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学以世界农业发展的理论模式、各国经验、经济分析、政策评价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农业经济学科的新分支。 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涉及生产、效益、分配、环境、技术、教育以及农业人口等一系列问题。学科任务是使已开发的及未开发的农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使农业的总产量增加并能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相协调,使农民的物质生活及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农业发展学的研究内容除了与生产有关的经济知识外,还包括经济发展、组织管理、农业社会传统、发展政策、及各国农业经济特点。主要有:(1)农业发展的理论模式及演变过程。包括开垦荒地发展模式,节约资源发展模式,工业与城市中心的推动模式,技术扩散模式,高报酬资料模式,诱导发展模式。(2)世界各主要国家农业发展的基本过程、经验及社会和经济效果。包括西方工业国家、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资源利用状况,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农产品的总量及每亩土地的农业产值,每个劳动力所创造的农业产值的增长幅度等。(3)农业发展趋向的经济分析。包括农业人口的增长率,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农产品市场与流通状况,农业结构与农业发展的关系等。(4)农业发展政策的评价。包括整体的农业发展政策,国际援助政策,农业贸易政策,农业科学研究政策,农产品价格政策等。 农业是人类经济活动的起源,在最早期的经济学论著中,农业就被作为研究的对象。但农业发展学作为独立的学科,还是经济发展学日趋成熟以后的事。从本世纪四十年代起,经济学者普遍感到,在经济发展初期,农业是关键性的一环。至六十年代初期,农业发展学便已演化为一门独立学科。当时的研究重点主要是三方面:(1) 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2)对传统农业的经济分析; (3) 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及其所需的经济条件。 到了七十年代初期,农业发展学已成为一门重要学科,从事农业发展研究的学者大量增加。目前,农业发展学已被广泛地应用到第三世界的国家中,尤以拉丁美洲、非洲及亚洲部分地区为最多。 〔参〕 农业经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