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冀察政务委员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冀察政务委员会 1935年日寇为攫取对华北的统治权,先后挑起察东、河北、张北事件,继又策动“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唆使汉奸发动叛乱,成立冀东、内蒙伪政权。对此,国民党政府一味妥协退让,为适应日本关于“华北特殊化”要求,于12月18日在北平(今北京)设立半傀儡性政权机构“冀察政务委员会”,由宋哲元任委员长,汉奸亲日派王揖唐、王克敏、齐燮元、曹汝霖等为委员。该会虽未公开挂“自治”招牌,实质上已将冀、察两省置于中国行政区域以外,成为变相的“自治机构”,因而遭到全国人民强烈反对。抗日战争爆发后解体。 冀察政务委员会国民党政府为适应日本关于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于1935年12月18日成立的机构。名义上隶属于南京国民党政府,实际上其委员长及委员的任命都须征得日本同意,其中不少是日本推荐的汉奸。 冀察政务委员会1935年12月7日,国民党政府为了迎合日本帝国主义关于“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决定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指派宋哲元任委员长,汉奸王揖唐、王克敏、齐燮元、曹汝霖等十七人为委员,并准备于12月16日在北平成立。由于“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的爆发,使“冀察政务委员会”被迫延期于18日成立。 冀察政务委员会 冀察政务委员会1935年底,国民政府为处理北方冀、察、平津等省市政务而设立的临时地方行政机构。12月7日,国民政府撤销“冀察绥靖公署”,决定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在征得日本同意后,于12月18日正式成立。任命宋哲元为委员长,由日方推荐王揖唐、王克敏、齐燮元、曹汝霖等汉奸为委员,共有委员17至21人,由3至5人组成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综理会务,下设秘书、财务及政三处。每周举行一次委员会议,在委员长主持下,讨论辖区政务。不久裁撤。 ☚ 黔南战役 冀察战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