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
为给农作物的生产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促进农作物稳产高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营造防护林的技术。
我国营造农田防护林的历史比较悠久,概括起来大致有3个发展阶段。
❶1949年前以小型农田防护林营造。个体农民为防止风沙的危害在田地边缘栽植成行的林木,用以保护农作物取得较好的收成,同时又获得木料以增加经济收益。它的特点是不规整、网眼小、分布零散、规模小,是一种分散式的林带,形不成完整的防护林体系。
❷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末期大网格宽林带建设。此阶段主要学习前苏联营造农田防护林的经验。为了改善农田小气候环境和保障农作物高产稳产,由国家或集体统一规划营造大面积的农田防护林带。如东北、华北、西北和东南沿海地区营造的防护林带,要求主林带的走向与主要害风方向垂直,带距都按林带有效防护距离来配置,林带宽大都在30—40米,具有宽林带、大网格的特点。它们在改善农田小气候环境与保障农业增产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由于中国耕地少、人口多和自然灾害性质复杂,宽林带大网格的配置形式不是最佳模式。但是,营造的质量还是比较好的,成绩是显著的。中国东北西部地区约营造了1700千米长的防护林带,苏北和山东南部地区营造了1500千米长的护田林带。
❸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窄林带小网格并实现农田林网化。农田防护林建设的特点是以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的原理为基础,实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逐步建立起生态农业。
为此,各地区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改造旧的农田防护林带,把宽林带大网格变为窄林带小网格,并实现农田林网化。有的省区已经营造了全县统一的、全区统一的农田防护林体系。这种新的防护林体系以农田林网化为骨架,将 “四旁” 植树、速生丰产林、林粮间作及经济林融为一体,构成农业地区完整的防护林体系,这就是生态农业的基础。自1977年以来到20世纪末,中国农田林网化面积已达1300万公顷左右,林粮间作的耕地已达190万公顷以上,“四旁” 植树共72亿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