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备经济理论junbei jingji liluntheory of armament economy
鼓吹军备扩张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思想。是为帝国主义国家扩充军备及侵略行为辩护的一种理论。
军备经济理论产生于帝国主义初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发展。帝国主义为了侵略它国和瓜分世界的需要,不顾本国和世界人民的反对,拼命扩充军备。为了替帝国主义侵略政策辩护,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顾客观事实,杜撰了军备经济理论。
军备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❶为了本国的国家利益,必须开拓世界市场,增加资源来源,扩大势力范围;
❷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必须全力扩张军队数量,发展军事工业,扩大武器装备生产,增强武器装备的储备;
❸扩张军备,不仅不会影响经济发展,而且还会刺激经济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时,扩张军备还会提高就业率、解决危机和拯救经济;
❹现代军备经济理论还认为,扩张军备可以刺激国防科学技术发展,从而带动民用科学技术发展,刺激国民经济的繁荣。
军备经济理论有“宽度军备”和“深度军备”之分。宽度军备理论是竭尽现有能力急剧扩大军火生产,而不注意发展基础工业的军备思想和方针;深度军备理论是注重基础工业建设,保持较强的动员生产能力,从更长远、更深层次进行军备的思想和方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的宽度军备与深度军备之争相当激烈。希特勒极力主张宽度军备,他说: “如果我现在掌权的话,就把陆军部长叫来,问他: ‘全面武装要花多少钱?’如果他要求200亿、400亿、600亿甚至1000亿,他一定能得到。那时我们就将武装、武装、武装,直到武装就绪!”( [苏]德波林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1版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出版,第1卷,第289页)与希特勒相对立,格奥尔格·托马斯认为:轴心国与美、英等国的冲突不会是短期的,因此主张军备要为各种事件,包括每次战争做好安排。由于希特勒后来掌握了政权,德国的军备就以他的思想为指导,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备扩充:从1933~1939年的军费支出约为900亿马克。在纳粹执政的头3年里,共有300多家兵工厂投入生产,其中飞机工厂55~60家,军用化学工厂70家,火炮厂80家。1933~1939年,国防军从10万人发展到320万人,并首次建立空、海军,空军达37.3万,海军达16万。在宽度军备理论指导下的军备,既为德军在战争初期获胜创造了条件,也为德军的最后失败埋下了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