:刘勰,彦和,慧地。

刘勰

刘勰约465—约532

字彦和,祖籍东莞莒县(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少孤贫,奔定林寺依僧佑苦读十年,钻研佛经,遍读群书。后来曾一度出仕,但晚年又皈依佛门。于南朝宋末年写出我国古代最系统的文艺理论专著《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体大思精,论述的范围很广,对于古诗的评论主要在《明诗》、《辨骚》、《乐府》、《时序》等篇中。对于《诗经》,因他把此书看为是“不刊之鸿教”的经典,所以他认为“《诗》列‘四始’,”、“《诗》主言志,训诂同《书》”(《宗经》)、“《诗》文弘奥,包韫六义”(《比兴》)。这里颂扬多于具体分析。而对于《离骚》,他就明确针对刘安、班固、王逸等人的看法,独具慧眼地认识到“观其骨鲠所树,肌肤所附,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另外还考察了《离骚》的历史地位:“体宪于三代,而风杂于战国,乃《雅》《颂》之博徒,而词赋之英杰也。”“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辨骚》这些看法到现在也不失其理论价值。他虽然称《乐府》诗“艳歌婉娈,怨志詄绝,淫辞在曲,正响焉生!”(《乐府》)并对曹魏时代受乐府民歌影响的一些文人作品表示不满,说他们“志不出于淫荡,辞不离于哀思,虽三调之正声,实韶夏之郑曲。”(同上)但对建安时代长于风骨的文风大加赞赏,说他们“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时序》)“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明诗》)这几乎成为千古定评。另外,他对汉代文人的《古诗》论述:“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明诗》)这一点也为后世文学史家所珍视。建安以后的文学变化很大,刘勰也十分敏锐地加以关注:“运涉季氏,人未尽才”(《时序》),“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明诗》),“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时序》)“江左篇制,溺乎玄风。”(《明诗》)但对其中杰出者,他也予以肯定,说“嵇志清峻,阮旨遥深” (《明诗》)。同时,他还看到其中的“因革”,“宋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明诗》)。这些观点都是很典要的。

☚ 挚虞   钟嵘 ☛

刘勰

刘勰约465—约532

字彦和,东莞莒县(今山东莒县)人。他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美学史上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笼罩群言”、“体大而虑周”,对文学提出了许多精辟的意见。从美学角度看,《文心雕龙》涉及了艺术本体论,即在《原道》等篇中论述了艺术的本质;艺术想象论,即在《神思》等篇中论述创作中的想象问题;艺术作品分析论,即在《风骨》等篇中分析了艺术作品的内在构成;艺术手法论,即在《比兴》等篇中探讨了艺术表现的基本方法;艺术家论,即在《养气》等篇中表达了对创作主体的认识;艺术鉴赏批评论,即在《知音》等篇中阐述了关于艺术鉴赏批评的看法;艺术发展论,即在《通变》等篇中对艺术进行历史的和社会的考察等。其丰富而有价值的内容,正是刘勰在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 萧衍   文心雕龙 ☛

刘勰

刘勰(465—532),南朝粱文学理论家。字彦和,祖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省),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市)。青年时期曾于定林寺(在今南京)依附僧祐十余年,参与编定佛教经藏,入梁始为奉朝请,后任东宫通事舍人,世称刘舍人。晚年奉命撰经,功成皈依佛教,出家改名慧地。于南齐末年完成了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十卷五十篇。论诗主张言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强调诗歌陶冶性情、使归于“无邪”。要求把自然地抒发情志与自觉地端正人的思想感情统一起来。一方面肯定诗歌“顺美匡恶”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又肯定诗歌“舒文载实”的艺术特点。在考察历代诗歌发展的基础上,赞扬古诗质直而不粗野、婉转抒情状物、为“五言之冠冕”。推崇建安诗歌“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不求纤密之巧”,“唯取昭晰之能”。批评“晋世群才,稍入轻绮”、“江左篇制,溺乎玄风”。主张诗歌反映现实生活,描摹生动形象,抒发雄壮的情怀。反对侈谈玄理、追求辞藻的形式主义诗风。注重诗人创作主体的重要地位。从“宗经”的观念出发,称四言为“正体”,五言是“流调”,表明其对诗体发展的看法是保守的。

刘勰

约生于466年,卒于539年。原籍东莞莒县(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南朝齐梁间杰出的文学理论批评家。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写成了《文心雕龙》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4个部分。是中国第1部系统的文论专著,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此外,仅有《灭惑论》和《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2篇文章存世。

刘勰

051 刘勰465?—532

南朝梁文学理论家。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出身仕族。少孤,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通佛教经论,同时,又崇尚儒学。梁武帝时,历任奉朝请、东宫通事舍人等职,深为萧统(昭明太子)所重。晚年出家为僧,改名慧地。著有《文心雕龙》50篇,是我国古代最为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发展的高峰。

☚ 谢朓   庾信 ☛
刘勰

刘勰约495—约520

字彦和,山东莒县人。南朝梁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幼年丧父,笃志好学,依靠沙门僧祐,住在佛寺里。经历十多年后,遂博通佛教理论,编定定林寺经藏。天监初,始为奉朝请,后历任临川王记室、太末令、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深得昭明太子萧统器重。三十多岁时,写成三万七千多字的《文心雕龙》。全书十卷五十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主要部分。全书首尾一贯,体大思精,从艺术构思、结构安排、文字语言、声律技巧等各个方面总结了文学创作的经验,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刘勰还写有一些寺塔碑志,今存《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 一篇。

☚ 钟嵘   庾信 ☛
刘勰

刘勰约465~约532

字彦和,原籍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梁文学理论家。
刘勰少年丧父,家中生活贫困。但他勤奋好学,情愿不结婚,与僧祐朝夕相处,经过10多年的刻苦研习,终于博通佛教经论。京都寺塔和名僧碑志,很多出自他的手笔,同时,他又崇尚儒学,崇拜孔子。在他30多岁的时候,有一次睡觉梦到与孔子同行,醒后他内心充满了欢喜,决心为弘扬儒学要义而写作。这就成为传世之作 《文心雕龙》的创作动机。
梁武帝时,刘勰曾历任奉朝请、东宫通事舍人等职,深为萧统(昭明太子)所器重。晚年烧掉须发,出家为僧,改名慧地,不满一年就死了。因他曾任太子通事舍人,后人称为 “刘舍人”。
刘勰的著作主要是 《文心雕龙》 50篇,分上、下两部分,是系统的文学批评巨著,见解精辟,体系完备,在文学理论方面多有建树,对后代的文学及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刘峻   江总 ☛

刘勰约466—约539

南朝齐梁间文学理论批评家。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𣪕10余年,博通佛理,编定定林寺经藏。历任奉朝请、东宫通事舍人、步兵校尉等职,深受昭明太子萧统器重。晚年出家为僧,改名慧地,不久即卒。30余岁撰成《文心雕龙》,时在齐末。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系统的文学理论批评巨著。书中总结并发展了前人的进步文艺思想,又有不少创见,涉及文学创作的许多方面。当时沈约赞为“深得文理”,近人范文澜称赞它“剖析文理,体大思深,全书用骈文来表达致密繁富的论点,宛转自如,意无不达”(《中国通史简编》)。参见“美学”中的“刘勰”。


刘勰

主张美是“自然之道”的体现,是自然本身的客观存在。在人和现实的审美关系上,既强调“情以物兴”,也肯定“物以情观”。认为人的审美活动统一于主体的情感。情感活动是艺术创作活动的重要特征。提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认为艺术创作和欣赏中人的情感活动在思维上的特征是形象思维,提出“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参见“文学”中的“刘勰”。

刘子集校

☚ 世说新语校笺   刘子集校 ☛

刘勰

刘勰465—521

字彦和,东莞(今山东莒县)人,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幼年坎坷贫穷,青年时期到南京谋生无门,依定林寺和尚僧佑十多年。其间除帮助僧佑整理佛经外,更精研经史百家的著作和历代文学作品。31岁左右开始《文心雕龙》的写作,历5年完成。经过沈约的评定,该书渐为人知。503年,他离开定林寺入仕,做过几任小官。511年,改任萧绩记室,兼萧统的东宫通事舍人。519年,升迁步兵校尉,管理东宫警卫。同年,奉命回寺整理佛经,尔后弃官为僧,不久便谢世。刘勰的伟大著作《文心雕龙》是世界上早期研究文学、美学理论最为成功的一部理论专著,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美学理论的最高成就,在散文美学理论的建设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全面总结了创作经验,深入开展了文体研究,其思维的缜密、深入、全面,直到今日还为人所叹服。它的许多精采论述仍然是今天指导文学创作,研究文学现象的有力武器。由于时代思潮和文艺发展的限制,当然也有些局限,但在一千五百年前,出现这样理论色彩强烈、抽象思辩发达的著作,实在无愧于古今中外读者的敬仰和推崇。

☚ 陆机   沈约 ☛

刘勰约465~约532

南朝梁文学理论家。字彦和。祖籍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据《梁书》本传载:刘勰“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佑,与之居处积十余年”,笃信佛教,博通佛教经典。在天监年间任东宫通事舍人时,曾深得太子萧统器重。晚年再次出家,更名慧地,不久辞世。他的代表作《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中最系统的一部,全书50篇,其中总论5篇、文体论20篇、创作论19篇、批评论5篇,最末1篇是《序志》,系总结全书的自序。该书充满儒家思想,初步建立了用历史眼光评论文学的观念,从不同角度阐发了质与文、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多方面地总结了文学创作的经验,并且还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刘勰

刘勰466—539

南朝齐梁文学理论家。字颜和。东莞莒(今莒县)人。勰,家境清贫,立志不婚娶。他入定林寺依靠名僧僧祐,与之居处10余年。其间,他既深研佛理,又饱览经史百家之书和文学作品,“深得文理”。从“齿在逾立”开始,他经过五、六年的努力,于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写成《文心雕龙》50篇。梁武帝天监初年,他起家为奉朝请,先后担任和兼任过中军临川王萧宏、南康王萧绩的记室、车骑仓曹参军、太末(今浙江衢州市)令、步兵校尉、东宫通事舍人等职务。在兼任东宫通事舍人期间,与昭明太子萧统交好,共同“讨论篇籍,商榷古今”。因其任东宫通事舍人时间较久,后世人们也称他为刘舍人。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四月,昭明太子死后,刘勰奉敕与沙门慧震于上定林寺撰经。经成之后,他便弃官为僧,法名慧地。出家后不到一年即去世。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批评著作,世人评价极高。“《文心雕龙》,商榷古今,包罗群籍。别其体制,较其短长,将欲以济圣经之用,成一家之言。”该书主张文学作品应具有充实的内容(风骨),也要有华美的形式(文采)。并提出了文学批评的六个标准(六观)及必须具备的修养,系统阐述了先秦以来的文学批评理论,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刘勰在上定林寺期间还写过不少有关佛教方面的著述。《梁书·刘勰传》说他“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当时高僧僧柔、僧祐、超辩等的墓碑都出自他的手笔。其文集在唐初已失传。他的著作现在除《文心雕龙》外,只有《灭惑论》(《弘明集》卷八)和《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会稽掇英总集》卷16)保存下来。

☚ 刘鹗   刘大绅 ☛

刘勰about 465~about532Liu Xie

literature theorist of Liang in the Southern dynasties. Works: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etc.

刘勰?—约520

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居处十余年,博通佛教经论。天监中,以东宫通事舍人迁步兵校尉,深为昭明太子萧统所爱重。晚年与慧震撰经于定林寺, 出家为僧,改名慧地。所撰《文心雕龙》五十篇,论古今文体及文之工拙,见解精辟,体系完整,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之巨著。有《文集》,早佚。

刘勰约465—约532

南朝梁文学理论家、评论家。字彦和。东莞莒县(今属山东)人。流寓南方,世居京口(江苏镇江)。家贫,终身未娶,依沙门僧侣抄写佛经为生。梁时官车骑仓曹参军、太末令、东宫通事舍人、步兵校尉。与昭明太子萧统私交甚深。晚年出家为僧,法号慧地。著《文心雕龙》,是古代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名著。书成,不为时人所重。沈约阅后,大为赞誉,乃行于世。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3: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