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龙海市
龙海地处福建东南部, 九龙江下游, 东临厦门特区, 西接漳州市, 介于东经117°29°—118°14′,北纬24°11′—24°36′。全境总面积1360平方公里,人口86.2万人,耕地2.76万公顷,山地6.87万公顷,水域面积1.2万公顷, 大体是“六山一水三分田”。龙海的前身为龙溪、海澄两县, 1960年两县合并为龙海县, 199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现辖14个镇、2个乡、6个农林场、282个行政村。
龙海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 年平均气温21℃, 年均日照2171.9小时, 全年无霜期328天,年降水量1379.3毫米。主要水系为九龙江西、北、南三大干流,境内水资源年均9.2亿立方米。气候温和,四季常青,农作物一年三熟。生物资源丰富,素称“鱼、米、花、果、菜”之乡。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还有大小麦、甘薯、豆类等10余种,是我国著名的粮食高产地区。一年四季,有花卉、瓜果上市。水果以荔枝、龙眼、柑桔、香蕉、菠萝五大水果为主,共有43个种类283个品种,是福建省最大的荔枝、杨梅主产区。九湖镇为全国最大荔枝生产乡镇。乌叶荔枝、八卦芦柑是国优产品,誉满国内及东南亚,玳瑁乌龙茶久负盛名。全市共有花卉品种369个种类1162个品系,“宜春”水仙花誉满四海,是全国十大名花之一。林业资源丰富,主要树竹种类71个科304种,珍贵树种有苏铁、银杏、油杉等22种,沿海还有200多公顷红树林,是重点自然保护树种。渔业资源中,海洋鱼类117科417种,淡水鱼类75种。畜牧资源,以金定鸭、瘦肉猪、闽南黄牛较有特色,龙海是金定鸭饲养发源地和全国瘦肉猪生产基地县之一。还拥有丰富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其中淡水砂储量2亿立方米,花岗岩石5.6亿立方米,碱瓦粘土5亿立方米,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和价值。龙海公路、铁路、水路四通八达,与厦门水路相距19海里,公路66公里。距台湾高雄市160多海里,与金门岛相距只有27海里。南部港尾有深水良港,中银漳州经济开发区3.5万吨码头已建成。龙海也是福建重点侨乡, 现有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同胞16万多人,加上与台湾一水之隔,农业合作具有共性和互补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特别是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讲话发表后, 龙海认真贯彻执行“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方针,充分发挥优越的地理优势,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和创汇农业,外向型经济出现了超常规发展,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199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44.27亿元, 农业总产值14.37亿元(1990年不变价), 分别比1990年增加1.7倍和1.6倍。“八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1.5%, 比1980年翻2.56番,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
(1)粮食生产。产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由1990年的47.1:23.2:29.7调整为1995年的27:46:27。粮食生产稳步增长,1989年以来连续三年实现“吨粮县”, 1992年至1994年连续三年成功地创建1.33万公顷“吨谷田”工程,荣获农业部“稻田吨谷优质高效规范化栽培丰收”一等奖。1994年又被国家计委列为“扶持粮棉大县发展经济和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5年间,全市粮食总产平均达到35.5万吨左右,1995年粮食总产35.74万吨,平均亩产1061公斤,分别比1990年增加7300吨和38公斤。
(2)高优农业开发。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同时,加快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突破传统型的经济,注重引进高优农业项目,走出产、供、销和种、养、加一条龙开发的路子,高优农业向产业化格局迈进。农业生产出现三个转变:
❶由高产低效向“二高一优”转变。大田实施“112”、“113”、“114”工程,(即1亩地产粮1吨,收入2000—4000元),1995年实施“112”工程1.53万公顷、“113”工程1万公顷、“114”工程0.4万公顷,均达到或超过预定目标。利用冬季稻田发展蘑菇、反季节瓜瓠等生产, 亩产值上万元。角美镇泗洲洋按照“最好的品种,最新的技术,最高的效益,最佳的模式”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实施万公顷高优粮田开发, 1995年亩均产值3917元、纯收入2615元。
❷由分散粗放经营向规模开发集约经营转变。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入手,建立了粮食、花卉、水产、水果、食用菌、畜牧、蔬菜等区域性主导产业,形成了“山上林果竹,水中鱼虾贝,田间稻菜药,村里畜菇花”的发展新格局。1995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0.69万公顷,总产11.89万吨,列全省第10位;水果面积1.32万公顷,总产7.54万吨;森林活立木蓄积量112.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2%,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造林绿化达标单位”。
❸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切实抓好10大创汇农业基地建设,提高农业外向度。主要有食用菌基地,以蘑菇、草菇、金针菇和木耳为主,年产量5万多吨,为全国最大食用菌的生产基地县;蔬菜基地,以荷兰豆、甜豆、反季节蔬菜为主,年产量10万吨,仅速冻蔬菜出口就达到3.9万吨;水仙花基地,面积200多公顷,年产量1000多万粒;水产珍品基地,以对虾、河鳗、红膏蟹等为主高价值水产品0.17万公顷,年出口1.6万吨;畜牧基地,以瘦肉猪、金定鸭及其蛋品为主,年出口瘦肉猪1万多头。这10大出口创汇基地的建设, 不仅为农业出口创汇提供了大量的货源,而且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形成贸工农一体化新格局。
(3)对外开放。“八五”期间全市累计利用外资3.01亿美元,为“七五”期间的21倍,到1995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各种类型“三资”企业314家,全年创产值22亿元,全市实际出口总值1.95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15.3倍,年均递增74.8%。在对外引进,尤其是加强闽台农业经济技术合作上,利用引进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又通过‘三资’企业销售渠道进入国际市场,使农业逐步实现“基地+企业+市场”的顺利接轨。全市已创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735家,其中农业“三资”加工企业36家,带动了蔬菜、粮食、食用菌、水产、水果、花卉等生产基地建设。1995年,全市农业间接和直接出口总值12.2亿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90%。仅速冻蔬菜加工一项,产量达3.9万吨,产品95%销往日本、美国和欧洲等国际市场,出口创汇3 200万美元。
(4)基础设施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8亿元,为“七五”时期的12倍,先后建成了浮宫大桥、中港大桥、普贤码头、海门陆岛码头、国道324线龙海段拓宽改造和日供水8万吨自来水工程等一批重点骨干项目,邮电通讯实现扩网和升位,电话装机容量已达4.7万门,实现村村通电话,为经济建设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龙海人民决心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实施“依港兴市,兴工富民”的发展战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步伐,面向新世纪,把握新机遇,实现新跨越。到2000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达到100亿元,比1980年翻4番多,2010年达到500亿元,比2000年翻2番多。进一步发挥龙海农业的优势产业,精心组织实施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和国家级九龙江星火技术密集区的建设项目,逐步形成一批技、贸、工、农一体化,产、供、加、销一条龙以及生产集约化、服务社会化的产业实体,逐步向外向型农业、城郊型农业、现代化农业转变。200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2亿元,“九五”期间年均增长8.8%,农业总产值中的农林牧渔业的比重为50:1.2:18.8:30。到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十年平均递增7.5%。着眼于21世纪,构筑市场经济大发展的基础框架,高质量地建设一批交通、能源、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骨干工程。积极拓展对台、对外经贸合作与科技文化交流,更好与国际经济、科技互接互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把龙海建成农业基础比较稳定、工业比较发达、科学技术比较先进、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基础设施比较配套、生态环境比较优美、城乡融为一体、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的现代化港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