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列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列宁1870—1924Vladimir Ilyich Lenin

列宁


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原姓乌里扬诺夫(Ulya-nov)。1870年4月22日生于俄国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市。父为辛比尔斯克省的国民教育视察员。1887年中学毕业后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数月后即因积极参加学生革命运动被捕和开除学籍,并被流放到喀山省的柯库什基诺村。1888年秋回喀山,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1889年移居萨马拉,组织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1891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法律系。1893年为彼得堡马克思主义小组的领导人。1894年写出第一部著作《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被认为是俄国共产主义者的宣言。1895年把彼得堡诸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统一为“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同年12月被捕。1897年被流放到西伯利亚。1900年期满后出国。同年12月在国外创办《火星报》。1903年7月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经过激烈的斗争,把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团结到自己周围,形成与以马尔托夫等为首的孟什维克派相对抗的布尔什维克派,使大会通过了第一个把争取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基本任务的党纲。1904年5月发表《进一步,退两步》,进一步全面阐述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1905年11月回到彼得堡直接领导革命斗争,失败后从1907年12月起再度侨居国外。1912年1月领导了在布拉格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代表会议,把孟什维克驱逐出党。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揭露和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背叛社会主义事业,充当本国资产阶级帮凶的行为。1915年月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几个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取得胜利的重要理论。1916年又写成《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指出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回到彼得格勒,在著名的《四月提纲》中明确地提出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同年8—9月间写成《国家与革命》一书,在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上捍卫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随后亲自领导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革命胜利后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1918年3月排除来自不同方面的反对意见和破坏,缔结《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4月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纲领。8月30日因社会革命党反革命分子行刺受重伤。在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期间(1918年7月——1920年11月),领导全国人民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1919年3月主持召开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成立大会,其后直接领导了国际的头几次代表大会。1921年初在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2年11月20日抱病发表对全国的最后一次演说,指出“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此后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但仍对党和政府各方面的政策和工作提出许多重要思想和指导意见。1924年1月24日逝世于莫斯科附近的哥尔克村。列宁把马克思主义提高到了崭新的、列宁主义的阶段。他的著作被编成《列宁全集》,俄文版已出过五版,第五版共五十五卷。大部分著作均已译成中文出版。

列宁

列宁与义和团反帝斗争
科学的分析 评价与预见——学习列宁关于辛
亥革命的论述
赵矢元
李会滨 魏泽焕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4期
华中师院学报1982年5期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与旅顺海军基地王春良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1期

列宁

 马克思、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者,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苏联共产党的创始人,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原姓乌里扬诺夫,生于俄国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的教育工作者家庭。1887年中学毕业后,进喀山大学法律系,不久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捕。流放一年回喀山后,开始研究《资本论》等马克思著作。1889年迁居萨马拉(今古比雪夫),组织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1893年移居彼得堡,为彼得堡马克思主义小组的领导人。1895年,统一彼得堡所有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创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同年12月被捕入狱。1897年2月流放西伯利亚东部,在监狱和流放地,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和写作。1899年,写成《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分析了俄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阐明了俄国革命的不可避免性,从思想上给予民粹派以粉碎性的打击。1900年在国外创办《火星报》。1902年写成《怎么办?》一书。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经过激烈斗争,使大会通过了以争取无产阶级专政为基本任务的党纲。在大会上因建党组织原则上的尖锐分歧,形成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派和以马尔托夫为首的孟什维克派。1905年4月,领导召开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起草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领导了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07年再度出国,在任第二国际执行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代表期间,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首领作了坚决斗争。1912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拉格代表会议上将孟什维克驱逐出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移居瑞士,著文揭露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社会沙文主义面目,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革命口号。在1915年写的《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重要结论。1916年著《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全面阐述了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1917年2月革命后回国,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 9月下旬,制定武装起义的具体计划。11月7日,亲自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当选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主席,领导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巩固革命政权、组织经济建设进行了艰苦斗争,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制定了把俄国变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纲领。1919年3月,主持召开第三国际成立大会,直接领导了共产国际的活动。1921年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由于1918年遇刺受伤,长期工作劳累,健康状况恶化,1923年春移居莫斯科近郊疗养。病中对苏维埃政权建立以来的工作进行总结,全面论述了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24年1月21日病逝。列宁把自己的毕生献给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献给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解放事业;在同党内外、国内外各种敌人的斗争中,创造性地运用、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列宁》 - 外国文学名著 - 可可诗词网

《列宁》

《列宁》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的代表作。长诗由序诗和3章正诗组成。序诗说明创作的主旨:列宁虽与世长辞,但他是我们的知识、力量和武器,他就是现在也比活着的人更富于生命;因此,必须宣传列宁光辉的一生和列宁光辉的思想。第一章勾勒出列宁诞生的深远时代背景,说明无产阶级领袖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概括了列宁的一生,显示他的事业的意义。第二章通过描写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赞扬列宁的事业及其活动,表明列宁的成长是与俄国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的成长紧相关联的。第三章通过描写列宁逝世后举国悲痛的情景和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列宁遗志的决心,说明列宁的事业仍然活着,从红旗上的每一个褶纹里,活着的列宁又发出召唤:“无产者,参加最后的斗争!奴隶们,挺直腰杆,不要下跪!无产者的大军,快整好队!即将到来的欢乐的革命万岁!历史上一切战争中唯一的伟大的战争万岁!”

作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异常强烈的感情和清新、高昂的格调展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并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历史事件为背景,正确地描写列宁与时代、列宁与革命、列宁与人民的关系,艺术地概括了列宁异常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活动,赞扬了列宁和列宁主义,歌颂人民革命运动,歌颂领袖与广大人民的血肉关系,歌颂伟大的党。长诗扉页上写着“献给俄罗斯共产党”的题词,还以“党和列宁是一对双生弟兄。……我们说‘列宁’,指的就是党;我们说‘党’,指的就是列宁”等的诗句,表达人民对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爱戴。长诗中的列宁是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新群众的新式领袖”,既伟大又平凡,是“时代伟人”,但他与劳动人民“完全没有区别”,“他不论大事小节,都和人民一致,他比面包还要朴实,他比钢轨还要正直”;他胸怀宽阔、高瞻远瞩,却又是人世上生活过的一切人们中最现实的人。

这部长诗遵循历史发展的轨迹,按照生活本身的形式,并从革命发展中历史具体地描写列宁的活动,揭示出在列宁思想指引下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一部伊里奇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脚步组成的伟大史诗”,基调是现实主义,同时也蕴含着浪漫主义的夸张,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叙事和抒情、政论与诗意、概括性的综合和细节的具体描写的有机结合。这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以诗歌形式成功地塑造无产阶级领袖形象的优秀作品,被公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歌的奠基之作。

列宁1870~1924Владимир Ильнц Ленин,Ульянов

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原姓乌里扬诺夫。1870年4月22日生于俄国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1887年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不久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和开除学籍,并被流放到喀山省的柯库什基诺村。1888年秋回喀山,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1889年移居萨马拉,组织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1891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法律系。1893年为彼得堡马克思主义小组的领导人。1894年写出《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被认为是俄国共产主义者的宣言。1895年把彼得堡诸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统一为“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1897年2月被捕流放于西伯利亚。1910年期满出国,创办《火星报》。1903年7月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形成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派,并使大会通过了第一个把争取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基本任务的党纲。1904年发表《进一步,退两步》,全面论述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1905年回到彼得堡直接领导革命斗争,组织召开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起草了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领导了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2年1月,领导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将布尔什维克正式组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1915年8月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几个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取得胜利的重要理论。1916年写成《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指出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1917年二月革命后,在著名的《四月提纲》中明确地提出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同年9月写成《国家与革命》 一书,在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上捍卫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随后亲自领导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革命胜利后当选为第一届人民委员会主席。领导制定颁布了和平法令、土地法令,领导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粉碎了外国武装进犯和国内反革命叛乱,为巩固政权,进行了艰巨的斗争。1921年初在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国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24年1月21日病逝于莫斯科。列宁在帝国主义论、国家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党的建设、政治体制与国家结构、经济制度以及战争与和平等问题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提高到了崭新的、列宁主义阶段。他的著作编入《列宁全集》。

列宁1870—1924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所建立的伦理道德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的表现形态,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的直接继续和发展。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杰出贡献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论证了经济决定论和道德良心的辩证关系。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以米海洛夫斯基为代表的俄国自由主义民粹派,从抽象的“人类天性”出发,鼓吹道德自由,企图以此反对唯物史观,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列宁批判了这种反马克思主义的主观社会学和伦理学,阐明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有力地批驳了米海洛夫斯基提出的所谓不可调和的“决定论与道德的冲突”的谬论。一方面指出:马克思主义“把社会关系分成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思想关系只是不以人们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而形成的物质关系的上层建筑”(《列宁选集》第1卷,第18页);另一方面又指出:“决定论思想确定人类行为的必然性,推翻所谓意志自由的荒唐的神话,但丝毫不消灭人的理性、人的良心以及对人的行为的评价。恰恰相反,只有根据决定论的观点,才能做出严格正确的评价,而不致把一切都任意推到自由意志的身上。”(同上书,第26页) (二)论证了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与克服落后习惯势力的辩证关系。列宁严厉地批判了以波格丹诺夫为首的“无产阶级文化派”以极“左”面貌出现否定一切人类文化遗产的谬论,明确指出“应当明确地认识到,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列宁选集》第4卷,第348页)同时,又充分看到并阐明了旧的传统习惯和偏见对无产阶级健康发展的危害性。他指出:“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是我国社会主义主要敌人。”(《列宁选集》第3卷,第540页)它表现为“只要我能多捞一把,哪管他寸草不生”(同上书,第519页)并指出“旧社会灭亡的时候,它的死尸是不能装进棺材、埋入坟墓的。它在我们中间腐烂发臭并且毒害我们。”从而科学地辩证地阐明了无产阶级文化(包括道德文化)是历史文化合乎规律的发展,必须同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及小私有者道德恶习划清界限。(三)第一次提出了共产主义道德的科学概念和理论学说。列宁阐明共产主义道德的客观存在、阶级基础、历史使命、基本表现和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指出共产主义道德“完全服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利益。我们的道德是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利益中引申出来的。”(《列宁选集》第4卷,第352页)“共产主义者的全部道德就在于这种团结一致的纪律和反对剥削者的自觉的群众斗争。”(同上书,第355页)“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同上书,第351页)以及提出了社会主义思想只能从外部灌输进去而不能在工人群众中自发产生的著名论断。(四)阐明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他指出共产主义道德的原则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要把它传播到群众的思想中去,变成他们的习规和生活常规。他提出贯彻集体主义原则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从整个劳动和国民经济的利益出发”;二是“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个人利益的关心上面”(《列宁全集》第33卷,第165页、51页)。认为这是“找到了使私人利益服从共同利益的尺度”。(五)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高度评价其为“伟大的创举”,把这种不计报酬的自觉为社会造福的精神,作为人们努力的理想目标之一,并分析了它对人们造成的意义深远的道德影响。同时也强调指出在社会主义阶段还不可能普遍实行这种劳动态度。(六)在婚姻恋爱问题上,剖析了资产阶级腐朽堕落的“杯水主义”、“恋爱自由”(资产阶级理解的)的性道德观,指出恋爱婚姻问题不仅是自然所赋予的而且是文明所带来的。“在性生活上,不仅表现出单纯的生理上的要求,而且也表现出文化的特征。”(引自蔡特金:《回忆列宁》第5卷,第45页)强调无产阶级在婚姻恋爱问题上对社会、对他人严肃负责的态度,以及与无产阶级总的奋斗方向相一致的原则,并由此说明了妇女解放的重要意义和前提条件。此外对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以及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等问题,也作了深刻的论述。列宁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主义者?》、《论印涅萨·阿尔曼德》、《青年团的任务》、《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关于星期六义务劳动》、《伟大的创举》等著述中。

列宁

苏联领导人。1870年4月22日生。1887年8月入喀山大学学习。同年12月因参加学潮被捕放逐农村。1888年5月返回喀山,参加马克思主义小组。开始学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1891年取得彼得堡大学法律系毕业文凭。1892年1月注册为律师助理。1893年移居彼得堡,以律师工作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1895年10月建立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同年12月,被捕监禁。1897年2月被流放西伯利亚。1900年2月流放期满,7月至德国。12月在慕尼黑创办《火星报》。1903年7月被选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总委员会。会上形成拥护列宁的布尔什维克派和拥护马尔托夫的孟什维克派。1905年11月由国外回彼得堡直接领导革命斗争。1907年12月革命失败后再度流亡国外。1912年4月创办《真理报》。1917年10月秘密回国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1个社会主义国家。1918~1920年粉碎国内外敌人的干涉和叛乱。1919年3月主持共产国际成立大会。1921年3月在俄共(布)第10次大会上提出新经济政策。1922年12月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24年1月21日在莫斯科附近的哥尔克村因脑溢血辞世。

列宁

列宁1870—1924Liening, Ленин

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的缔造者,首届人民委员会主席。原姓乌里扬诺夫,1870年4月22日生于辛比尔斯克 (今乌里扬诺夫斯克)。1887年进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 因参加学生运动而被捕遭流放。翌年, 回到喀山, 开始研究马克思的 《资本论》。1889年秋迁居萨马拉(今古比雪夫),组织了当地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1893年秋移居彼得堡。1894年写了《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批判了民粹主义观点,论证了工人阶级的先进作用,提出了工农联盟思想和建立工人政党的任务。1895年创立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同年12月被捕入狱。1897—1900年被流放。其间,写成《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从思想理论上完成了粉碎民粹主义的任务。1900年,在国外创办《火星报》,为建党作了思想和组织准备。1903年,出席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布尔什维克。1905年回国领导革命。1907年再次流亡国外。1901—1907年期间,写了《怎么办?》、《进一步,退两步》、《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等著作,批判了机会主义,奠定了建党的理论基础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路线。1908年,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1912年,领导了在布拉格举行的党的第六次代表会议,布尔什维克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揭露第二国际机会主义领袖们的叛卖行径,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革命口号。经过对帝国主义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在1915年和1916年写了《论欧洲联邦口号》和《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全面阐述了帝国主义的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能够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结论。1917年二月革命后回国,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方针和策略。7月,由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迫害转入地下。8—9月间写了《国家与革命》,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10月,从芬兰秘密回到彼得格勒,领导全党实际转向武装起义。11月6—7日,亲自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1月8日,当选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的主席。1919—1920年,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领导苏维埃各族人民粹碎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期间,总结了俄国无产阶级专政和国际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并极为关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1918年写成《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批判了考茨基的机会主义观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1919年,主持召开了共产国际成立大会。1920年,写了《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策略问题的一系列重要原则,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的途径。国内战争结束后,及时领导党和国家转上和平经济建设与新经济政策的轨道,提出了通过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1922年底,健康状况恶化。在病重期间,口授了《给代表大会的信》、《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文章和书信。这些著作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政治意义和理论意义极为重大,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在苏俄的命运问题;总结了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发展了在以前论著中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观点和原理,指明并论证了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道路。这些思想构成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计划。列宁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于1924年1月21日逝世。

☚ 新经济体制   斯大林 ☛

列宁

列宁1870-1924Liening,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Ленин

马克思、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导师和领袖。原姓乌里扬诺夫。生于俄国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父亲是省国民教育视察员。1887年中学毕业,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同年其兄亚历山大·伊里奇因谋刺沙皇而被处决。不久他也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当局开除学籍、流放,约一年后回到喀山,加入了当地的马克思主义小组,认真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1889年列宁移居萨马拉,钻研和宣传马克思、恩格斯及普列汉诺夫的著作,研究俄国的经济状况,了解工人和农民的活动,此时的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893年列宁回到俄国首都彼得堡,并很快成为了这里的马克思主义小组的领导人。1895年他把彼得堡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小组统一起来,组成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在俄国第一次实现了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这是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前身。同年12月被捕。1897年被流放到东西伯利亚,此间一直未停止过开展革命活动。1900年流放期满,7月出国,在国外创办《火星报》,为俄国建立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1903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经过激烈的斗争,终于使全会通过了以争取无产阶级专政为基本任务的纲领。由于在建党组织原则上的尖锐分歧形成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和以马尔托夫为首的孟什维克。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列宁于11月回国,亲自领导这场革命。12月工人武装起义失败后,俄国进入了斯托雷平的反动年代,革命转入低潮。1907年列宁再度出国,在国外为聚集、团结、教育布尔什维克干部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同党内和第二国际内的机会主义、修正主义进行斗争。1912年在党的第六次代表会议上把孟什维克开除出党,使布尔什维克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1917年“二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于4月回国,为夺取政权进行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工作,并亲自领导了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列宁当选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1918年7月~1920年11月又直接领导全国人民粉碎了帝国主义的武装进攻和国内地主资产阶级组织的反革命叛乱。从此使国家转入了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并对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出了许多重要而宝贵的思想。1924年1月21日逝世。
列宁所处的时代是世界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的时代,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国际工人运动迅猛发展,马克思主义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公认,他所发现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已被社会历史所证明。这些都使得他的敌人被迫采取了隐蔽的形式,歪曲和“修正”马克思主义。列宁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分析帝国主义阶段的本质、特征和矛盾,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教训,提出在新形势下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策略,进一步在理论上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另一方面还要与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政党内部的各种机会主义、修正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列宁正是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在辩证唯物主义方面,他提出了科学的物质定义,论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对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进行了研究,全面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第一次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论证了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同一的原理及认识过程的辩证法,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在认识论方面,列宁提出了认识论的三个结论,阐明了真理以及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阐述了哲学上的两条认识路线和哲学的党性原则。在唯物史观方面,科学地解决了社会生活中主客观因素的相互关系,群众、阶级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及社会革命的动力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总之,列宁在哲学的各个方面、各个个重要原理上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并提出了许多新原理和新结论,同时在伦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也做出了重大贡献,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 普列汉诺夫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
列宁

列宁1870—1924LieningВ.И.Линин

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的缔造者,原姓乌里扬诺夫,1870年4月22日生于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到民主主义思想影响。1887年进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因参加学生运动而遭逮捕流放。一年后回到喀山,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成为当地马克思主义小组的积极分子。1892年,在伏尔加河一带传播马克思主义,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1893年秋移居彼得堡。1894年出版《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批判了小资产阶级民粹主义观点,论证了工人阶级的先进作用。1895年创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萌芽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同年12月被捕入狱,后被流放3年。写成《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大量著作,从思想理论上完成了粉碎民粹主义的任务。1900年,在国外创办《火星报》,为建党作了思想和组织准备。1903年,出席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列宁主义诞生。1905年制定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策略并回国领导革命。1907年后,再次流亡国外长达9年。1912年,领导了在布拉格举行的布尔什维克第六次代表会议,布尔什维克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在此期间,多次参加第二国际会议,联合左派力量与修正主义进行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反对战争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叛卖行径,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革命口号。1915年和1916年写了《论欧洲联邦口号》和《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全面阐述了帝国主义的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能够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结论。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回国,发表《四月提纲》,明确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方针和策略。7月,因临时政府用暴力镇压人民转入地下。8—9月间写了《国家与革命》,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10月,从芬兰秘密回到彼得格勒,领导全党将武装起义提上日程。11月亲自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参加苏维埃代表大会,当选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的主席。1918—1920年,领导苏俄人民粉碎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关注并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919年,主持召开了共产国际成立大会。1920年,写了《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总结俄国革命的经验,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战略和策略思想,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的途径。国内战争结束后,及时领导党和国家转入和平经济建设与新经济政策,提出迂回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1922年底,病情加重。口授《给代表大会的信》、《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文章,总结了苏维埃政权几年来的经验教训,发展了在以前论著中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思想,指明俄国革命和建设进一步发展的道路。1924年1月21日在莫斯科郊外哥尔克村逝世。

☚ 玻利瓦尔   斯大林 ☛

列宁

列宁1870—1924Liening

马克思、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者,列宁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 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的缔造者。列宁把自己的一生都无私地献给了世界无产阶级和劳苦人民的解放事业。献给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严以律己,联系群众,坚持真理,勇于斗争。他十分强调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在激烈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创立了列宁主义。他主张吸收和改造世界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他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无产阶级摆脱奴役的出路。他说: “如果说我们容易地摧毁了外部障碍,那末我们非常突出地感到十分艰巨的工作是重新教育群众, 组织和训练群众,普及知识,同我们接受下来的愚昧、不文明、粗野等遗产作斗争。”(《列宁选集》第3卷,第816页) 他强调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 要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他说:“学校不仅应当成为一般共产主义原则的传播者,而且应当从思想上、组织上、教育上实现无产阶级对劳动群众中的半无产阶级的和非无产阶级的阶层的影响, 其目的在培养能够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人。”(《列宁选集》第3卷,第746页)他认为: “只有用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 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列宁选集》第4卷,第348页)列宁全面地、深刻地阐述了共产主义道德的实质和作用,批判了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 为今天的德育指明了正确方向

☚ 恩格斯   毛泽东 ☛

列宁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家。明确提出共产主义道德的概念,并对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理论作过阐述。强调道德在革命中的作用,重视纪律的重要性。对道德教育、婚姻家庭等道德问题都有论述。批驳了一些歪曲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观点。其伦理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参见“历史”中的“列宁”。


列宁1870—1924Владимир Илъич ЛенинУлъянов

马克思、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者,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导师,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创始人。原姓乌里扬诺夫,生于俄国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1887年在喀山大学学习期间开始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和研究马克思的著作。1889年在萨马拉(今古比雪夫)组织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1893年移居彼得堡,为在俄国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而工作。1895年统一彼得堡所有马克思主义小组,建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第一次在俄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同年12月被捕,后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流放中继续进行革命活动,从事理论著述。1900年流放期满,在国外创办《火星报》,宣传革命思想。同年12月写了《中国的战争》,谴责沙皇俄国侵略中国,镇压义和团运动,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促使大会通过以争取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为基本任务的党纲。成为党内多数派即布尔什维克的领袖。写了《进一步、退两步》,批评少数派即孟什维克在建党问题上的错误观点,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1905年革命爆发后,写了《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论证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工农联盟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等问题,并回国领导斗争。革命失败后再度出国,进行巩固党和聚集革命力量的工作。同一时期,多次出席第二国际执行局会议和第二国际代表大会,同国际机会主义进行斗争。1912年12月,领导党的布拉格代表会议,将孟什维克清除出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并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论证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1917年二月革命后回国。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后又领导全国人民粉碎了国内反革命叛乱和外国武装干涉。1919年3月,倡导建立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同年7月,签署并发表了苏俄政府第一个对华宣言,放弃沙皇俄国在华的一切特权。次年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阐述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思想。1921年起领导党和国家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实施新经济政策,主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城乡经济。同时谴责了托洛茨基等人在党内的派别活动。1924年1月病逝。一生著述颇丰,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作了巨大贡献。其思想体系被称为列宁主义。参见“哲学”、“美学”、“伦理学”中的“列宁”。


列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的继承者、捍卫者。1888年开始研究《资本论》并转向马克思主义。第一部成熟的哲学著作《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1894年),批判民粹派的主观社会学,捍卫唯物史观。《怎么办?》(1902年)、《进一步,退两步》(1904年)奠定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908年)一书,坚持哲学党性,在批判马赫主义的同时,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了系统的阐述,捍卫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1914—1916年间,深入研究了黑格尔哲学和《资本论》的逻辑,对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辩证法、逻辑、认识论三者的关系,自然科学中的哲学、哲学史等问题作了探索,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思想和论断。1917—1924年间,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在反对国际、国内种种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写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1918年)、《伟大的创举》(1919年)、《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1920年)、《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错误》(1921年)、《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1922年)等著作,提出并论证了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及其任务;批判和继承的关系;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辩证逻辑的基本要求;战斗唯物主义的任务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新的历史时代,并把它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参见“历史”中的“列宁”。


列宁

见“美学理论”中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历史”中的“列宁”。


列宁

见“历史”中的“列宁”。

列宁1870~1924

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和领袖,苏联共产党的缔造者,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人。原姓乌里扬诺夫。1917年领导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获得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列宁

列宁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1870—1924),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者,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领袖。出生在俄国辛比尔斯克 (今乌里扬诺夫斯克) 的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家庭。他的父母亲是有文化、有思想的人,以身作则,对孩子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列宁的大哥亚历山大·伊里奇对他的影响也很大。由于哥哥谋刺亚历山大三世被处死一事对他震动太大,进而更坚定了他人生的目标。
1887年8月他进入喀山大学,后因参加大学 “风潮” 被学校当局开除,1888年秋他被获准移居喀山,开始研究马克思的 《资本论》 第一卷,并加入了马克思主义小组,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虽几次设法再进大学复学,却未能成功,而只获准参加大学毕业考试,这时他开始攻读法律学科,并在1891年彼得堡大学通过考试。
1889年他迁居萨马拉 (今古比雪夫),从事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活动,1892年他组织了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研究、讨论马克思恩格斯著作,这时他已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1895年12月8日,他在彼得堡被捕,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把列宁锻炼成一个工人群众的领袖。1900年,流放期满,他侨居国外,在慕尼黑创办了第一张马克思主义的全俄政治报 《火星报》,继续为建党进行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两年后,为批判经济派,他撰写了 《怎么办?》 一书,阐明革命理论的伟大作用,提出建党的原则和计划,为建党奠定了思想基础。1903年,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国际共运史上第一个以争取无产阶级专政为基本任务的党纲,还形成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派(多数派) 和以马尔托夫为首的孟什维克派 (少数派),布尔什维克的出现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1908年为了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和修正主义思潮,列宁完成了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一书,捍卫了马克主义世界观,概括了恩格斯逝世以来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912年1月,列宁出席了在布拉格召开的党的第六次代表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孟什维克被驱逐出党,布尔什维克党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1916年写成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一书,总结了 《资本论》 出版后半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全面分析了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提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的重要论断,这一系列的理论都为十月革命作了理论上的准备。1917年二月革命后,列宁从国外返回彼得堡,发表著名的 《四月提纲》,制定了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同年八九月间,他写成又一名著 《国家与革命》,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11月6日和7日(俄历10月24日和25日),列宁亲自领导了十月武装起义,临时政府被推翻,政权转到军事革命委员会——彼得格勒苏维埃的机关手里。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当天在第二次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成立了工农政府,组织了人民委员会,列宁被任命为人民委员会主席。俄国历史新时代开始了。
1918年11月,他写成 《无产阶级革命与叛徒考茨基》,回击了考茨基等人对十月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攻击。列宁在莫斯科的那段生活是非常艰苦朴素的。1919年3月,列宁团结各国共产党人创建了共产国际,并领导了共产国际第二、三、四次代表大会。1920年四五月间,《共产主义运动中的 “左派” 幼稚病》 一文发表,它总结了俄国革命的基本经验,批判了西欧共产党内的 “左” 倾思想,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策略原理。
1922—1923年,列宁的健康状况恶化,不得不离职休养,但他仍十分关注党和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前途、命运,1924年1月24日,病逝于莫斯科效区哥尔克村,享年54岁,他的遗体被安放在莫斯科红场。

☚ 魏源   李承晚 ☛
列宁

列宁1870—1924

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苏联共产党的创始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缔造者。原姓乌里杨诺夫。1870年4月22日生于俄国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1887年进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因参加学生革命运动被捕流放。翌年10月回到喀山,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1889年秋在萨马拉(今古比雪夫)组织了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1895年,在彼得堡创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第一次在俄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同年12月被捕入狱,1897年被流放到西伯利亚。1900年7月流放期满后出国,12月在国外创办了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一个全俄政治报《火星报》,1901—1902年写成《怎么办》一书,批判崇拜工人运动自发性,否定政治斗争的机会主义观点。1903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领导通过了以争取无产阶级专政为基本任务的党纲。1904年著文《进一步,退两步》,批判孟什维克在组织问题上的机会主义,全面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1905年底回国,直接领导革命斗争。1908年写成《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概括了恩格斯逝世后的科学发展成果,同时,指导布尔什维克党执行秘密工作和合法斗争相结合的策略路线。1912年1月领导在布拉格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代表会议,把孟什维克清除出党,使布尔什维克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提出 “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 的口号。1915年8月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重要论断。1916年写成《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一书,第一次全面分析了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与矛盾。1917年俄国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在《四月提纲》报告中,明确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方针。同年写成《国家与革命》,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11月7日 (俄历10月25日),亲自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11月8日在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宣布《和平法令》与《土地法令》,并当选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主席。1918年3月排除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干扰,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8月遭反革命分子暗害受重伤。1918—1920年领导苏俄人民粉碎了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1921年初提出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3年口授《论合作制》、《论俄国革命》等重要文章,指明俄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1924年1月21日在莫斯科附近的哥尔克村逝世。列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者,他把马克思主义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布列斯特和约 ☛

列宁

列宁1870—1924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事业和学说的杰出继承者和发展者,把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人、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和导师。生于俄国的辛比尔斯克。188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数月后因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而被捕并被流放到柯库什基诺村。约一年后回到喀山,开始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1889年随家迁居萨马拉,并在这里组织了当地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1893年来到彼得堡,成为这里的马克思主义者公认的领导者,并为建立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了大量的思想和组织工作。1894年写出 《什么是 “人民之友” 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 一书,彻底揭露俄国民粹派反对社会主义革命的真面目,捍卫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95年,把彼得堡所有马克思主义小组统一为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它成为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萌芽。同年12月被捕入狱,并于1897年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东部。在狱中和流放地,继续进行写作和革命活动。其中写出 《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者的任务》、《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著作。1900年初流放期满,于同年七月出国,在国外创办了全俄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一种政治报刊 《火星报》,为在俄国建立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1902年写成 《怎么办?》,批判了伯恩斯坦主义的俄国变种——经济主义的自发论,阐述了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觉悟在无产阶级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意义。1903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与机会主义者进行坚决斗争,使大会通过了以争取无产阶级专政为基本任务的该党党纲。这次代表大会因在建党组织原则问题上发生分歧,形成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派和以马尔托夫为代表的孟什维克派。1904年写了 《进一步,退两步》,批判了孟什维克在党的组织问题上的机会主义,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后,于7月写出 《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对民主革命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以及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等问题作了深刻论证,并批判和清算了孟什维克的机会主义策略路线,阐述了布尔什维克的正确策略路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同年12月莫斯科工人武装起义失败后,革命转入低潮。1907年再度出国,在革命失败后的斯托雷平反动年代,领导和进行了反对 “取消派” 和 “召回派” 的斗争。1908年写成《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一书,揭露了波格丹诺夫等一伙党内同路人 “修正” 和歪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总结了恩格斯逝世以来的革命斗争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进一步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1912年,领导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代表大会,把孟什维克清除出党。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提出和制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战争、和平和革命等问题上的理论和策略,与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社会沙文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1916年写出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创造性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代的本质、特征和矛盾及其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论证了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以及社会主义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在这一时期还作了大量哲学问题的研究,写了许多笔记、摘要和札记 (后被辑为《哲学笔记》一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贡献。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后,于4月初从瑞士回到彼得格勒,发表了著名的 《四月提纲》,提出在 “一切政权归苏维埃” 的口号下争取由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计划。7月,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迫害下转入地下活动,并写了 《国家与革命》一书。此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论证了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代之以无产阶级国家的必要性。11月7日 (俄历10月25日),亲自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终于取得胜利。接着,又领导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为巩固苏维埃政权进行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艰苦卓绝地斗争。1918年4月发表了 《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的纲领。同年8月被社会革命党分子暗杀而受重伤。在1918—1920年的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期间,领导全国人民英勇战斗,粉碎了帝国主义联合进攻和地主资产阶级的反革命叛乱。与此同时,还总结了无产阶级专政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于1919年写成了 《伟大的创举》 和 《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等文章,论述了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以及无产阶级专政时期的阶级斗争特点,指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任务之一。同年3月主持召开了共产国际 (第三国际) 成立大会。1920年写了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 “左派” 幼稚病》 一书,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关于战略策略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的问题。国内战争一结束,立即领导苏维埃国家转入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1921年提出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2年写出 《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提出了宣传无神论,研究辩证法,建立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联盟的战斗任务。1923年在病重期间口授的 《论合作制》、《论俄国革命》、《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论文中,总结了建立苏维埃政权以来的各方面工作经验,制订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一步发展的纲领。1924年1月21日,这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领袖在莫斯科逝世。其著作收入《列宁全集》。

☚ 恩格斯   斯大林 ☛
列宁

列宁1870—1924

全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国际无产阶级导师、无产阶级的宣传家、报刊活动家。于1870年4月22日生于伏尔加河边乌里杨诺夫斯克城的一个贫苦的小市民家庭。父亲伊里亚·尼古拉也维奇·乌里扬诺夫,是国民教育视察员。母亲是一位内科医生的女儿,她善长于外国语和音乐,读书很多,并以刚毅过人著称。1886年,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失去了父亲。1881年,他的哥哥亚历山大·伊里奇因谋刺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案被捕并处死刑。他哥哥的悲惨遭遇使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终生难忘。列宁中学毕业后进喀山大学法律系读书,后因参加学生运动而被捕、流放。1888年秋回喀山,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并加入马克思主义小组。1893年秋来到彼得格勒,广泛结交钻研马克思主义书籍的学生们,加入了“俄国解放斗争协会”的活动。他认为,“斗争协会”应当成为建党的基础,但必须首先创办一个以阶级斗争为最近任务和最终目标的报纸,才能奠定这一基础。1895年12月8日,列宁主持创办《工人事业报》,但警察突然搜查了“解放斗争协会”的办公所,《工人事业报》的原稿被没收,列宁、克鲁普斯卡娅、瓦涅也夫等人遭到逮捕,这份报纸还未问世就夭折了。1897年列宁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东部,他同朋友在宽广的叶尼塞河边散步,在寒冷的月色中兴致勃勃地畅谈创办党报的计划。列宁设想,创办铅印的党报,在国外出版,用报纸统一俄国工人小组。1900年2月,列宁流放期满,穿越浩瀚的西伯利亚荒原,回到了俄罗斯。7月,他到达德国慕尼黑,经过近半年的筹划工作,终于在12月24日,使俄国无产阶级第一张真正的报纸——《火星报》出版发行了。从俄罗斯大地到报纸的出版地建立了秘密的报纸“输送”线,由无数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建立了报纸代办员网。1903年列宁出席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多数派”。会上以普列汉诺夫为首的孟什维克放弃了无产阶级关于政权与土地问题的原则立场,分裂了创建的俄国工人政党,夺取了《火星报》的领导权。列宁早在《火星报》编辑部的声明中就阐明过无产阶级重大的办报原则,这就是:“我们不打算把我们的机关报变成形形色色的观点的简单堆砌,相反地,我们将本着严正的明确的方针办报。一言以蔽之,这个方针就是马克思主义。”于是,列宁毅然退出了《火星报》编辑部,决定重新组织出版布尔什维克机关报。
1904年11月29日,由25个人组成的布尔什维克核心小组在日内瓦召开了会议,为了反击孟什维克的分裂活动,列宁建议出版《前进报》。在热烈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赞成这个报纸的名称。列宁亲自撰写了出版《前进报》的《通告》,他写道:“具有指导性的机关报应当和党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无产阶级保持不可分割的关系,走在前面,指明前进的道路,防止错误的做法。机关报只有作为党的集体创作成果时,它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经过紧张的筹备工作,《前进报》于1905年1月4日在日内瓦创刊。1912年,俄国工人运动出现了高涨,罢工活动显著增加。为了进一步指导全俄工人的群众斗争,列宁在布拉格代表会议上提出创办一份全国性的群众日报——《真理报》。1月19日,列宁指派波列塔也夫回国筹集出版经费。4月22日,6万份《真理报》在彼得堡问世。几乎在每一期报纸上,都有列宁写的稿件,从1912年—1914年,《真理报》刊登列宁的文章、通讯、书信近300件。1917年二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回到俄国,亲自领导了十月武装起义,革命胜利后当选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主席,领导了苏维埃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动阶级的叛乱,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苏联,领导了苏联的社会主建设。列宁的一生有极其丰富的著述,《列宁全集》是世界上出版和发行最多、最广的著作。他对无产阶级新闻学和党报理论提出许多重要观点,成为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奠基者之一。列宁于1924年1月21日因病在莫斯科与世长辞。

☚ 对牛弹琴   在报刊上捍卫党的观点 ☛
列宁

列宁1870~1924Lenin,F.E.

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者,国际无产阶级和工人运动的领袖,苏联共产党 (布尔什维克) 的创立者,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对人类历史特别是俄国历史产生过巨大作用和具有重大影响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和理论家。1870年4月22日生于俄国辛比尔斯克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887年中学毕业后,进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后因参加学生革命运动而被捕、流放。1890年以校外生资格在彼得堡大学参加法律系课程考试并获甲等毕业证书。1894年写了 《什么是“人民之友” 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批判了民粹派的理论观点和政治纲领,提出了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和工农联盟是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的主要力量的思想。1895年秋,创立彼得堡 “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同年12月被捕入狱。1897年被流放到东西伯利亚。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899年写成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书,以翔实的材料全面考察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市场、再生产和危机的理论,阐明了俄国革命的必然性。1900年流放期满后,秘密抵达彼得堡等地筹办 《火星报》,同年7月出国。1903年7月,出席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由于在建党的组织原则上发生分歧,形成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派和以马尔托夫为首的孟什维克派。俄国1905年革命失败后,列宁于1907年12月再度出国。1912年1月,列宁在布拉格主持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代表会议,把孟什维克清除出党,使布尔什维克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反对第二国际左派领导人的社会沙文主义立场,提出了 “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 的口号。在1915年8月写的 《论欧洲联邦口号》 一文中,根据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观点。1916年写成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一书,创立了帝国主义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及基本原理,全面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的经济关系,阐述了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地位。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于4月初回国,发表了著名的 《四月提纲》,提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和 “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的口号。后又转入地下。10月,秘密从芬兰回到彼得堡,在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会议上提出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草案。11月6~7日亲自领导了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宣布了 《和平法令》和 《土地法令》,并当选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主席。同年4月,列宁发表了《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第一次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提出要以实现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中心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党的中心工作。8月,遇刺受重伤。1918年7月~1920年11月,领导苏维埃各族人民,粉碎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这期间,由客观形势所迫加之主观认识的原因,实行核心为消灭商品流通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及时领导苏维埃俄国走上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1921年3月,在俄共 (布) 第十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列宁提出的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实现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重大转变。在《论粮食税》、《十月革命四周年》 和在俄共(布) 十一大的政治报告中阐述了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明确指出要根据俄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不能超越现实发展阶段,需要经过“社会主义一系列过渡阶段”,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利用商品货币,必须努力学习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文明成果。由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从1923年1月~3月,列宁带病口授了好几篇论文和 《给代表大会的信》,对苏维埃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无产阶级政党掌权后应该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1924年1月21日,列宁在莫斯科近郊病逝。
列宁的思想和理论是相当丰富和深刻的,这一理论体系被称之为列宁主义。它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各种矛盾在俄国集聚这一历史条件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理论体系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全面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一理论体系包括: 关于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的学说; 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争取解放的学说; 关于工农联盟的思想; 关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更高阶段的理论;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帝国主义阵线最薄弱环节首先在一个国家内取得胜利的学说; 关于经济落后的无产阶级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学说。列宁的经济理论,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上述思想和学说的基础。
作为20世纪的一位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巨人,列宁的思想和实践,一直是世界上各派政治势力和学术界各种流派关注和论争的焦点,而且分歧颇大。但不同政治见解、不同世界观、不同意识形态的学者们,多数都承认列宁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分歧主要表现在如何认识和评价其特色方面。有学者认为,列宁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是既具有俄国特色、又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马克思主义 (黄楠森、曾盛林,1989)。与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任务是创建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理论不同,在列宁的时代,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已经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尽管当时俄国民主革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但俄国已经成为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民主革命一旦完成,将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这就造成列宁在理论上的特色,即侧重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运用于分析新的世界历史时代和俄国的社会条件与现实斗争,包括理论斗争,并在运用中加以系统化,加以丰富和发展。列宁主义是一定历史阶段上的马克思主义,即20世纪上半叶的马克思主义。20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状况有其时代特点,当时帝国主义世界各种矛盾激化,经济、政治存在严重危机。列宁收集了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资料,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出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的结论,这一论断是有当时的现实根据的,也为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所部分证实。列宁在世时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帝国主义的灭亡、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并出现席卷欧洲的革命高潮。列宁去世后,又出现了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法西斯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和东欧、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形势发展改变了大战前的趋势。这是列宁没有预料到的。战后世界经济、特别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表现了出乎意料的生机,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两种社会制度出现相对稳定、和平共处、日趋缓和,甚至互相借鉴的局面。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形势,与列宁在世时和逝世之后的20世纪上半期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显示出列宁这一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另外,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的革命运动结合起来,领导了俄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作为这场革命运动的思想反映和理论指导的列宁主义,具有俄国特色是很自然的。其中它对俄国民主主义 (包括民粹主义) 的批判与继承; 对俄国资本主义的研究,对俄国修正主义思潮的批判; 关于俄国革命的战略和策略思想; 俄国社会条件下的建党思想; 关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等,都显示出鲜明的俄国特色。但列宁主义又是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应该实事求是地估计其局限性和普遍意义。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来看,其哲学思想的普遍意义比其余部分更大些,其局限性比其余部分更小些; 政治经济学思想的普遍意义比哲学思想更小些,其局限性比哲学思想更大些; 社会主义思想的普遍意义比政治经济学思想又更小些,其局限性比政治经济学思想又更大些。
对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论断的评价,存在着一些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的论断,与资本主义的客观发展趋势并不一致,实际上是世界进入了两种社会制度和平共处的阶段。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从长远看,列宁的论断还是正确的,但不能对它做机械的定论,似乎帝国主义的灭亡已经是指日可待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列宁的论断是根据当时情况做出的,既然世界经济政治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确的态度应是从实际出发,经过研究分析,做出新的结论。
对列宁的过渡时期理论、新经济政策思想、在俄国这样的生产力不发达国家如何建设和实现工业化的思想,以及列宁晚年口授的文件的研究,是近些年研究列宁的热点。因为这些问题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关系密切,而且关系到对现实社会主义认识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也就既热烈又复杂。这是由于,列宁对社会主义问题的思考,在晚年发展很快、变化很大,但因过早逝世,他没有来得及对这些问题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而斯大林在列宁逝世以后中断了列宁在现实社会主义历史定位和模式选择探索方面的正确方向,丢掉了列宁在这方面已取得的可贵成果,形成了影响很深很广的 “斯大林模式”,并在相当长时期内被说成完全是符合列宁主义的。因而,在这些问题的讨论中出现分歧是很自然的,而且还会长期存在不同意见的争鸣。有学者认为,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和胜利后不久,对新社会的历史定位还处在游移不定的状态。但随着列宁对建设社会主义要从依据书本转向依据实践、依据经验的基本思路的明确和坚定,随着从 “战时共产主义” 到 “新经济政策” 的转变,列宁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认为: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 (列宁,1923) 列宁要求放弃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重新回到迂回曲折的道路上来,强调必须善于考虑那些便于由宗法制度、小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这以后,列宁就经常强调像俄国这样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同时明确提出学习和汲取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思想,提出了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总和=社会主义的著名公式。从表面上看,由原来实行的单一计划经济转向把商品经济关系引入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 “新经济政策”,似乎是一种退却,而实际上却是一种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偏差的校正和体制模式的调整。这表明,列宁这时已经不把当时的苏联看作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已经对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有了新的思考。列宁对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历史定位和模式选择的探索,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他不囿于别人和自己已经得出的认识,不断依据实践进行修正,表现出了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精神。“新经济政策”所体现的还未定型的模式,可以说是实践中的社会主义趋向和接近正确历史定位而产生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的雏形。但由于他的过早逝世,他对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和模式选择还没有来得及在理论上以更准确的概念确定下来,也没有来得及在实践上以成型、稳定的制度和体制完全确定下来。但这是一份可以启迪后人的宝贵遗产。

☚ 恩格斯   斯大林 ☛

列宁

Lenin,Vladimir Ilyich (1870-1924)—leader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7 Nov.191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9:0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