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自然资源价值评价
对农村自然资源价值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进行的评价。农村自然资源是指一切能为农村中人类提供生存、发展享受条件的自然物质与自然条件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生成环境和人工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对自然资源价值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资源价值评价就是摆脱就资源论资源的狭窄环境,把自然资源纳入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等因素在内的社会大环境中进行考察,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自然资源价值观,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具有价值,可以成为资产,并可以具有产权,这就具备了进入市场的基本要素。确立生态文明自然资源价值观,可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有效配置资源,同时辅以行政手段、法制手段和教育手段,把使用和消费自然资源纳入正常的经济行为规范之中,加强自然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立自然资源价值观,还可以实现资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使资源开发、资源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农村自然资源价值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方法其理论基础各异,评估的资源类型也有一定的差别。自然资源价值的评价方法有成本核算法、市场价格法和假设市场法。
成本核算法。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的成本核算法是对于可开发为市场销售的资源产品的自然资源而言,根据资源产品开发和自然资源保护过程中的资本、劳动和土地成本,推算自然资源产品、自然资源资产和自然资源价值的一种方法。成本核算法源于会计中的成本核算,也称为成本效益法。
市场价值法。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的市场价值法相当于一般商品的价值确定,当一些自然资源 (如土地资源) 本身为商品,且已经形成交易市场、具有较大的交易量和明确的市场交易价格的情况下,根据资源市场的交易价格及其规律,评估确定自然资源的价值的方法。市场价格法是经济学中最为成熟的价值评估方法,此种方法应用于自然资源的价值评估时,由于资源的地域差异和资源质量的非完全均等性以及市场价格的形成时间与评价时间的不同性等,在根据市场交易价格评估资源价值时,通常要对资源的市场价格进行一系列的修正,如地域修正、质量修正、交易情况修正、时间修正等。此外,由于自然资源的长期或短期稀缺性以及资源所有权的垄断性、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影响的巨大性等原因,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各国均受到各种各样的约束和限制,完全自由的资源市场是不存在的,因而资源市场上的价格往往与其价格之间存在较大偏差也是必然的结果。马克思所描述的那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前提,在资源市场中是打较大折扣的。因此,运用市场价值法评估自然资源的价值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这也是此种方法运用于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的最大缺陷。
假设市场法。也称假想市场法。是在对某些既无市场产品也无产品市场的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价时,评估者构建一个虚拟的产品市场,既有自然资源的产品供应,也有产品的需求人群,所有的假想产品需求者对这种假想的自然产品进行报价,从而形成产品的假想市场价格,根据这一假想的市场价格来估算自然资源的价值的方法。由于这种方法以假想需求者的意愿价格调查为基础,因此这种方法也称为意愿调查法。它是基于福利经济学中福利变化理论,衡量福利变化的基本指标是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消费人购买中得到的剩余的满足,等于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实际价格之差。以消费者剩余衡量的福利变化有补偿变化、等价变化、补偿剩余和等价剩余四种情形,其中补偿变化和等价变化经常用来计量支付意愿和接受补偿意愿。当价格下降时,补偿变化是为获得新的较低价格下的购物数量的最大支付意愿,这一支付等于价格降低的好处,使新价格下个人福利不变; 当价格上升时,补偿变化为防止福利变化个人愿意接受的补偿。等价变化表示为放弃一个计划的价格下降,个人愿意接受的补偿,或为停止一个计划价格上升,个人愿意支付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