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冉冉孤生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冉冉孤生竹 冉冉孤生竹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 明月皎夜光 短歌行 ☛ 冉冉孤生竹
这首诗在《十九首》里属于男女阔别,彼此相思一类,它具体写新婚久别之怨。全诗是从思妇的角度来写的。开头“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两句,用柔弱孤独的竹子尚能结根在大山之中很好生长起兴,说明自己(思妇)未嫁前身世的孤苦,希望能够嫁给一个终身可依靠的丈夫,过上美满的生活。托物起兴,表明了一个少女的美好愿望。“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兔丝和女萝,都是蔓生植物,都是需依附他物才能生长的。思妇以兔丝自比,以女萝比丈夫,说明成婚后本当恩爱度日,形影不离。可成婚不久,丈夫却远离在外,仍不免忍受着新婚远别,孤苦无依之悲。而且头两句用一“结”字,这两句用一“附”字,用得颇为贴切,它深深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在以男子为中心的封建时代,女子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是毫无地位可言的,处处都必须依附于男子。存在决定意识,不仅男子作如是观,女子亦复如是。而今丈夫远出在外,结之无地,附之无着,内心的辛酸、悲怨当可想而知。“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以兔丝生长有荣有枯,比人生从少壮而衰老。时光易逝,岁月一去不复,应该在少壮之时夫妻团聚。“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两句,是回忆往昔:遥隔千里离家远嫁,结婚已属不易,而今婚后久别,更是苦断肝肠。所以接着叙事而抒情:“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在苦苦思念之中,盼望丈夫能早日归来。正面倾吐久别相思之苦,点明了诗的主题。“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这是即景生情之笔。她以蕙兰自比自伤。以蕙兰含苞未放,比喻她正在青春妙龄之时,应当夫妇欢聚。一旦时过景迁,将会像秋草一样枯萎了。前两句虽充满青春的活力,散发出热烈追求美满生活的生机,但后两句仍不免充斥着无端的伤感。“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这两句是思妇聊以自慰的话。意思是说,丈夫虽迟迟不归,相信他对爱情是坚贞不渝的,我又为何不坚守情操而耐心等待呢! 她对丈夫无比忠贞,因而想象丈夫亦应如此,实则却隐埋着无可奈何的悲伤。不言而喻,这种离愁别恨,这种不幸遭际和痛苦,是乱离社会所造成的。 《古诗十九首》的特色之一,是运用比兴手法抒情表意,在这首诗里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兴手法,原是民间文学惯用的手法。人民的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常常用身边习见的事物作比,以兴起要咏歌的事物和抒发的感情,使之更生动、更形象、更有感染力。我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的民歌,就充分体现出来。《十九首》的作者继承了《诗经》以来民歌的优良传统,不仅采用了这一手法,而且经过一番精心铸造,使之更加纯熟,更富有表现力。诸如以“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比喻夫妇的依从关系;以“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比喻思妇年轻妙龄颇有美人迟暮之感,既具体形象,又耐人寻味,很好地表达了思妇的思想感情,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冉冉孤生竹[汉]无名氏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此诗见于《文选》卷二十九,为《古诗十九首》之一。《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收入此篇。 古诗中,描写离别相思的作品很多,但以新婚别为题材的,这是首篇。离别相思是人间常情,但新婚即离别,其别情又非一般离别可比。此诗以女子的口吻写起,将新婚离别那种复杂的痛苦的感情,微妙的矛盾心理,作了深入细致的描绘,使这一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诗起首二句是比兴。“冉冉”是柔弱下垂的样子。“孤生竹”指孤独而无依靠的竹子。“泰山阿”,即大山的山坳。“泰”通大。这里女子以“孤生竹”自比,用“泰山阿”比丈夫。说女子结婚是为了有所依靠,这就象孤竹须扎根在大山的山坳里一样。在封建社会里,女子的社会地位低下,需依附男子才能生活,才能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才能实现自己对生活的美好理想和愿望。但当她新婚后,才发现自己美好的憧憬,随着丈夫的远行而化为泡影。“菟丝”和“女萝”都同属蔓生植物,都需要依附它物才能生长。因为菟丝有花,女萝无花,所以用菟丝比喻女子非常贴切。李白诗“君为女萝草,妾作兔丝花。”正和此处的喻意相同。这里女子用菟丝、女萝比喻自己结婚后,仍然是孤独而无所依。以下四句就花开有时,对夫妇生活展开议论,进一层点出新婚远别的悲哀。“会”指夫妇相聚。“宜”,适当的时间。“陂”,本指水泽、池塘,此处泛指江河。菟丝花开有时,夫妇相聚也应有时。女子回想到自己千里遥遥来与丈夫结婚,不料丈夫新婚即远行,又重隔着千山万水。“结根泰山阿”,是女子婚前的理想,而“悠悠隔山陂”却是婚后的现实。理想和现实相差之远,不能不使她柔肠寸断。于是在极度的悲伤思恋中, 自然产生了强烈的迟暮之感。 “思君令人老”以下六句,便是这种感情的流露。“轩车”是一种有屏蔽的车子,在古代大夫以上的官员才乘轩车。当然这里可能并非实指,含有女子期望丈夫富贵荣归的幻想。“蕙”“兰”均是芬芳艳丽的花。这里运用的是比兴手法。新妇把自己比作初开的蕙兰花,是那样娇艳,但是如不及时采摘,将会随着秋草枯萎而凋零。这里花的“时”,也是人的时,它与前面“菟丝生有时”的时,相关联,构成此篇的诗眼。正是因为花开有时,青春有时,所以才有如此之悲伤,通过此“眼”,将新婚离妇那光彩照人的青春丰姿,微杂复杂的心理活动,自怨自艾的感伤情绪,细致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诗的最后两句是离妇在思夫不至时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亮”,信。“高节”,高赏的节操,指守志不渝。新妇设想丈夫一定会“守节情不移”的,早晚会回来,那么我又何必这样悲伤呢?这两句充满了离妇对丈夫的美好期待,以及悲伤中的自我安慰,自我解脱。 这是一篇抒情诗,但其中却有大量的心理描绘。一个艳丽而哀伤的新婚少妇就通过心灵世界的揭示,生动地再现在读者面前。诗前八句是新妇对自己婚前意愿的回忆。她忆起婚前的美好愿望,“结根泰山阿”,但婚后理想破灭。因为是回忆,所以她婑婑陈叙,迂缓曲折。后八句是对新婚离别心理的直接描述。新婚别离,思夫不至,便产生迟暮之感,这是新婚女子感受最深刻、最强烈的部分。诗人抓住重点,不惜笔力进行细致刻画。这里的心理描写是直抒胸臆,炽热强烈。 比喻手法的运用,也是此诗显著的艺术特色。首二句即以比兴开篇,用孤生竹结根大山喻婚前之愿,接着又以菟丝附于女萝为比,道出婚后无所依之实。下用蕙兰花作喻,更是比中之比,这里即有新妇少妇青春艳丽的丰采,又有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感慨。其变化无穷,深沉含蓄,令人惊叹不已。 杜甫著名的《新婚别》的创作,曾受到了此篇的启发和影响,但又有所创新,充实了不同的时代内容,显示了全新的社会意义。其借鉴与创新的经验,是值得我们总结和学习的。 冉冉孤生竹
这首诗是写女子新婚久别之怨。从全诗内容来看,大约这位女子新婚不久,丈夫就出远门,很长时间没有回来,寂寞之中深感青春易逝,不可追回,一种迟暮之感缭绕心间。作者抓住这个少妇的心理特征,作了生动细致的刻画。 诗中的这位思妇,切盼新婚丈夫早日归来共享爱情幸福,以免错过青春欢愉。全诗围绕这一心理特征,运用比兴手法,描写思妇新婚后的久别之怨。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冉冉孤生竹”,是说自己婚前的孤苦; “结根泰山阿”,是说期望嫁给一个终身可以依靠的丈夫。“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是说自己已经成婚,有了依附。兔丝是自比,女萝比丈夫。“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用草木荣枯有时来喻人生的盛衰有时,夫妇的幸福相聚也要趁着最好的年华,不可错过大好时光。“千里远结婚” 是回顾过去,意谓离家远嫁,实在不容易; “悠悠隔山陂”是说眼前的现实: 婚后与丈夫远别、久别。“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 上句极言思念之深,相思的痛苦; 下句说丈夫久久不归,不知何故,带有盼望归来的意思。“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女子自比蕙兰花。她正处在青春佳期,偏偏碰上丈夫远出,深感惋惜,因而从心底发出呼唤,希望丈夫能趁年轻时与自己共享爱情的幸福,错过这个时机就太可惜了。“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但愿丈夫是个深明道理的人,守节之情不移。既然如此,我还有什么可表示的呢?以良好的愿望聊以自慰,又以无可奈何的心情承受着离别之苦,写出了女子内心的微妙变化。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运用比兴手法,具有民歌艺术的某些特色。诗的前四句是从夫妇间的关系来说明相互间的相依为命: 以“孤生竹” ,“兔丝” 自比,以 “泰山阿”、“女萝”比丈夫。这种比喻显然是把女子视为依附于男子的附属物,把男子视为靠山,反映了当时的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都要依附于男子的现实。诗人选择兔丝来比女性是有道理的。因为女萝不开花,兔丝却开花,颜色好看,有可比性。下面以蕙兰比女性也是同样的道理。“含英扬光辉” 是说花的颜色鲜艳美丽,也是比喻女子处于青春佳期。同时在全诗中,比喻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例如 “兔丝附女萝” 中的 “兔丝”比女性,因为兔丝开花,并有时间性,所以下句紧接着说: “兔丝生有时”。这里的 “时”又与后面“过时而不采”的 “时”接上了关系。“过时而不采”又回过头去说明 “轩车来何迟”,“将随秋草萎”则是说明 “思君令人老”。前有“冉冉孤生竹”之比,后面才有 “贱妾亦何为” 之说; 前有 “结根泰山阿”之喻,后面才会有“君亮执高节”之赞。纵横交错而又一脉相通。这种比兴手法的活用与妙用,在透视思妇的内心世界,拓宽抒发女性情感的路子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丰富了这首诗的整体形象,而且加深了诗中的内在涵义。人们可以从诗中看出,这位思妇在闺阁幽思中迸发出青春不再、珍惜时光的强烈愿望。于是,一个新婚后久别丈夫的思妇形象活灵活现地凸现出来了。 冉冉孤生竹古诗十九首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罗。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妆亦何为! 这是一首写新婚别的诗。过去相当多数的人却有另一种看法,即认为是“怨迟婚之作”(吴淇《选诗定论》),诗中“与君为新婚”是说“媒妁成言之始,非嫁时”(方廷圭《文选集成》),“轩车来何迟”是指迎亲的车子迟迟不来,也是能自圆其说的。但根据诗中“与君为新婚”和“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等句,读作新婚别似更得解。 两套比喻构成全诗的形象整体。前四句以孤竹结根于大山之坳,以兔丝附生于女萝(亦藤蔓植物)之上,比喻夫妇关系。结、附二字表明旧社会女子对男方具有的依附关系;而“兔丝附女萝”还以植物的相互缠绕比喻夫妇绸缪的爱情关系,民间情歌所谓“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即见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同是藤蔓植物,兔丝有花,而女萝无花;花的颜色鲜美而开有定时,所以用兔丝比女方最为恰当。又以“兔丝生有时”兴起“夫妇会有宜”之意,常言道“少年夫妇老来伴”,“会有宜”就是作夫妇当趁青春年少的意思。 中四句即写新婚远别,丈夫游宦在外、迟迟未归的情事,正面申诉相思之苦,这是诗的主题所在。后四句以兰蕙芳草自喻,正当青春美盛之时却独守空闺、缺乏情爱,正如好花没有雨露滋润,恐怕时序流逝,将同秋草一样枯萎。这套比喻不但形象鲜明,而且在忧愁幽思中散发出强烈的青春气息,“过时而不采”云云,也就是唐杜秋娘所唱《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花开好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里的“过时而不采”的“时”,与前文“兔丝生有时”的“时”,是互相呼应、一脉相承的,诗中新妇顾影自怜、惟恐青春不再的焦急心情,也就表现在这个字上。 诗中没有明写的,是新妇还有一种潜在的顾虑,那就是丈夫迟迟不归会不会变心?所以结尾说,君虽姗姗来迟,谅非不执高节者,则贱妾亦何为而不执高节耶?读者须从反面参悟,则新妇之怨,又不止于“青春已大守空闺”也。 冉冉孤生竹
【注释】 ①阿:山曲。菟丝、女萝:皆为柔弱的蔓生植物。②宜:适宜。意指及时。③轩车:有屏障的车子。古代大夫以上者方乘轩车。英:植物开花而不结实叫做英。 【译文】 孤独呵!孤独生长的小竹,扎根在泰山的弯曲处。我与你结为新婚,就像柔弱的菟丝女萝将树干依附。菟丝女萝有规律地开花生长,夫妇的相会也应有美好的时光。我不远千里来到你的身旁,你却飘然而去,与我隔着山岗。思念你呵!令我容颜憔悴,到底见不到呵!你的轩车来会。可叹那美丽的兰、蕙,盛开的花儿放射着绚丽的光辉。花儿在盛开时不被采到,很快就要伴着秋草枯谢。唉!夫君自有高风亮节在怀抱,我又何苦自寻烦恼? (王 洪译) 【集评】 宋·范晞文:“《古诗十九首》有云:‘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言妻之于夫,犹竹根之于山阿,菟丝之于女萝也,岂容使之独处而久思乎?《诗》云:‘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同此怨也。……前辈谓《古诗十九首》可与《三百篇》并驱者,亦此类也。”(《对床夜语》卷一) 明·钟惺:“(“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全不疑其薄,相思中极敦厚之言,然愁苦在此。”(《古诗归》卷六) 明·陆时雍:“情何婉娈,语何凄其。”(《古诗镜》卷二) 清·陈祚明:“此望录于君之辞。始登后弃,已不可复冀矣,而望之不已,曰会合直需时耳。然岁月如流,老将至矣,可奈何?则又曰君心苟不忘,终有一日,俟之则已,复何为哉。不敢有决绝怨恨语,用意忠厚。”(《采菽堂古诗选》卷三) 清·沈德潜:“起四句比中用比。‘悠悠隔山陂’,情已离矣,而望之无已,不敢作决绝怨恨语,温厚之至也。”(《古诗源》卷四) 清·吴琪:“此诗何尝不怨?细读之,又何尝怨?此诗何尝怨?细读之,又何尝不怨?乃诗之极神化者。旧注以此为新婚,非也。细玩其意,酷似《摽有梅》,当是怨婚迟之作。”(《六朝选诗定论》) 清·张庚:“此诗平平叙去,起‘过时’一句,却是一篇之主,以上十二句,皆此句缘起。”(《古诗十九首解》) 清·张玉谷:“此自伤婚迟之诗,作不遇者之寓言亦可。首四,以竹生泰山,菟丝附萝,为结婚两层比起。然孤竹生根,有不移意,直贯章末;丝萝则为及时作引。‘菟丝’六句,接菟丝指出夫妇之会有宜,点出路远婚迟,‘令人老’,又暗引下意。‘伤彼’四句,顶婚迟来,伤盛年易逝也,然正说无味,妙犹蕙兰凭空比出,是为实处能虚。末二,代揣彼心,自安己分,结得敦厚。”(《古诗赏析》卷四) 【总案】 试看上引诸家评说,或云为男女离别之情,或以为臣不遇君之思,诗意的理解相差何等远,却于情感体会上得出了“敦厚”、“温厚”、“忠厚”的共同评价。这一方面是因为自楚辞以来而形成的以男女喻君臣的比兴传统,另一方面则因为情感本是一种抽象判断,具体内容虽不同,性质却可以相通;这正是比兴可以大量用作解释诗意的方法的原因。在文学阅读中存在着主观性。古人所谓“以臆说诗”和“诗无达诂”,尽管前者是贬责,后者只是宽容,但两者本质是相通的,都指出了同一文学作品而可能有不同理解的阅读现象。文学作品的意思虽取决于作者,其意义则由读者决定,而读者又是一定文化时空中的产物,故对作品的理解从来就不可能是纯客观的。那么,这首诗在宋人尚以为是写男女之情,此后人却多主君臣遇合之论,不独是陈祚明,其他如刘履、金圣叹、张庚、陈沆、方东树、朱筠皆作如是解,这就很令人玩索了。 (蒋方) 《冉冉孤生竹》冉冉孤生竹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 菟丝附女萝。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这是一首思妇诗,写一位新婚女子与丈夫久别的怨情。 主人公是位值得同情的不幸女子。在篇首起兴的诗句中,诗人把她比作结根大山的柔弱孤竹,可见她婚前的境况是颇为艰难的。结婚自然给她带来了一线新的希望,但出人意外的却又是远嫁,这也许正是幼孤失怙带来的不幸。值得庆幸的是婚后夫妻感情还是很好的,这可以从“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的生动比喻中看出来。菟丝和女萝都是具有攀缘缠绕习性的蔓生植物,两者相附自然会缭绕纠结,密不可分,这正象征着新婚夫妇间感情的缠绵融洽。 “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新婚燕尔,一刻千金,夫妻本应朝夕相伴,不料丈夫又离家远行。从此二人“悠悠隔山陂”,新婚的短暂欢洽变成了分离的无尽相思,于是她重又陷于孤独无依的境地。 她的丈夫干什么去了呢?诗中没有明确交代,但“轩车来何迟”一句却透露了一点消息。据《左传》杜预注,轩车为大夫所乘,显然她的丈夫是谋取功名去了。为了谋得一官半职,竟忍心在新婚期间撇下爱妻离家远征,足见功名利禄对文人的吸引力是很大的。但在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权、公开卖官的情况下,文人想只凭学识作官是很难的,这就决定了她的丈夫要长期羁留他乡。这是造成女主人公不幸,使她产生“轩车来何迟”的感叹的社会原因。 “思君令人老”一句,道出了女子的相思之苦,这里面有对丈夫的眷恋,但更多的则是对自己青春虚度的哀怨。哀怨的情绪在蕙兰花的触发下变得愈加强烈: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充满了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感慨。女主人公恰如含苞待放而无人采撷的蕙兰花,正值青春年华却遭冷落,这怎不让她伤感呢! 然而她还有更为深沉的隐忧,那就是担心丈夫会另寻新欢,这在结句中表现得很含蓄。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亮”是“确实”的意思, “高节”则指对爱情坚贞不移的节操。表面上这两句似乎充满了信任,其实内里却潜藏着唯恐对方不能“执高节”的疑虑。女子的担心不是没有根据的,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妇女被丈夫遗弃是随时可能发生的。她们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就只能说说这类表达愿望和聊以自慰的话。以这样的诗句结尾,的确令人深思。 本诗在比兴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这首先表现在诗中的比喻都很自然贴切,处处显示出诗人的精细用心。例如菟丝和女萝同为蔓生植物,而以前者喻女子,后者喻其夫,这是由于菟丝开花,女萝无花的缘故,并非随意点派。菟丝开花,而花开又有定时,于是“菟丝生有时”就有了根据,用以比喻“夫妇会有宜”也就再恰当不过了,其次,是蕙兰花的比喻用得不露痕迹。巧妙地把比喻事物引入了人物的生活环境。这样, “伤彼”变成了自伤,是触物伤情,又是以花自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创造。 另外,本诗在抒发感情时显得含蓄宛转,怨而不怒,而这恰恰符合一个孤弱的新婚女子的口吻。吴淇《选诗定论》说: “此诗何尝不怨?细读之又何尝怨?此诗何尝怨?细读之又何尝不怨?”这正是含蓄造成的艺术效果。而含蓄的风格又是和比兴手法的运用分不开的。 冉冉孤生竹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①。 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②。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③。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释】 ①阿:山曲。菟丝、女萝:皆为柔弱的蔓生植物。 ②宜:适宜。意指及时。 ③轩车:有屏障的车子。古代大夫以上者方乘轩车。英:植物开花而不结实叫做英。 【译】 孤独呵,孤独生长的小竹, 扎根在泰山的弯曲处。 我与你结为新婚, 就像柔弱的菟丝女萝将树干依附。 菟丝女萝有规律地开花生长, <夫妇的相会也应有美好的时光。 我不远千里来到你的身旁, 你却飘然而去,与我隔着山岗。 思念你呵,令我容颜憔悴, 到底见不到呵,你的轩车来会。 可叹那美丽的兰、蕙, 盛开的花儿放射着绚丽的光辉。 花儿在盛开时不被采到, 很快就要伴着秋草枯谢。 唉!夫君自有高风亮节在怀抱, 我又何苦自寻烦恼? 【评】 这是一首“自伤婚迟之诗”,因自屈骚开创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以来,人们很容易将此一类诗理解为托讽君臣际遇,故“作不遇者之寓言亦可。”(清人张玉谷《古诗赏析》卷四)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乃为一篇之中心所在。充满了对生命的珍惜,对青春易逝,盛年难再的婉叹,以后曹丕等人多有此类作品。 此诗的比兴手法也对后世有影响。如杜甫的《新婚别》“菟丝引篷麻,引蔓故不长”即从此诗“菟丝附女萝”处生发而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